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是中师生,我的“自考”芳华,你呢?

陈琼 22号天空 2024-01-09

【题记】

今天是2017年的最后一天,走过2017,启航2018。一转眼我就到成都10年了,人生有多少个10年呢?在成都这10年经历了诸多,收获了诸多,无论经历的顺境还是逆境,无论是成还是败,这些经历、阅历都已成为我人生的“营养”,化为我前行的财富与动力。而今天,站在2017岁尾,特别想好好写一写我的另一个10年——一九九七年至二零零七年我的“自考人生”,那是我生命中非常宝贵、难忘的一段时光,这一段芳华值得我纪念,如果你是中师生,也许你或你身边的同学一定也有这样的芳华,不妨让我们去感受一下那样时代下的中师生的“自考”芳华!

中师——中等师范学校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各省份几乎每个地区都有中等师范学校(简称“中师”),培养对象为小学教师。这些学生接受师范“全科教育”,文理兼修,体艺兼备,专业功底扎实,综合素质较高。中师生,就是中等师范专业的学生,读完初中以后,经过“国考”考入当地中等师范学校。是当时成绩拔尖且优秀的学生才能考上师范,文化成绩达到录取线还要进行面试、体检,严格选拔后才能如愿进入中师,其次成绩就读中专,再其次的成绩就读高中或职高。而这些中等师范学校(大多都是三年制)都是当地培养教师的摇篮,学校课程丰富、注重教师基本功训练、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因此为当地的教育输送一批又一批的小学、初中甚至高中老师,这些学生毕业就是中等师范学历;还有一些师范是市级的师范学校(如成都师范——四年制),他们毕业就是大专学历。而这些曾经的一代一代的中师生却是中国教育前行的“功臣”与“脊梁”,中师生用行动践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范精神”,一代代人的芳华,一代中师生的师范精神代代相传!

  2000年前后,在“提高小学教师学历”的要求下,停办了一大批地方中等师范学校。导致的后果是农村学校得不到高质量的新鲜师资力量补充,师资短缺和师资质量下滑问题日趋突出。(记得1999年是最后一届中师生,当时许多中等师范(包括我所就读的中江师范)为了能保住学校继续办学(升成专科或本科)举全校师生之力迎接国检,都想留住自己的学校能继续办师范。)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围绕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两大问题,发表了演讲,在演讲中,他列举了我国在教师教育改革中走过的弯路,他说:“我们的师范教育改革走了弯路。比如说为了提高学历,就取消中等师范学校,而且把整个中师取消了。” 顾明远认为还有一个弯路:“1999年开始,我国提出不光师范院校可以培养教师,其他大学也可以培养教师,教师教育由封闭型走向开放型。许多师范院校变成了综合大学,而很多综合大学并没有设置师范专业,因此师范教育资源反而流失了。”


 “如愿”——我成了一名光荣的中师生


 由于我的父亲是一名老师,所以当我在读初中时就已经给我做了规划——考中江师范,以后做一名老师吧!(其实我自己特别想读高中,以后考大学,但是父母说还有弟弟,女孩子读师范当老师很不错啦! 就这样“被规划了”。当然我读小学时就跟着父亲经常去开会、阅卷、读初中偶尔还给他抄过教案,所以就没多想,看到那些老师多“神奇”,于是自己也就“认定”了读中师。)经过自己一番努力,当然也有父亲的努力(当时我面试的节目是父亲给我指导、编排的),一九九六年六月,在“国考”中以优异的成绩终于成了一名中师生(记得当时我们乡那一届考上师范的有七位同学,当时好像还红榜张贴在乡的那一条街上,成为当地老百姓的喜事儿)。

 我还清晰记得入学报名时,父亲带着9岁的弟弟送我去中江师范报名,从老家走十二里路到乡上,然后在乡上坐那种“蓬蓬车”(早已消失),颠簸近四十里路到镇上,然后在镇上坐公共汽车到中江南站,再从南站坐公交车到中江师范学校。(以后三年的中师学习之路都是这样的行程)。父亲生怕我以后找不到回家的路,所以在从镇上去县城的路上,爸爸一直与汽车司机聊天“套近乎”,希望以后我能坐这位司机的汽车回家或上学。(当时想,那么多班车,不定就要坐这位司机的呀,为什么老去说?可后来慢慢懂得那是父亲第一次将我送那么远的地方去独自求学,不放心,在为我以后放假回家、上学读书或带东西图一个方便。父亲教了我六年小学,读中学的时候经常主动与初中老师沟通,现在我要离开他的视线,独自去面对外面的世界了,他的这些行为当然就理解了,父亲的爱就是这样的!)

 自面试后,这是第二次来到中江师范,这次和上次不一样,上次是未定,而这次是明确在这里读书了。爸爸站在校门口,郑重其事地说:“看,这个学校校门建筑设计是“中师”两个字的造型,从今天起,你就是一名老师了,在学校里面一定要认真学习,毕业出来做一个好老师,这个好老师不一定要你得好多荣誉,而是这些学生毕业后还记得你、认可你,家长记得你,认可你,口碑就是奖杯。教书是一个良心活,但是你得在这里好好学习,有过硬的教书本领才行。”因为他是我的老师,所以一直都很怕他,我乖乖地点点头,跟着他的屁股进学校报名、领床上用品……,在寝室和同学交流、嘱咐后,安排好我的一切,他就带着弟弟去车站回家了。而我就在这里开启了我认真的、刻苦的、多彩的三年中师生活!

这三年,每次每月优异的成绩可以为我获得奖学金(30元生活饭票),在班上是文娱委员、参加了腰鼓社团、女子排球社团、舞蹈社团、合唱社团、校园广播新闻播音、校园大型活动主持等……十五岁到十八岁过得好充实、好丰富,在这样的环境里让一个一讲话就要脸红、不敢用眼睛看对方的我变成了一位自信、开朗、活泼、大方的中师生,这三年中等师范生活影响了我的一生,铭记教我的每一位老师、一起学习的每一位同学、培养我的中江师范学校!

     


我的中师毕业照


 

  和中江师范的王文襄校长毕业合影


王文襄校长给我毕留言,常读常思考


 前面顾明远教受说到:“我们的师范教育改革走了弯路。比如说为了提高学历,就取消中等师范学校,而且把整个中师取消了。”对于中师生来说,“提高学历”的确是一个现实而好艰难的事。艰难原因之一,提高学历方式就这几个平台,要提高学历当时就这么几种:一是交钱在寒暑假集中学习,读完三年就拿函授文凭;第二种是脱产学习,完全脱离工作去读书,一般是两年或三年;第三种是半脱产,一边工作,然后集中时间学习;第四种是自考:分为大自考(完全靠自己买书、自己学习、自己做题、自己学成)、还有小自考(外面一些机构为挣钱,和一些大学联手,集中一个月对这些小自考生进行集中培训指导,但是要花很多钱才行)。艰难原因之二,那就是非常现实的——钱,记得当时毕业的中师生出来工资就300多吧,而读函授或小自考补习的一次交钱就2000多3000,在这样的艰难现实面前,愿意提高自己的好些中师生就根据自己的情况对“提高学历”方式进行了选择,家庭条件好的就读函授,条件差一点的就纯自学,参加每年两次(上半年四月,下半年十月,后来变成了一年四次机会)的大自考。而我就参加了四川师范大学自学考试(大自考,靠自己)来“提高学历”的自考之路,这条路共走了十年,汉语言文学(专科)自学考试用了六年时间,汉语言文学(本科)自学考试用了四年时间,这一段芳华,只有经历过自考的人才能体味。


 十年——我的“自考”芳华


 在我读师范的时候,我就了解到自己初中(乡中学)的英语老师黄明友老师和学校的好多年轻老师们(他们大多数是当时毕业的师范生)就在参加自考,也有师范的师兄、师姐或同学都在参加自考,他们通过考专科、本科甚至研究生,后来有改行做政府工作的(市纪委秘书)、有做警察的(市刑侦警察)、有做大学教授的(成都电子科大、重庆川外)……,他们都是从我们这个偏僻的乡中学通过自考走出去,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当然我的这些老师也成了我的朋友,成了我的榜样,他们指引着我、帮助着我、鼓励着我,希望我也加入到自考的行列中来,再加我们读师范的同学也有参加自考的,一方面是来自身边的老师或同学的榜样,另一方面也是自己内在的需求,我也想提高自己的学历,我也没有钱(当时报一科是 26元钱,非常实惠),这条路最适合我,于是我就这样走从师范二年级就走上了自考之路,一路艰辛,一路欢乐,利用一切业余时间进行自学,用了10年时间考完专科13门,本科11门。这一路笑过、哭过、坚持过、放弃过、迷惘过、坚定过……,没有毅力是根本做到,因为我自己走了这一段时光,个中滋味只有体验过、经历过的人才知道。这一段芳华,留给自己最宝贵的财富或许就是:认准目标,有计划地执行,不受外界任何干扰,成败得失是常事,需要自己立即调整规划面对,只有一步一步,一分一秒去“熬”,才能收获“熬”过后的“乐”!还有就是这一过程能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自己的学习力!这些收获已长成了我的骨、血、肉,希望这十年的收获不要因为现在没有“自考”的压力而消减了!能转化为我工作、生活前行的力量就更好了!


眼熟吗?


(1)六年——汉语言文学(专科)自学考试


加自考伊始,因为个人初中英语成绩非常不错(后来中师居然没有这一课程,为我们那一代惋惜,可惜了!),所以最初选专业的时候,我初中的英语老师黄明友老师就希望我选英语专业(因此,我的第一份成绩单的公章就是四川外语学院自学考试委员会,我也把英语专业的所有科目花了300多买好了,可是后来在考公共科目时,听好多人说专业科目非常难考过,所以后来我不放弃考英语专业,改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了。)

 专科要考的科目有13门,经过自己刻苦自学、认真准备完成了所有科目的考试,60分算过关,当时一般查成绩还需要在公用电话上用考号去查询成绩,每次查成绩都异常紧张和激动:1997年11月《中国革命史》(66分),1998年5月《哲学》(66分),1998年12月报了两门《写作》(73分)、《心理学》(67分),1999年12月《现代汉语》(60分),2000年6月报了两门《文学概论》(62分)、《外国文学》(71分),2000年12月《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60分),2002年11月共报两门《古代汉语》(60分)、《中国古代文化作品选二》(66分), 2003年9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66分)、《邓小平理论》(66分)、《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66分)。

2003年6月,顺利专科毕业。



自考准考证


专科阶段的自考过程,6年芳华


(2)四年——汉语言文学(本科)自学考试


自2003年6月专科毕业,当时想转专业,考新闻学,去做记者,后来在听取了很多师长和朋友的建议后还是坚持考汉语言文学。迅速总结专科自考的经验和方法,然后对自己本科自考学习做了整体规划,从 2004年11月到2008年12月完成了本科11门学科的自学、自考。2004年11月《毛泽东思想概论》(83分),2005年2月《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65分),2005年5月共报两门《美学》(68分)、《中国古代文论选读》(62分),2006年5月《中国古代文学史(一)》(78分),2006年11月共报三门《中国古代文学史(二)》(66分)、《外国文学史》(64分)、《语言学概论》(66分),2007年5月共报三门《中国现代文学史》(69分)、《文献学》(65分)、《英语(二)》(77分)。

 其实,看起来只用了四年就考完了,但是这其中也是给自己每一次加压,都希望每一次多报几科,早点结束,但是当我考到第七门儿的时候,我已经坚持不住了,哭过鼻子,想一想还有四门就结束了,咬咬牙一定能很快过去,但是这期间我自己工作上也有了规划,打算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想到成都工作,所以在这期间到成都一些学校“考试”时,也因为“学历”吃过亏,正因为出来在更大平台、更大环境、更高要求的教育舞台上深受“学历”之苦恼,所以从成都回去以后面对这一“学历”残酷现实,把心一横,擦干眼泪(现实面前,流泪一点用都没有,只有行动),从第七门开始又接着考试,所以本科11六学科在短短四年内就完成了,之后就准备自己的毕业答辩,2008年4月在四川师范大学参加本科论文答辩结束,为自己这10年的坚持居然在导师黄晓冬面前哭了,哭是因为觉得自己的自考生活结束了,我以后还想学,在哪儿学呢?因此,再后来也参加过在职研究生考试,但是英语早早欠下的帐根本无法再花我的时间去弥补了,参加了最后一次全国在职研究生考试,差七分。在“学历”上还想提高的想法就此打消了,决定就“好好教书”,在“教育探究”这所大学继续“自学、自考”吧。而我2008年2月也如愿来到了成都上班,来到了成都师范银都小学,现在还在成都,只是在成都高新区西芯小学这的“教育大学”继续“自考、自学”罢了!

 以上这十年的“自考”时光,就直白“裸露”一个中师生在“提高学历”的一段时光,一段芳华。这些分数,看起来不高,可是在平常要挤出所有时间,认真啃教材,做厚厚的习题,灵活应考还是很难的,毕竟是自己自学,如果在正规院校专科是有专门老师引领,也要学习三年,本科也要学习四年,共计七年时间在校园进行专门、专业化学习,而我只是利用学习和工作之余,凭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和基础随时挑战自己、磨砺自己!作为一名80后的中师生,像我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很多,而我只是众多中的一个中师生因为“提高学历”而记录了这一段时光,这就是我一个中师生“自考”的那一段芳华!

本科阶段的自考过程,虽是几个分数,却是4年芳华



以上这些书都是我从老家搬到成都,这些书在老家已经弄脏但是觉得很有原味,

好多自考书当时考完就借给别人了



自考阶段的“乱写乱画”——精神鼓励,书写很难看,亲们请忽略


 在未来的生活工作路上,在这所人生大学还有好多“自考”的内容,希望自己曾经这一段“自考”的芳华里的精华、精神能传承!无惧风雨、勇敢向前,每一个人都如一朵花一样都有自己独特的色彩、味道、形状、开花时节,努力去活成自己想成为的样子!

 感恩我一路成长路上一直关心、呵护、支持、帮助我的亲人、师长、朋友、同学、家长,你们都是我生命中的贵人!惜缘!感恩我的生命里有您!祝2018新年元旦快乐!安康如意!


后注:以上的所有成绩单,现在静静躺在我的柜子里,如果一不小心就会弄丢!生怕哪天掉了,所以今天就把这些静静的纸张背后的故事写于此,以此纪念自己那一段芳华!

2017年12月31日于成都陋室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