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你有招吗?
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正确打开方式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从一到六年级都有对学生概括能力的训练,不同年段培养的具体要求不同,使用的策略也不同,其实这一能力的训练对于师生来说都比较难。那么到底如何培养学生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呢?笔者曾经有三年连续担任区三年级语文教材,专门负责此板块的分析、培训,结合教学实际与大家分享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正确打开方式。
一、什么是主要内容、有何价值?
“主要内容”是指一篇文章的主要意思,即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训练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能培养学生对文章内容提炼与概括能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与品质。
二、概括主要内容的要求是什么?
在《新课标》里对各学段都有对学生概括能力培养的具体要求:
第一学段(1——2年级):“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第二学段(3——4年级)“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第三学段(5——6年级):“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小学中段语文概括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小学语文教学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因此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过程也是一个整体,各年段是依据总目标逐步推进,循序渐进的。
站在整体的角度看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中概括能力的培养,不难发现,中高年级是着重培养这种能力的关键时段。再看中、高年级段目标要求之间的关系,“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是“了解事件梗概”“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又是“简单描述叙事性作品场景、人物、细节”的铺垫。由此可见,中年级段阅读的概括能力训练是否到位,直接决定着高年级段阅读能力的发展。中段起步阶段的训练显得尤其重要,那么如何做好中段概括能力的训练呢?一起来看一个今天上午执教《说声“对不起”》案例,或许你会明白中段起步阶段概括能力训练的方法,为后续其他年级的训练有帮助。
《说声“对不起”》是北师大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和我们”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课文内容描写的是学生之间经常会发生的小摩擦,如何处理矛盾,是每一个学生成长过程必须学会的交际能力,告诉同学应该如何解决同学之间发生的问题。由于此文内容与学生生活非常贴近,理解起来非常容易。因此我在使用这文章时,把教材例子当做训练学生初步把握文章大意的好材料。
首先给孩子初步给出叙事文章的“六要素”(初步感知了解即可)——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接着抛出问题,请同学们思考: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孩子们静静地思考了一会儿),抽同学回答,前四位同学是一边交流一边现场指导评价,后三位同学是在小组讨论后再次交流,生成情况如下表:
序号 | 姓名 | 概括内容情况 | 字数 | 师生评价 |
1 | 胡 青 天 | 有一天,陈鹏正在写字。然后孟叶碰撞了他一下,然后他就哭了。同学们就急忙叫蔡老师,就进了教室,蔡老师就问陈鹏怎么回事?陈鹏不敢说。然后老师又转过头问孟叶:“痛吗?”然后孟叶就哭得更厉害了。然后就叫陈鹏道歉。然后陈鹏一直不敢道歉。然后好朋友都凑在他耳边说:“没关系。说出这三个字就可以了。”然后陈鹏想了想其他的人都是这样做的。然后鼓起勇气对陈鹏说:“对不起!”然后孟叶就说:“没关系!”,从此他们更要好了。 | 201字 | 学生:连接词用“然后”太多,照着书在说,把书上的内容说了一遍。其中俆怡林同学说不够简洁。 老师:此时老师相机板书:简洁,相机引生结合这一同学的发言,怎么做才可以简洁?让学生体验感受。 |
2 | 姚 可 妍 | 有一天中午,陈鹏正在练字的时候,孟叶突然撞了一下他。陈鹏抬手一挡的时候不小心把孟叶的下巴划破了。老师走进了教室。然后就让陈鹏道一个谦。陈鹏不敢道谦,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同学们都等急了,但是陈鹏还是在他的好朋友的鼓励下给孟叶说了一声对不起。孟叶原谅了他。最后陈鹏和孟叶的关系更要好了。 | 142字 | 学生:不要说太多细节,要用自己人的话说。有时还把里面的人物和细节说错了,没有讲清楚。 老师:相机板书:准确 引导学生要讲清楚,尤其是要讲准确,不要把内容讲错了。 |
3 | 何 承 俊 | 一天中午,陈鹏和孟叶在练字,孟叶不小心撞了一下陈鹏的手。就把叶的下巴划破皮了。老师来了,就喊陈鹏给孟叶道歉,但陈鹏怕得不敢开口,老师问孟叶:“痛不痛?”,这下孟叶哭得更厉害了。同学们都急了,快喊陈鹏说对不起,然后陈鹏鼓起勇气说对不起。从此,陈鹏和孟叶关系更好了。 | 131字 | 学生:语言不够简洁,有些细节可以不用说出来,用自己的话连接起来。 老师:没有做到简洁。再思考一下,引导学生类似“痛不痛?”这样的细节可以不用说。存在的问题还是不简洁。 |
4 | 程 梓 谭 | 一天中午,陈鹏正在练字,孟叶突然撞了陈鹏一下,陈鹏抬手一挡,把孟叶的下巴划破了。蔡老师走进教室,让陈鹏给孟叶道,陈鹏一直不敢说,最后在同学们的鼓励下,陈鹏大声给孟叶道歉。孟叶就原谅了陈鹏,事情就样就结束了。 | 103字 | 学生:事情的结尾不够准确,也没有说完整。 老师:相机板书:完整,引导学生把大意说完整。 |
5 | 朱 思 诺 | 因为陈鹏划破了孟叶的下巴,孟叶哭了,老师走进教室,问陈鹏:“什么事?”陈鹏没有说。老师就问孟叶。孟叶哭得更厉害了。老师就叫陈鹏道歉,陈鹏觉得嗓子被堵住了一样,说不出来。在同学的鼓励下,陈鹏最终还是给孟叶道了歉,他们两个就变得更要好了。 | 117字 | 学生:还是不够简洁,不是很通顺。 老师:相机板书:通顺。 结合前面同学们总结出概括主要内容的两条方法(标准、原则、策略): 完成板书: 语言 简洁通顺 内容 准确完整 |
6 | 杨 承 恩 | 一天中午,陈鹏正在练字,孟叶撞了一下,把下巴划伤了。蔡老师来了,他让陈鹏给孟叶道歉,他一直不敢开口,后来他鼓起勇气给孟叶大声说:对不起。孟叶原谅了他,后来成了很好的朋友。 | 85字 | 学生:根据概括主要内容的两条策略,做到了语言通顺、内容准确完整,语言可以再简洁一些。 老师:看来同学们刚才经历了这一段体验过程,你们的思维与成长是看得见的,进步很大。谁来挑战,争取一次就达到以上的标准。 |
7 | 张月 | 一天中午,陈鹏在练字,孟叶撞了一下他,把孟叶下巴划破了。蔡老师来了,让陈鹏给孟叶道歉。陈鹏一直不敢开口,在同学们的鼓励下,他给孟叶道歉,孟叶原谅了他,从此更要好了。 | 82字 | 学生:响起热烈掌声,纷纷结合两条原则(标准)进行评价。 老师: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就在一次次聆听别人发言中,去思考、去发现,去体悟、去总结,得出了初步把握文章大意的方法,你们个个都会思考,这一节课你们的思维可见、成长可见,我很佩服你们!掌声祝贺自己! |
这一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教学片段不难发现,其实在教学中,只要善于抓住教材的例子,充分相信学生,耐心指导学生,在真实的学习场域里去体验,用这种演绎——归纳——迁移的思路去引导孩子们。虽然才起步学习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但是有了这样的真实学习,孩子会很容易悟出方法的。在以后概括主要内容时,只要牢牢抓住两点原则——语言简洁通顺、内容准确完整,那么以后在做这一训练时就有了方向和底线。
三、如何概括主要内容呢?
以上只是中段起步阶段的做法,那么其他年级到底概括主要内容有哪些方法呢?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如下:
(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步骤:
1、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2、分段阅读,概括段意。
3、归纳整理,概括内容。
(二)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常见的有如下方法:
1、段意合并法
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最常用的方法,本方法注意事项:能够正确地给文章分段和概括段意;综合组织各段的意思,不等于各段意思简单相加。要适当使用过渡句或关联词语,使相加的句子通顺。删去重复或次要的内容,做到详略得当,突出重点。
2、要素串联法
凡是写人、记事类的记叙文,都有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阅读文章时,只要弄清这几个要素,就不难将文章的主要内容串联出来了。本方法注意事项:不需要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都写得很详细,只需平实地、简练地说出“什么事”就可以了;串联要素并不是把这几个要素简单相加,而是进行综合整理。即先找出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按顺序连接起来,再加上一些结构性的词语,最后读一读是否通顺
3、问题概括法
作者写一篇文章,往往是围绕一个中心,抓住几个问题,按一定的顺序写的。读写一篇文章,我们可想一想,作者所要说明的是哪几个问题?把这几个问题概括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4、文题扩展法
有许多文章的题目就已经高度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所以,这就可以根据课题扩展,使它的内容更加具体、明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就自然而然地概括出来了。在运用这种方法时,我们可以遵循以下的步骤:通读全文,以题目为中心,在文章中寻找相关的内容,将相关的内容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将概括后的意思组织串联起来,就是文章的大意了。本方法注意事项:文题扩展法适用于某些特定的文章。例如,以人名、地名、物名、中心事件命名的文章。因为这样的文章,题目本身往往就是主要内容的核心部分,我们抓住题目的补充说明,就是文章的大意了。在文章中寻找需要补充的相关内容时,要紧扣题目。以人名命名的文章,主要寻找“做了什么事”;以物命名的文章,主要看“怎么样”;以地点或中心事件命名的文章,主要找“发生了什么事”。
5、摘句归纳法
有的文章结构有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或内容上有中心句,这些句子往往提示了全文的主要内容。摘录这些概括性的语句,稍加改动,就可以成为全文大意,找中心句是个使用最广泛也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在中年段这个学段此法的运用尤其重要。因为这些句子往往揭示了全文的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找到这些概括性的语句,有时候我们可以直接“抄”。虽然用中心句来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简单、易行、有效,但是在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时,光停留在概念的层面是不够的,何谓中心句?怎么找到中心句?有时文章中出现多处概括性的句子,那么哪句才是中心句?这些实实在在的问题是学生能力范围所不能及的,是教师进行方法指导时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要想找到文中的关键性句子,必须立足文章整体,在读懂文章结构的基础上去判断、确定。有时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不一定一次就能抓得准,需要反复比较分析,分清内容的主次,准确地抓住主要内容,抓住了这些关键词句和重点段落,文章的主要内容就容易归纳了。有的文章只有一个重点句或重点段,而有的文章则有好几个。
6、关系梳理法
只要学生熟读课文,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就能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先让学生找课文中主要讲了几个人物,把这些人物找出来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些人物之间发生了哪些故事。这时候,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够透彻,水平有限,老师就要给他们相应指导,通过老师的提示,学生很容易就了解了课文的大概内容。
四、实施过程中会遇见的问题及对策是什么?
(一)问题:不完整 、不清楚、不准确 、不简洁
(二)对策:
1.遵循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学生开始时,面对概括主要内容的要求难免有畏难情绪,语不达意,甚至把原文照读一遍,这时老师不能操之过急,更不宜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要鼓励学生勇于概括,并尽可能发现学生在概括时出现的各种“毛病”和普遍存在的问题,然后进行纠正和方法的示范。“万事开头难”。只要语文教师坚持常常练、课课练,长期坚持下来,学生的概括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
2.由形象到抽象的思维规律——因势利导,培养思维。
概括是一个理性而抽象的思维要求,对于中年段的学生而言,要完成从具体地感知形象到抽象地进行概括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因势利导,利用学生思维的具象性,将形象感知作为向抽象概括过渡的感性支柱,引导学生运用表象,进行推理,形成概念,作出判断。
3.遵循由生到熟的训练规律——制订步骤,体现梯。
概括能力的培养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要想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教师就要针对学生情况制定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一系列研究活动。同时,训练的方式要“活泼多样”,使学生享受到“我学会了概括”“我能概括”的学习乐趣。
总之,根据学生在初步把握主要内容时出现的问题,需要老师针对问题进行指导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