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漫步苏州丨重塑当代苏州“甜”文化,设计周期间请前来品尝

SDW 苏州国际设计周 2022-06-10

2019苏州国际设计周倒计时 4 天


与苏州有着深厚情缘的作家陆文夫,曾经这样写过奇幻漫步:


「面对著大路你想驰骋,面对著高山你想攀登,面对著大海你想远航。面对著这些深邃的小巷呢?你慢慢地向前走啊,沿著高高的围墙往前走,踏著细碎的石子往前走,扶著牌坊的石柱往前走,去寻找艺术的世界,去踏勘生活的矿藏,去倾听历史的回响……」


——摘自 陆文夫《吴乡百味梦中的天地》



漫步也许是一种遵循内心本能的方法论。在城市文化实验《苏州观|观苏州》中,来自英国伦敦的策展人Angiet Chen和Lika Tarkhan-Mouravi将“漫步”,作为他们探寻苏州的方法之一,围绕“探索未知的当代苏州”这一主题,发掘这座城市不为人知的一面。



来苏州之前,策展人Angiet和Lika曾在网络上收集了一系列关于苏州建筑、园林的资料,网络上这些如诗画般的图像却反而让他们更想了解苏州本地人对于所居住的城市,是怎样切实的体验。在那些高墙林立的小巷背后,在那些著名地标景观的背后,又是一幅怎样真实的图景。



《苏州观|观苏州》的城市实验是对苏州进行一次开放式的探索,远离城市喧嚣之景,寻找那些通幽秘径,寻找城市的生活脉络。两位策展人将“漫步概念化,对比于直接、快速地达到目的,漫步的概念凸显的更是对于未知的包容性,漫步的过程能让人们与各种发现与契机相遇。


《苏州观|观苏州》的策展及研究过程中,两位初次到访苏州的策展人们透过漫步的概念,积累了许多条迂迴的路径,遇见了偶然却有深度的苏州。



第一条”漫步”路径是在北寺塔附近的青年旅舍举办工作坊,他们和工作坊的参与者一起探讨苏州的个性和特色;第二条路径是策展人们随机沿循路人的足迹,观察当地人在城市中的工作、生活方式;转了个弯,第三条路径带领他们更直接地进入陌生艺术家和设计师、他们的朋友及亲戚的社区进行寻访;第四条路径则是来到苏州博物馆、苏州图书馆和虎丘进行实地了解;未来还将有更多的漫步落在苏州的巷弄中……


同时,两位策展人邀请苏州本地的参与者一起梳理居民与城市之间的关系、文化机构与苏州当代文化间的脉络等,对苏州这个城市进行支离破碎的“拼图式”洞悉和观察。这些与参与者一同经历的非线性的“漫步”以及策展人们透过两双脚所踏过的迂迴路径,都一同勾勒出苏州全景图(Panorama)的样貌。



“糖”承载着各种关系下蕴藏的苏州个性,代表着当代苏州的城市特色,不得不说,糖在苏州随处可见,苏州菜的特点是以糖提味,就连苏州方言『吴语』,也给人甜甜的感觉,据说虎丘山顶云岩寺的砂浆中都含有糖分。同时,糖(tang)也是艺术家唐寅(Tang Yin)姓氏的一部分。


糖与苏州的关系,既深厚又巧妙。



七格的《吹糖人》中这样写道:


「光把人吹的一模一样是没有用的,因为肉眼看到的一模一样,不是真正的一模一样,真正的一模一样,必须从宇宙精神著手,一层一层,下降到人的灵魂,再到人的精神,最后将上述的这些人体组织全部考虑进去,如此这般,最后吹出来的糖人,才是真正的一模一样。」 


在他的小说中,真正保留着糖艺和承载着糖艺记忆的吹糖人是城市的见证人


▲ 丁老师尝试捏出工作坊参与者所描述的”苏州观“


两位策展人在历史老街平江路上,遇见了一位真正的吹糖人,他就是著名的糖艺传承人丁苏林。他每天将糖吹成各种动物形状、甚至能吹民间寓言故事,比如老鼠偷油等。丁老师的糖人是许多苏州青年的回忆,游客也每每被他精妙绝伦的手工艺,及色彩鲜艳的糖人所吸引。


▲ 苏州,作为一座历史名城,给其中一位参与者的感觉像龙舟


五年前,吹糖技艺被正式列入国家认可的非遗文化之一。遗憾的是,该技艺在当代中国几乎快要绝迹,只能偶尔在繁忙的旅游街和庆典活动中才能觅见踪迹。此时,若以另一个角度来思考糖—这个在苏州无所不在的角色,似乎成了某件事或物能真正代表“苏州的”经济性标记。



「糖,作为一种副食品,主要用于提味与压味。就因为它压味,所以凸显。」

——摘自(美)西敏司《甜与权力》


对于Aniget与Lika两位策展人而言,值得费神的地方在于如何对已经发展了600多年的吹糖技艺提问。这些问题并非质疑,反而是包容社会众多样貌的容器。两位策展人与丁老师交流、更小心的观察吹糖的过程,深思着如何让每一个吹出来的糖人成为七格老师小说中社会缩影的见证,更进而透过不同以往的吹糖过程来推广这个非遗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与价值?


(上图)策展人Angiet在工作坊前与丁老师尝试用糖呈现抽象感受与经验的各种做法;(下图) Angiet为丁老师讲解三维技术的操作与呈现


基于糖在苏州文化里的悠久积淀,怀抱著对吹糖过程以及苏州当代文化的好奇,策展人于10月12日在北寺塔的一起一起·湿地小鹿青年旅舍举办了第二次的工作坊。这一次,《苏州观丨观苏州》邀请到了丁老师,以及7位参与者来进行前所未见的共同创作,以热呼呼的糖作为创作材料、以三维扫描技术作为纪录的工具。



丁老师吹了一个又一个的糖球,又丢回热锅里,再一把抓起融化的糖,重新搓揉、拉细管、吹制、塑形。参与者在一旁说着自己的想法与感受、丁老师的手快速的来回调整、转动糖球造型。七位参与者与丁老师一对一共同创作的七个糖制物件都成为十分个人的、呈现苏州观点与感受的载体。


工作坊小伙伴们与丁老师的跨代交流,共同创作无法”再复制“的独特糖制雕塑


三维扫描以往都是应用在修护遗址、考古物件等物质文化遗产的方面上。苏州观丨观苏州这个项目在理解科技技术的限制上,另开了新思路。2019 苏州国际设计周期间的《苏州观|观苏州》展览,将用数字化手段,呈现与留存“糖艺”,为苏州民艺的传承、创新和活化提供了一种漫步式的人社思考。


▲ 策展人使用三维扫描仪记录丁老师的静态手势,为后期的研究深化做准备



在设计周期间,策展人将透过录像艺术及装置物件来呈现一个阶段性的《苏州观|观苏州》纪录展。展览中将以糖制物件破碎的实体再制模型来隐喻这些糖制的艺术品本身碎弱的特性,同时也具象的表达每个人对于当代苏州的感受与理解都仅只是片面,一座城市的全景图并非一幅美丽的绘画,而是精彩细致的拼贴。



同时,录像艺术中所呈现之不完整的三维模型,被视为本项目针对三维科技目前技术限制上所提出的未来研究方向。


Angiet与Lika也将在“2019苏州国际设计周”期间举行的沙龙上分享关于城市当代文化的探索轨迹以及如何借由社会参与以及数字科技来拓展非遗文化的传播、创新与传承,期待大家一起来分享、探讨、赏析与共。


往期回顾



策划统筹|Pepper 思维 Zoe

撰文:Angiet & Lika   编译:石磊

排版整合|小一 张大健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著作权归属原作者所有

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