《葬花吟》曹雪芹
《葬花吟》
作者:曹雪芹 赏析:卫东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朋友你好,我是卫东。在前面的问卷调查以及留言里,我发现红楼诗词的点播率非常高。但由于红楼诗词是依托小说文本而存在的;而《红楼梦》作为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本身又十分复杂,光版本问题就能讲很长时间。所以,我前面采取的都是在讲其他古诗词时尽量涉及《红楼》相关知识的方式。
但是众情难却,依然有听众一再要求讲红楼诗词,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读一读这首著名的《葬花吟》。
《葬花吟》出自《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我们知道,在曹雪芹笔下,薛宝钗属于体态微丰满的类型,书里说“脸若银盆,眼如水杏”;有一次,宝玉想看宝钗手上戴的一串珠子,但因宝钗生的肌肤丰泽,褪了好半天才褪下来,所以书里常把它比作杨贵妃。而黛玉常年生病,相比下来十分瘦弱,书里对她的描写是这样:
两弯似蹙非蹙罥(juan4)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ye4)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所以,这一回回目里的“飞燕泣残红”明显是将黛玉比作了赵飞燕。赵飞燕是汉成帝的宠妃,以体态轻盈著称,曾自创“掌上舞”,据说可以在人手掌之中旋转起舞,可见其身姿之轻盈。后世经常把赵飞燕和杨贵妃作为瘦弱女子和丰满女子的代表,有“环肥燕瘦”之说。曹雪芹看来也是受了这个影响,在这一回的回目中,把薛宝钗比作杨贵妃,林黛玉比作赵飞燕。
在《红楼梦》里,明确写到的黛玉葬花有两次,这首《葬花吟》是第二次葬花时所作的。那天是芒种节,正是暮春百花凋谢之时,大观园的女儿们在那一天要饯别众花。对于怀着一颗诗心而又寄人篱下的黛玉而言,自己本就漂泊无依,归宿无定;再碰上这个百花凋零,意味着红颜不再的伤感日子,心情一下跌入谷底。所以诗中说“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又说“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恰巧在饯花日前一天,又发生了一个小误会。黛玉晚饭后去找宝玉,宝钗先来了一步,晴雯抱怨宝钗大半夜还去串门,扰得她们不得休息,索性把门锁了。黛玉叫了半天门,晴雯没听出来是黛玉,偷懒不想开门,就假传圣旨,说宝玉说的不让开门。可是过了一会儿。宝钗居然从怡红院里出来了,黛玉就躲在树边默默看着。诗里“昨宵庭外悲歌发”那一段就源自这段故事。
宝钗和宝玉素有“金玉良缘”之说,黛玉本身就很介意。加上这么一出,黛玉把晴雯的话当了真,以为宝玉真心疏远自己,各种伤心绝望一起涌到百花飘零之日,汇成了这首《葬花吟》。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上次与宝玉共葬落花,原本以为宝玉是那个可以葬自己的人,可是经过昨晚之事,宝玉似乎也不可信。“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诗在彻底的孤独与决绝中戛然而止。
其实,把《红楼梦》里的诗词曲单独拿出来,与唐诗宋词元曲里的名篇一比较,我们就会发现,前者算不得一流的。但把它们放回小说情境之中,放回人物身上,我们又会发现它们的伟大。因为,这是一个经历过人世沧桑的作者站在众多十余岁少男少女的角度,体会着他们的喜怒哀乐,还原着他们的口吻而写下了这些诗句,并且还在诗句中伏笔了每一个人的命运。
好,今天就到这儿,我们把时间留给诗歌,再来体验一遍暮春少女的命运之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