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点总结 | PRI亚太地区#ESG#数字论坛
从当前的发展态势中,我们清晰地感受到亚洲正逐渐成为负责任投资的主要参与者。让我们保持住当前的势头,继续前进。
作者:Matthew McAdam
PRI亚太地区总监
过去一年间,亚洲可持续金融的发展势头迅猛、瞬息万变。速度快到仿佛只是眨眼的功夫,你或许就错过了什么。
日本与中国在绿色债券和绿色信贷领域的率先发展一度备受关注。但如今,监管已成为推动亚太这一广袤、多元化的土地上各个国家竞相发展绿色可持续金融的共同思路。
“毫无疑问,绿色金融的政策框架已经搭好,当前的挑战非常明确,对此我们也已达成共识。”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董事会主席、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首席执行官Ashley Alder在PRI亚太地区ESG数字论坛的开幕致辞中表示。为期4天的论坛吸引了近千名与会代表参与。
亚洲已不再置身于欧洲的阴影之下,近几个月来,其致力于将金融与可持续发展政策相联系的努力备受瞩目,所产生的影响力不容忽视。从该地区中央银行和监管机构的最新一轮声明中,我们不难听出步步逼近的紧迫感,具体体现在加强投资者和企业的ESG披露和风险评估框架;在需要时调整杠杆,引导资金流向推动可持续增长的领域。
Alder先生就亚洲绿色金融发展机会发表了看法,并分享了他认为对于巩固绿色金融发展至关重要的四大政策框架要素。他表示,投资者和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战略性、可比性、有助于决策的ESG披露是推动实现可持续金融的基础,包括杜绝漂绿(greenwashing)行为;制定可持续金融分类法,调整资本配置以推动低碳转型;加强情景分析,以更好地评估气候风险。
PRI对此深表认同,也基于此,我们与签署方在以上所有领域保持合作;不断完善我们的签署方汇报框架并提升PRI签署方的最低标准;推动有意义的数据工作;并于今年强制性要求所有签署方参照TCFD(气候相关财务披露工作组)建议的气候风险战略和治理指标进行信息披露。
Alder先生指出,监管机构近几个月来加倍努力,决心解决阻碍可持续金融发展的任何挑战。
在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的合作机制下,东盟各成员国的金融监管机构、中央银行行长和政策制定者正努力协调,在东盟各国内部乃至整个地区推动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在推行了绿色债券、社会债券和可持续发展债券标准之后,东盟资本市场论坛(ACMF)紧接着在3月确定了各成员国发展可持续资本市场的全面路线图,以期让资本市场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推动可持续金融发展
对于亚洲的多数PRI签署方而言,这不足为奇。当被问及推动本国可持续金融政策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是什么时,35%的与会代表在Twitter平台的投票中选择了“向低碳转型”这一因素,紧随其后的是“绿色金融带来的投资机会”。有趣的是,我们在中文社交媒体平台发起的投票显示,更多的人(32%)将国家监管机构首选为最主要的推动因素。
随着英国多地都经历了二代的迭代升级,尽责管理守则(Stewardship Code)在亚洲的发达和新兴国家也有所激增,且如今已逐渐发展成为规则,不再是例外。日本环境省副大臣Tokutaro Nakai在发言中特别提及,三月份更新的日本尽责管理守则(作为日本国内的参考标准),明确地提出了对于投资者的期望,以确保其与公司和服务提供商在合作与交流中的可持续性。
印度是最新加强对投资者要求的国家。印度最近发布了新版守则,旨在改进公司治理,并明确机构投资者作为所有者的责任。至关重要的是,为确保有效实施,该守则是强制性执行的。正如印度证券交易委员会(SEBI)执行董事Shri Amarjeet Singh所说,负责任投资对于印度投资者而言已不再是可选项。如今,在印度财政部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支持下,印度也致力于制定当地的可持续金融分类法。
资产所有者推动负责任投资发展
亚洲各地的资产所有者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确立了领导地位,并向本地企业和投资者提出了更明确的期望。虽然日本政府养老金投资基金(GPIF)的相关做法在业内被更多地提及,但实际上,香港金融管理局(今年早些时候成为PRI签署方)和韩国的国民年金公团(NPS)也都宣布了最新行动措施或计划,以进一步夯实其负责任投资的根基。韩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也制定了国家可持续金融路线图。
泰国也是亚洲负责任投资发展过程中的一大引领者。依托泰国在企业ESG披露方面的现有优势,泰国政府养老基金和泰国证券交易所正积极领衔当地金融领域的合作,后者更是毫不掩饰地表达了其致力于在整个行业推动“ ESG外交”的愿望,并重点助力向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出口可持续金融实践和标准。
从当前的发展态势中,我们清晰地感受到亚洲正逐渐成为负责任投资的主要参与者。让我们保持住当前的势头,继续前进。
会议录像(英文&中文)已发布在PRI官方网站。欢迎点击“阅读原文”或“复制链接”,观看视频回放。
https://www.unpri.org/events/pri-apac-digital-symposium/6143.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