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铁还需自身硬——高校应该如何避免“知乎治校”
近年来,高校负面新闻频频冲上热搜头条。以刚刚过去的上半年为例,各大高校因为防疫措施,从上网课到返校,从毕业生离校到期末考试安排。在网上被吐槽了个遍。
由于这些负面新闻多为在校学生爆料,同时下留言的也多为本校学生。学生们短期内大量回复将问题送上热搜前列,倒逼学校解决问题。因此,这种行为也被称为“知乎治校”。
我们的高校,怎么了?
当象牙塔不再平静——学生们如何“知乎治校
在知乎上,高校们的负面新闻聚焦在以下五个方面:
1、学校政策不透明、不合理。
如何看待西北工业大学长安校区2020年暑假学生搬迁的相关事宜?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5758960
如何评价西电八个一工程?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5022493
2、上半年高校防疫举措失当(第一类在突发情况下的集中爆发)
如何评价东南大学2019级硕士2020年秋季不开学的决定?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4347820
如何看待文章《华工,能不能看看你的毕业生?是我们站得不够高吗》?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4707812
如何看待中南大学、东南大学和湖南大学突然通知线上考试?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0505565
3、高校留学生管理问题
如何看待山东大学关于招募留学生“学伴”的计划?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34435316
如何看待电子科技大学今日被疑似印度留学生篡改教室显示屏内容?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5773267
4、大学中存在的灰色地带。
如何看待西南交大陈玉钰同学,修改成绩保研中科大,东窗事发后被取消保研资格。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1208968
如何评价东南大学2020届最具影响力毕业生评选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0490935
5、某些高校师生的不当言行引发众怒
如何评价最强大脑选手清华大学马艺妮和宋思睿?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4722877
湖北大学成立调查组调查处理梁艳萍发表不当言论的问题,你怎么看?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0866330
如何评价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生季子越在社交媒体发表恨国精日言论?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3769563/answer/1307379246
在上述问题中,后三种所针对目标大多为高校中的个人或某个组织,其爆发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前两种则是大学上知乎头条的主要原因。在此,我们主要讨论大学被前两种“知乎治校”的原因。
“知乎治校”为何会成为一种常态?
在政策制定阶段没有参与,在政策执行阶段无法沟通。
知乎治校,是学生们在校内没有有效沟通渠道,需要引入公众舆论倒逼学校达到诉求的具体体现。
高校的教育工作中,学生是治理的核心,政策的制定本应当以学生为主。但很多政策的制定阶段,学生都处于缺席状态,只能被动接受。以西北工业大学制定暑期搬迁计划为例。一项涉及本硕博多个年级,事关上千人的搬迁计划。高校管理层在制定政策前,却没有考虑到学生们的具体情况,没有征求相关学生的意见。因此引发相关学生的强烈反弹。而与之类似的还有众多大学上半年的春季防疫返校计划。由于政策设计时没有考虑涉事学生的诉求,出现了显而易见的错误。加之波及范围大,影响时间广。自然容易被群起而攻之。
除了没有参与政策的制定阶段,在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学生与管理层也缺乏相应的沟通渠道。校园沟通渠道中,最典型的应该是校长邮箱。但这个堪称玄学的邮箱,大部分人不知道它,一部分人知道它但不敢用他,一部分人用了但是没有效果,还有一部分人用了被约谈了,只有剩下一小部分人用了它并解决了问题。衡量了收益与风险之后,可能更多的人还是会选择不用。而其余的校内沟通渠道也大同小异。因此当无处发泄的学生在知乎上发现了相关问题之后,犹如一粒火星点燃了炸药桶,爆发出来的热度直接将问题顶上了热搜榜前列。
除此之外,在知乎上发表的言论多为匿名,说明学生对学校是不信任的,在学校与学生个体交流过程中,学生属于绝对弱势。以西南大学陈玉钰事件为例,保研成绩作弊应于去年9月份就进行公布。而其同班同学在毕业双证到手后才敢写联名信,拖了半年之久,原因不言而喻。如果学校无法保证反映问题同学的隐私权等合法权益,树立起学校在学生中的信心。那么有效的校内沟通渠道也无从谈起。
千帆过尽后,”知乎治校“能否长久
知乎治校看上去热闹。但却是运动式的,一拥而上后又一拥而下。可能在运动初期能有明显的效果。但越往后,效果就越差。尤其到了后期,就可能偏离初始的方向。例如唯恐天下不乱的学生开始在知乎无意义的狂欢,就为了将学校拱上热搜第一。这种无意义的娱乐消遣,浪费了公共资源,将直接影响舆论对学生诉求的判断,形成负面的影响。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大部分学校在经过了最初的茫然之后,针对“知乎治校”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套路:在引发热议之后,学校宣传部门往往线上线下同时出击。在线上,对相关问题不回应,拖字诀为主,有些甚至还可能给发生的同学扣上不爱校的帽子;在线下,胡萝卜加大棒,警告同学们“不要惹是生非”的同时对相关事件进行冷处理,力求快速撤下热搜。此消彼长之下,知乎治校”的效果怕也难以长久
功夫下在平时——如何避免“知乎治校”的发生
高校与学生,是荣辱与共,休戚相关的关系。学生应当是高校最好的宣传员,是维护高校口碑的基本盘。但现在学生们不得不以自爆的方式,倒逼学校进行政策调整。如果高校管理层不正视这种情况,只是单纯的认为这是网络舆情的一种,一味地打压。那么将把学生们更加推向学校的对立面。今日有知乎治校,那么明日就可能有抖音治校、快手治校。学校的宣传部门,就只能一直疲于奔命下去。直至矛盾爆发。
避免知乎治校,高校管理层首先应改变的是心态问题。
放下身段平等交流
在一项政策发布前,高校管理层应当进行一定范围内的意见征集。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八个一”工程为例,。到最后却在一片讨伐声中仓皇落幕。如果学校在发布意见之前,征求一下学生意见,很多同学在问题下表示,其实八个一工程并不一无是处。但像结识一百名老师,交一百名朋友这样的要求就应该变得更切实际一些。如果在政策发布前能够吹吹风,询问一下学生们的意见。整个活动的最后结果可能就会大不一样。
有效的日常沟通渠道
除了在具体政策发布前多沟通,高校还应该建立有效的日常沟通渠道。在很多的知乎治校帖子下面,除了对学校具体政策的不满,还有一部分是对校园日常行政不满的发泄,以华南理工为例,该校于7月3号和4号两个问题连上热搜,从时间上来看,后者上热搜与前者的引流以及情绪转移不无关系。
如何看待文章《华工,能不能看看你的毕业生?是我们站得不够高吗》?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4707812
如何看待华南理工大学承办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4835149
另外一个例子是天津大学,连续7月18、19、20日三天上榜。从封闭校园到空调退费、再到研究生补助过低。天大的管理层们可能想不到,学校会以这种形式在高考出分前火上热搜。至于今年天大的本科招生,也很有可能也会受此影响。
如果学生们日常积攒的问题能够及时疏解,那么当某一项具体政策不得人心时,"火药桶"的装载量相信也能少上不少。
同时,高校的沟通渠道应当是多维度、多层次的。除了上文所说的校长信箱这一顶层设计以外。像宿管、餐厅、后勤等方面也应当设置自己的问题渠道。学生大大小小的问题都能找到地方说,有人解决。才不会出现学生动辄上纲上线,因为一只苍蝇掀翻整个食堂的情况。
充分地高校学生自治组织
作为日常沟通渠道的一种,高校学生迫切地需要校内的学生自治组织,能够有效地为学生张目。
提到高校组织,一般指的是学生社团和学生会。但前者大多为兴趣爱好组织,而后者虽然是一个官方的学生组织,但学生会的主业更倾向于给高校日常管理补充人手,组织各种校园活动。虽然肩负着学校联系学生的职责,但大多是落实学校各项的具体政策。而不是向上反映学生问题。高校学生自治,需要新的形式进行承载。
相比于学生会,学代会(学生代表大会)这一模拟人大代表会议的制度。似乎更能够担当起学生与学校之间的沟通渠道。学代会通过模拟人大代表制度。选出学生代表并提出提案。最终经过大会审议进行通过。以中国矿大为例,该校的学代会主要有校长作工作报告、学生代表提案、设立学代会执委会并实体运行等部分。
但是再好的制度,也得依靠人来执行。学代会虽然从制度上保证了学生在高校中的发言权。但对高校学生的自身素质和参与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不充分宣传、动员学生们参与、竞选学生代表。不精心准备代表提案,认真行使手中权力。而只是在学代会期间由上级指派学生随便听听。那学代会的意义,也就仅限于召开时学校发布的几篇不痛不痒的通告,学校里面又多了几个不管事的学生干部,一项能够提高学生公民意识、权利意识的优秀制度。最终也只会流于形式。在几届之后,也就成为了另一个空壳子。
积极向同学们宣传校内沟通
在建立的有效的校内沟通机制之后,学校应该积极引导学生们使用相关渠道。沟通渠道不能只放在那里,只有它们真正动起来,才能发挥出缓解矛盾的作用。例如军训的时候,可以不仅仅走队列、准备汇演。也可以抽出一部分时间带领新生们学习学校的规章制度、主动告知学生学校内部的沟通渠道。并鼓励学生们利用各个渠道提出自己的意见。
针对学生们对相关机制能否发挥作用的顾虑。学校也应该清楚,这些都是之前的欠账。要重建信任,就应该有商鞅徙木立信的举动。通过大力宣传,树立典型。让学生们相信这些校内沟通的可行性。只有当校内沟通成为了学生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头铁”和“猛士”的代名词时。才能改变学生们一有事就上网发帖的风气,实现校园事校园解决的目标。
最后,在建立沟通渠道的同时。学校还要做好保护校内沟通时对学生的保护措施。在网上经常有这样的论调,校长信箱里面写的东西第二天就到了辅导员手上。
给校长信箱写信是一种怎样的人生体验?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8356731
在“钓鱼执法”、“引蛇出洞”的态势下,还期待学生不要上网发声,与学校私下沟通,有这样想法的人。非蠢既坏。
强力的外部监督
有些高校管理层的身子进入了新时代,可他们的脑子还停留在过去,还是喜欢搞不透明、一言堂。加之高校管理自身的特点,高校的不透明相比于地方上更为隐蔽、不受监督。因此,除了学校内部各级各部门的沟通渠道外,还应有外部力量能够在适当时候介入其中。
以西南交大陈玉钰事件为例,西南交大对其造假保研的行为仅处以取消保研资格,记过处分。高高抬起,轻轻放下。对涉事教师也不过罚酒三杯。至少在知乎平台上,绝大多数网友都认为该处理结果过于宽松。有网友笑称在自己学校,宿舍使用违章电器怕不是也能记个大过处分。
如何看待西南交大对陈玉钰事件的处理结果。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2430189
在这种情况下,能否有一个大家更为信服的外部力量进行介入,保障举报人的合法权益。使得最终结果更为公正、透明。
除了在处理偶发事件中需要借助外部力量,在高校的日常管理中,外部的监督也应一直存在。在我国,大众评判各个学校的好坏除了“双一流”、“985”,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每年发布的各大高校排行榜。在这些排行榜中,大多考虑的都是学校的科研实力和学术水平,具体来看,如科研经费是否充足,在校院士数量多少等等。那么,各大排行榜能否将高校行政满意度等指标纳入评判范围。毕竟以作者的本科学习经历而言,本科生与教务处打交道的概率,应该无限大于和院士打交道的概率。与其赌一把被院士赏识,不如找一个能给自己留下四年美好回忆的地方。除此之外,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曾于2015年、2016年发布《高等教育透明指数报告》,其中囊括了115所国内高校。但遗憾的是,这项报告后续似乎没有坚持下去。像这样的报告,应该每年进行更新,最好是在高考结束后进行更新。成为学生们选择学校时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