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这样过立秋
在二十四节气中,立秋算是比较重要的节气,它表示秋天的开始。从古至今,人们以各种形式来迎接秋天的到来。
古时天子会亲率公卿大夫,到西郊迎秋。汉代则有“貙刘”之礼——天子射死一牲,载到宗庙祭祀(貙为兽名,刘为杀的意思)。到宋代,又有了鬓戴楸树叶,吃瓜豆咽井水的风俗。时至今日,立秋这天民间还有吃西瓜、饮豆汤,食肉“贴秋膘”等风俗。
农历通常以一二三月为春,四五六月为夏,七八九月为秋,一到七月,就可以算是秋天了,因此立秋又称作七月节。
《淳化阁帖》卷七有王羲之《秋月帖》(又称《七月帖》):
七月一日,羲之白,忽然秋月,但有感叹。信反,得去月七日书,知足下故羸疾。问触暑远涉,忧卿不可言。吾故羸乏,力不一。王羲之白。
在信中,王羲之第一句就说“忽然秋月”,这让他感叹。他接到了友人的回信,是上个月寄出的。王羲之知道友人旧疾未愈,却要冒着暑热跋涉,便十分忧虑友人的状况。至于王羲之自己,身体依旧衰病,也无力再细说些什么。
是忽然而至的秋天,让王羲之感叹时间的流逝吗?还是收到友人的回信,让王羲之格外思念故人?秋天一到,万物肃然改更,曾经繁茂的枝叶开始枯落,一阵风来突然有些凉意——物候的变化格外提醒人们时光不可逆,年华又将老去一岁。
处此情景,人更容易思恋故土,怀念友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能也就是想想而已,但对于王羲之来说,他精妙的书法,将那个秋天他的感叹和思念,送到了1700年以后。
立秋 初侯凉风至,二侯白露降,三侯寒蝉鸣
在不可枚举的秋日情思中,有一则故事我觉得很有意味,出自《世说新语·识鉴》:
西晋张翰,有清才美望,博学善文,挥笔立就,辞义清新,被当时的大司马齐王司马冏招去任东曹掾的官职。他在洛阳,见秋风起,突然思念故乡吴地的菰菜羹和鲈鱼脍,便说:“人生贵得适宜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张翰辞官归家,不久司马冏造反被诛,辞官的张翰没有被连累,当时的人都赞叹他能预见先机。
张翰见到秋风,惹起他对故乡风物的思恋,进而能避开杀身之祸,不知张翰是否会庆幸那个秋天的一阵风起,让自己找回了不恋名利,退归山林的本心。世间既贵且富者众,又有多少人在秋风起时缺了一份情思,以致身败名裂,悔之晚矣?
所谓菰,就是茭,旧时吴中将菰首称作茭白,今日北地菜市场中,也还常见。鲈鱼以生松江者为佳,洁白松软,又不腥,在诸鱼之上,秋初鱼出,吴中好事者竞买之。《太平御览》还记载,吴中以鲈鱼作脍,菰菜为羹,鱼白如玉,菜黄若金,称为金羹玉鲈,乃一时珍食。
十竹斋笺谱中选绘的思鲈典故
往 期 回 顾 ↓↓↓
撰文 | 白燕 编辑 | 陈雪
主编 | 周立文 副主编 | 殷燕召
中华文化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