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他拍的片再烂,都值得被中国电影感谢

2017-02-25 肉叔 毒舌影单



上周五,张艺谋的《长城》登陆北美,在3326家影院上映。


暂居周票房榜第三,仅次《乐高蝙蝠侠》和《五十度黑》。


Box Office Mojo


但口碑就。。。



讽刺的是,在《长城》北美上映前两天,权威影评网站烂番茄发布了张艺谋导演作品的十佳榜单,选出了在烂番茄上新鲜度最高的十部张艺谋电影。


当中最低的也有85%的新鲜度,最高的,100%全好评;有中外一致认可的,也不乏大争议的片。


在中国,张艺谋无疑是一个被消费和解读过度的名字。他曾被认为是中国电影扬名海外的巅峰,拍过国内被禁、国外拿奖的《活着》;也被当做第五代导演沉沦的证据,从“只讲画面不管内容”的《英雄》《黄金甲》到如今的《长城》。


今天肉叔就借着这份烂番茄总结的张艺谋十佳片,看看这位拍出《马特·达蒙战饕餮》的、曾经出色的导演,那些年都发生了什么。



大红灯笼高高挂1991烂番茄新鲜度96%


编剧: 倪震 / 苏童

主演: 巩俐 / 马精武 / 何赛飞 / 曹翠芬 / 周琦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其实《大红灯笼》的监制是台湾导演侯孝贤


张艺谋把《妻妾成群》里的南方庭院改成北方大院后,侯孝贤就去给他看景,回来后不断告诉他当地人生活的细节,结果张艺谋完全没用上。


这也是张艺谋拍片的特点之一。比起侯孝贤对细水长流生活的观察,张艺谋更注重的是某种形式,正如他把故事背景改成北方的深宅大院——


用坚固的高墙比喻摧残人性的封建传统


又在片中加入了不少的仪式


例如点灯灭灯,老爷去哪个姨太太的房里过夜,就在哪个院门前点灯;还有锤脚,这是获得宠幸的姨太太才能享用到的服务。



张艺谋说,因为很多东西就像仪式,每天重复,包括我们的社会活动和政治运动。


而也是在这灰暗底色的大院中,人被重重框住,被压缩到快看不到。



借巩俐的口,他说出片子主旨:


在这屋里人算个什么东西

像狗,像猫,像耗子

什么都像,就是不像人



但也因这种忤逆的表达,片子上映不顺。


91年拍毕送审被打回,审查机构给片子下的评论是:沉渣泛起。



秋菊打官司1992烂番茄新鲜度85%


编剧: 刘恒 / 陈源斌

主演: 巩俐 / 刘佩琦 / 雷恪生 / 戈治均


这部《秋菊》里,张艺谋以半纪实视角,记述了一段村妇进城打官司的故事。


跟今天的《潘金莲》有点像?像的是表,差异在里。


跟冯小刚玩的画幅形式象征不同,张艺谋的《秋菊》拍法更亲民。


开篇就把摄影机放在熙攘人群中,主角秋菊就这么迎面向你缓缓走来。



秋菊向伤了丈夫的村长讨说法,村长一家在吃面,不管有没搭话,每个人的手里都拿个碗,热气蒸腾着向上冒。



农村生活的真面目,扑面而来。


另一差异就是巩俐饰演的农妇秋菊。当时选角,异议一片,都说巩俐演不出这角色。


但张艺谋坚持用她,因为巩俐陕西话学得像,还为她把角色改成大肚子,因为她学大肚子也学得像,说这样能够让演员发挥长处。


最后片子一出来,大家都被巩俐“土到了”。



这土范,还给巩俐拿回一个威尼斯最佳女演员(片子也拿到了金狮)


现在我们或许想不起来巩俐是不是演过什么《三打白骨精》《迈阿密风云》,但这个村妇秋菊,但凡看过的,绝对没人会忘记。


而同样没人会忘记的,还有下面这部堪称老谋子导戏生涯中“最激烈”的作品——



活着1994烂番茄新鲜度90%


编剧: 余华 / 芦苇

主演: 葛优 / 巩俐 / 姜武 / 牛犇 / 郭涛


相信你们通过电影或原著,对剧情多少有了解。


它讲的,是败家子福贵从解放前到文革后的人生经历。他过得惨,但总归是——好死不如赖活着。


有人说这是张艺谋最好的电影,这个肉叔持保留态度,但它绝对是张艺谋“最有种”的电影。


对于生存在时代夹缝中的老百姓而言,“活着”二字,就是最渺小亦最伟大的愿望。


你得好好活着



而这俩字,恰也是张艺谋当导演的初衷。



其实从这段早年的访谈中,张艺谋的后续发展路径就能窥得一二。


他说“自己从头到尾都是看客下菜,很实际,没有建立过宏伟的理想蓝图”。能拍的就拍,不能拍的,换点别的拍。


这是张艺谋的生存智慧。


张艺谋的父亲曾被扣上过“历史反革命”与“现行反革命”的帽子,他从小就被隔绝在主流之外。直到插队时,学画画的他为每家每户画毛主席像,在大家的赞赏声中,他说他体会到了“工具化”的重要性


只有成为被需要的工具,才不会被抛弃。


《活着》原作者余华曾在微博上写到自己对电影一件印象深刻的事:


还记得当时张艺谋时常说原作里的什么细节要改动,审查才能通过。看他胸有成竹的模样,心想他如此了解GongChanDang,对他十分钦佩。可是张艺谋拍摄完成电影后,审查还是没有通过。



所以从早年起,张艺谋拍片就不是出于某种“对着干”的想法,故意挑选禁忌题材拍。


他曾说过,他总是带着一种“进商店买东西”的想法在挑选故事,哪个感动了他,他就拍哪个。他不像有些导演,他的作品都没有带着自己个人的寄托,没有为自己立传的意思。


而当时《活着》的全面被禁,或许也是张艺谋后来改变路数的一次推波助澜。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1995烂番茄新鲜度86%


编剧: 毕飞宇

主演: 巩俐 / 李保田 / 李雪健 / 孙淳 / 傅彪


一部海内外评价差很大的片。


或许是我们对于旧上海的故事早就见怪不怪,而且不少人觉得,擅长乡土题材的张艺谋,并不适合拍这样的片。


《摇啊摇》在国内评价很一般,但在国外挺不错。片子还因为独到的摄影拿下当年的戛纳技术大奖和奥斯卡最佳摄影提名。



但《摇啊摇》不但见证了他和巩俐的分手,同时也是张艺谋个人最不满意的作品之一。


在和老搭档巩俐分别后的90年代中后期,张艺谋的片子也开始转向非批判路线。《有话好好说》《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都是这个时期的作品。


他曾表示如果可以选,可以拍,自己还是会想做批判现实的作品。



然而事实是,当时的(一直到现在也是,肉叔本人补充)大气候,更适合拍《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这样的电影。



要是选择了批判反思主题的片,“可能经过多次磨难之后,你的创作初衷只剩下百分之十”。


所以,他还是选择了更能让他放开手创作的——



一个都不能少1999 烂番茄新鲜度95%


编剧: 施祥生

主演: 魏敏芝 / 张慧科 / 田正达 / 白玫


张艺谋一直想拍一部农村小学校的电影,98年开拍的《一个都不能少》圆了他这个心愿。


故事是,十几岁的农村姑娘魏敏芝来到小学当代课老师,她答应委托她的高老师,班上学生一个都不能少,但班上学生一个个辍学,到学习委员张慧科也辍学到城里后,魏敏芝索性去找他回来。


当年拍完这部片,张艺谋本打算送到戛纳参展。但时任戛纳主席吉尔·雅各布却认为片子具有“政治宣传意味”,结果张艺谋愤而退出,之后十几年间都未踏足戛纳(直到2014年的《归来》)


跟很多人一样,肉叔当年是学校组织去影院看的片。片里展现的乡村学校的贫困,至今难忘:


学校老师要请假,没人顶班,来给小学生们代课的,是一个连初中都没上过的十三岁少女。


在城市里很便宜的粉笔,在他们那里却是珍贵的资源,每天只能用一根。(后来还全部摔成了短短的粉笔头,看了好心疼)



班上的同学一个接一个辍学。最后魏敏芝决定去找人,路费还是大家一起搬砖攒的。


而片尾给他们解决困境的,不是本就该出钱出力的政府部门,而是城里人做的“慈善”——他们把魏敏芝和张慧科送回农村,还送了他们一大堆文具。



这哪里是什么“宣传”,分明就是一次“打脸”。



我的父亲母亲1999烂番茄新鲜度89%


编剧: 鲍十

主演: 章子怡 / 郑昊 / 孙红雷 / 李滨 / 嵇波


《我的父亲母亲》是张艺谋献给他父母的一部电影。


在张艺谋父亲过世前,一直念叨着要他回去陪自己一段时间,好给他仔细讲讲他们家族的故事,但因为张艺谋工作太忙,常常“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父亲去世,故事也没听成。


对此,张艺谋一直心有愧疚,所以这部讲父母爱情的片,多少也有偿还的情分。


对这段当年情,他用了很大胆的表现手法——


现代故事的部分是黑白色。



但回忆却是高饱和的色彩缤纷。



而对比起现在动不动就讲钱伤感情的速食恋爱,这段爱情尤其显得质朴。


扎麻花辫的村姑娘对老师的一次次示爱,无非给他送饺子,为他用的课室补窗户。


还有在山路上一次次为爱奔跑。



但也是这种散发着土味的示爱,打动了好多观众的心。


同时让世界看到一个眼神清澈,含羞微笑、张望的章子怡。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音乐总监陈其钢曾这样评价张艺谋:“他摸索了一套在中国工作的规律,知道怎么能继续生存下去”。


所以当国内对艺术创作的控制开始收紧,除了拍《父亲母亲》这种主打情感的电影,张艺谋也开始作出新的尝试。


例如导演歌剧(《图兰朵》),到后来导演奥运开幕式。


又或者尝试更商业化的电影方向——



英雄2002烂番茄新鲜度95%


编剧: 王斌 / 李冯 / 张艺谋

主演: 李连杰 / 梁朝伟 / 张曼玉 / 陈道明 / 甄子丹


这是张艺谋作品中争议最大的一部。当年一出来,在国内嘲骂一片。


但谁能想到它最后竟然还拿到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成为中国电影入围奥斯卡该奖的“终结者”(之后再无国产片拿到该项提名)


在国内不受待见的理由,无非说它情节空洞,台词装逼,沦为风光大片。


但老外不这么看,认为片子让他们大开眼界——优雅的中国功夫,无与伦比的画面风光。


以及有深意的颜色


兵器上的红锦,既是画面点缀,也象征战争的血腥、死亡。



暗黑幽深的宫殿,是独裁者身居高处的寂寥;秦王背后挂着红色的“剑”,是他吞并他国的杀气和野心,以及怕被刺杀的惶惶不安。



已故影评人罗杰·伊伯特称,英雄就是一首视觉诗篇。


张艺谋从来都在不遗余力地用画面讲故事。从早期当摄影的《黄土地》到狂欢式的《红高粱》,再到《英雄》,他都精心雕琢每一个镜头的色彩和分寸感。



十面埋伏2004烂番茄新鲜度88%


编剧: 李冯 / 王斌 / 张艺谋

主演: 章子怡 / 刘德华 / 金城武 / 宋丹丹


坦白讲,肉叔不喜欢《十面埋伏》。


《英雄》里还能看到一点玄道、禅意,《十面埋伏》里除了画面,我是看不到什么别的了。



但无疑,《十面埋伏》(又一次)满足了西方对东方的武侠想象。还有影评人说这个电影好看到让他窒息。


而在我看来,它更像《英雄》之后一次东方不亮西方亮的自我复制。


也是从《英雄》开始,张艺谋走上了一条高度商业化的道路——明星阵容、高投资、从内到外的大片气质。


虽然也有《千里走单骑》这种低成本佳作,还有《三枪拍案惊奇》这种不伦不类的国产翻拍,但它们都远不如2006年那部衣衫华贵、烫金审美的《满城尽带黄金甲》来得让人印象深刻。


更别提《黄金甲》的票房成功——当年它刷新国产电影内地票房纪录,全球票房达到7857万美元。


当中唐朝仕女的挤胸装造成的话题度不亚于两年前的“武大头”。



肉叔上大学时修了电影课,课上老师提到张艺谋时说到:张艺谋很懂得“包装”。


即,当他接到一个项目,他知道要怎样才好让它卖出去。


现在回想,简直不能更同意。


但也幸好,后来张艺谋遇到了严歌苓的《陆犯焉识》,在风格上迎来了一次“自我更生”(文学批评家张莉语)——



归来2014烂番茄新鲜度90%


编剧: 邹静之

主演: 陈道明 / 巩俐 / 张慧雯 / 郭涛 / 刘佩琦


《归来》是一部典型的文革伤痕电影。


张艺谋特意选了书中陆焉识回家后的一段,作为故事主体:


我读小说,带着未来要怎样拍的角度去看。当时就感到,劳改那一部分,拍轻了没意思,拍深了恐怕也拍不了……看到最后,我觉得自己比较喜欢陆焉识回家来,就是他回家来那一大堆事儿,他怎么与家人隔阂,他要怎么融汇,我特别喜欢这一段。


他把《归来》形容为在“斗室里反映时”。


被政治大事件拆散的一家,面对无法愈合的伤口,在日夜相对中,慢慢重新成为一家人。



而张艺谋的技巧也达到了某种圆熟,配乐、画面,甚至清楚何时要让观众流泪。


是的,《归来》的情感部分很足很足。



也缺少了当年《活着》里刺骨锥心的批判力度。


它用一个缺憾但感人的故事结局,最终逃离了造成家庭灾难的核心问题。


比起这种窦娥式的感人,肉叔还是更怀念那个直面封建悲剧和扭曲人性的张艺谋,拍出下面这部烂番茄好评100%的张艺谋——



菊豆1990烂番茄新鲜度100%


编剧: 刘恒

主演: 巩俐 / 李保田 / 李纬 / 丛志军 / 金甲


同1987年一面世就让张艺谋声名大噪的导演处女作《红高粱》一样,《菊豆》说的也是中国人的情欲


在张艺谋眼里,《菊豆》其实是《红高粱》的姐妹篇:


《红高粱》是大胆表露,敢爱敢恨的生命态度……拍出了热烈张扬、无法无天,这样一种状态。


但这种性爱的狂放显然不是中国的主流,比起来,它三年后推出的《菊豆》才更展现国人面对情爱、性欲的真实态度:


有贼心没贼胆,走一步看三步,一脑门子的规矩不敢突破,自己折磨自己,它是一个性格悲剧。


两部片拍的都是情欲,但它们又仿佛双面镜,映照出国人的理想和现实——


《红高粱》里的性,野性大胆,说来就来。


姜文对自己喜欢的女人巩俐搬起就走。折弯一小片高粱地,在自然的见证下完成肉体交合的仪式。



十八里坡的一段传奇往事,现在想起依然是一片浓烈的赤红色。


而《菊豆》的情欲是止步难前的胆怯。


李保田觊觎年轻的叔嫂,一开始是偷看。



按捺不住了,就变成偷情。


两人偷情的果实诞生后,染坊里高悬的红色布,也从高墙大院冒出头来。


一个看似简单的俯拍远景镜头,便把国人千年的性压抑表达得一清二楚。



张艺谋是个明白人。他一直在拍符合时代的电影,即使拍这些片让他觉得“很勉强”。


接受《大众电影》采访时他曾说过,自己身上有很多悲剧性的东西:


我远不是大家过去所想的那样,有充分选择和有充分自由度,好像还得到各种各样的权力支持,其实都不是。


张艺谋一直没变,变的是这个越来越被票房绑架的时代。


有时候肉叔会想,如果他当初多坚持一下,会不会成为电影大师,甚至……“中国的黑泽明”?


(黑泽明是张艺谋的偶像,而前者也曾对《秋菊打官司》表示过赞赏)


但早在十几年前张艺谋就说,自己不会成为大师。


一是觉得自己能力不足;二是,这不是个“大师的时代”



我们寄托在张艺谋身上的艺术成就幻想,终究没成。


但即使是这样,肉叔还是佩服他。


自始至终,他一直把自己当做手艺人,“手艺人,就是要一直拍”。拍《归来》,他反复纠结其中某一个镜头的速度和分寸感,在写实和写意之间精细协调。



说他被票房绑架也好,说他的电影只是“泼颜色”也好,他从不揭竿而起,但他的心里有一套自己的价值体系——


就算处在一个并不良好的创作环境里,他也一直安安静静、全力以赴,尽量在有限的条件下做到最好。


据说拍《长城》时,拍的镜头OK不OK,并不由张艺谋说了算,忍让的程度连现场的刘德华都吃惊。但当中也有默默的坚持:《长城》里的一段秦腔,剪辑时差点被拿掉,张艺谋多番坚持才被保留。


他最喜欢黑泽明在领奥斯卡终身成就奖时说的一段话:


我已经拍了60年电影,但我仍旧不知道该如何拍电影……我会一直学习下去。


再怎么反感他的人也得承认——


在中国,像张艺谋这样的导演越来越少了。比起那些活在娱乐头条的导演,张艺谋,确实是一个做实事的人。


本篇部分资料参考自港台纪录片《杰出华人系列之张艺谋》,腾讯娱乐《孤独者张艺谋:我有各种想法,但没人跟我谈》,《对话张艺谋:归来其实比活着难》


最后,老规矩,想看片的,在公众号对话框回复片名,肉叔送上汁源。





识别二维码,关注「毒舌影单」

dusheyingdan

不知道看什么片,关注肉叔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