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辅导孩子写作业心态渐崩:要GET正确的沟通之道

陈琼老师 22号天空 2024-01-09

辅导孩子写作业心态渐崩:要GET正确的沟通之道



开学了,大家都在关注孩子的学习状态和习惯。而我想关注家长、老师辅导孩子写作业心态。原因有三:


一是近日网络上出现的“爸妈辅导作业合集”视频很火爆。可谓:孩子写作业,爸妈两行泪。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沉稳的爸爸心态渐崩,温柔的妈妈直抹眼泪。



二是前段时间网上出现家长辅导作业似“玩笑”的各种状态:


有妈妈因孩子作业拖拉,生气诱发了中风;



有爸爸陪孩子写作业心梗导致做心脏支架;



有家长发火捶桌子导致手骨折……



三是结合自己小学成长,爸爸本身就是我的老师,回家就是家长角色辅导我听写默写、在饭桌上用筷子和碗讲数学工程类、追击类应用题,在本子上画线段图讲题。爸爸讲得非常认真、细致,而我一脸茫然,就是听不懂。然后就是父亲的“电闪雷鸣”、“狂风暴雨”,自己的放弃、厌学、哭泣场景历历在目。


我从一个被爸爸辅导的学生角色,成长到今天自己成为教育工作者角色,接触到无数家长、老师辅导孩子作业犯难案例。所以特别想聊一聊辅导孩子写作业心态渐崩,是因为我们不懂正确的沟通之道。那要如何做呢?




一、充分了解心理发展特点



做教育的第一专业就是要“研究儿童”。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不同年段有不同的身心特点,只有了解了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才能和孩子有效沟通,真正高质量陪伴孩子成长。


每一个学生都会经历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特点,如我们的节气时钟一样。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婴儿期:0——3岁,幼儿期:3——6岁,童年期:6——12岁,少年期:12——18岁,青年期:18——35岁,中年期:35——60岁,老年期:60岁以上。


美国精神分析派医生埃利克.埃里克森总结个体自我意识发展如下:


发展阶段

发展任务(积极与消极)

良好的人格特征

婴儿前期

0—1.5岁)

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

希望品质

婴儿后期

1.5—3岁)

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

意志品质

幼儿期(36岁)

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目标品质

童年期

6—12岁)

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能力品质

青少年期

1218岁)

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

诚实品质

成年早期

18——25岁)

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爱的品质

成年中期

2565岁)

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

关心品质

成年后期

65岁以上)

获得亮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恶感

智慧、贤明的品质


中小学心理发展阶段特点如何呢,梳理如下:


年级

心理特征

沟通方法

小学阶段

一年级

对小学生活既新鲜,又不习惯,可能会出现难以适应,好奇、好动并且喜欢模仿,特别信任老师,并且有直观、具体、形象等思维特点。

此阶段以适应和培养习惯、培养兴趣为主,培养孩子养成独立自主热爱学习的好习惯。


二年级

此阶段是小学生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情绪不稳定容易冲动,自控力不强。

此阶段孩子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从可塑性转向逐渐定型的重要过渡阶段,需要对其不良行为进行及时纠正,培养学习兴趣,多鼓励肯定孩子,注重习惯的培养和基础知识把握。

三年级

此阶段是孩子情感发生变化的转折时期,从情感外露、浅显、不自觉向内控、深刻、自觉发展。但在学习和人际交往中,情绪控制能力有限,普遍出现马虎大意,做作业磨蹭等不良习惯,需要高度重视及耐心纠正,道德意识发展关键阶段。

由于交往范围扩大,认识能力不断提高,孩子遇到的各种困扰也随之而来,开始产生不安情绪,需要悉心陪伴和耐心引导,及时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四年级

9—11岁是儿童成长的一个关键期,处于儿童期的后期阶段,大脑发育正好处在内部结构和功能完善的关键期,是培养学习能力、情绪能力、意志能力和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道德意识发展关键阶段。

孩子开始出现小学阶段第一分化,需要及时帮助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树立信心,注意孩子上课时注意力的问题,书写习惯,培养孩子演算,检查的习惯。

五年级

竞争意识增强,不甘落后,更注学习成绩,对于学习优秀同学开始产生敬佩之情,独立能力增强,喜欢自发组成小团体,不轻信吹棒,自控能力逐渐增强。

鼓励做事情的坚持性,帮助孩子建立进取的人生态度,促进自我意识发展,培养学习中遇到的自然和社会的观察和实践能力,开始接触社会并保持主动学习的态度,对迎接更复杂的挑战有积极作用。

六年级

孩子开始进入青春早期(现在有些发育早的孩子在四下或五年级就开始了),青春期是少年向成年过渡的阶段,学生的自主意识要逐渐强烈,情绪不稳定,由于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加强了,自我意识、评价和教育的能力也得到了充分发展,初步形成了个人的性格和人生观。

此阶段要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关注学习的同时,更要关注个体健康的心理发展,避免与老师和家长产生抵触情绪。

初中阶段

初一

年级

成熟性与幼稚性的统一

向上性与盲目性的统一

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统一

新鲜感和紧张感的统一

关注适应性(初一新生阶段,对班集体、人际关系、学校、身心发展的适应)

新的习惯养成

重视基础知识

初二

年级

青春期发育的高峰时期

青春期性成熟带来的性意识的发展

既想标新立异又担心脱离集体

心理发展与生理发展严重不平衡

独立性有较大的发展、自尊心强

理解这一时期对性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引导学生认识爱情、处理对异性的好感(青春期情感,不赞成称为早恋)

重视家长与孩子沟通方式的指导,避免冲突和对抗

初三

年级

学习能力提高,“成人感”更加明显,自尊心增强,渴望教师和家长的尊重与理解,心理趋于定型,观察力接近成人水平,意义识记占主导地位,思维活动已有抽象、概括的水平,学习兴趣基本稳定。

充分利用此阶段特点,培养和发展独立性,要继续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学习态度的教育,与孩子一起了解当下学习情况和状态,设定目标,协商方法为中考做准备,并重视后进辅导工作,力争使每个学生都要能进入理想高中。

高中阶段

高一

年级

脱离父母的心理断乳期,自我意识的明显增强,独立思考和处理事物能力的发展,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感情变得内隐,即内心世界活跃,但情感的外部表现却并不明显。

主动调节,积极适应

提前重视,及早规划(新高考后、职业、生涯的规划)

理性认识,从容应对

高二

年级

容易出现动荡和茫然的时期,考试中受到打击,会自我怀疑,产生焦虑。在学习上两级分化日益明显; 偏科现象严重; 孤独感和焦虑感较强。归因心理发生很大变化,学习的主动意识明显增强,对高考的期待与恐惧,更加自觉地认识、观察、解剖自己,但有时陷入理想与现实,肯定与否定的自我矛盾当中,产生孤独与自卑。对集体适应性增强,“恋爱”现象剧增,择友有较高原则性。

均衡发展

提前备考

强化基础

增强效能感(给孩子赋能、多鼓励)

高三

年级

社会意识已接近成熟,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社会现实问题有自己人的独立见解,随着备考时间的减少,在思想压力上和心理上会出现波动,会比较突出,出现信心型、迷茫型、放弃型三种形式的分化。

学习和考试指导(据调查新高三学影响因素是:自己的情感和情绪)

考前的激励和陪伴

压力的调节(听音乐、举办班级活动转移学生注意力)

生涯规划(更多指向大学、专业及自己喜欢的高校,此阶段我们可以做一些生涯方面的辅导,甚至也帮家长做生涯辅导。)





我们在辅导孩子作业过程中,以及陪伴孩子成长的历程中,如果都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懂得沟通的方式,那么相信孩子在成长和家长在陪伴孩子成长过程中一定是幸福、快乐的。

二、与孩子沟通,家长(老师)角色尤为重要


据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TA为了发展而要去完成的任务。青少年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即TA正在努力做到“表里如一”,TA正在努力的成为TA想成为的人。青春期的孩子表面上什么都不在乎,实际上从众心理很强,既想标新立异又担心脱离集体。”


在这种矛盾心态以及身心发展的迅速与不平衡的刺激下,承孩子容易产生紧张、焦虑、自卑等负面心理,容易出现对抗、逃避、说谎、破坏等行为。独立性和自尊心的增强使得他们与家长、教师的交流逐渐变少,对一味地说教式、控制式教育方式非常抵触。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沟通?一起来看看教育过程中常见的案例,这些语言、这些场景,你一定会觉得熟悉,因为就在我们实实在在的生活当中。


【案例一】熟悉的 “别人家孩子”


在我的职业生活中,无论何时都有遇到如下情形。

家长聚在一起就会议论哪家的孩子好,自己的孩子好多不如别人,投以艳羡之光。

老师也有说,那个班的孩子好听话,好能干,好优秀。

同学给我报怨父母:一谈到学习,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很烦他们大人这种方式!

 


记得作家丹·格林伯格说:“如果真想过上悲惨生活,就去和他人做比较。”生活中很多成人都在过这种“悲惨的生活”,总拿自己与别人比。而我们的家长或老师也常会出现这种用别人家的孩子与自己孩子比,过着痛苦的生活。




家长拿“别人家的孩子”来比较,是典型的“条件不对等的比较”。目的是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激将一下。事实上,这样做不但难以起到激励的作用,而且对孩子是一种“刺激”。伤孩子的自尊心、上进心,甚至影响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度,让孩子对父母情感变淡。我们的生命中都曾经有过一个“别人家的孩子”。我们有过这样的深刻的感受,而现在孩子又再一次的或者更深刻的体会着我们曾经的感受。比较不是坏事,关键是我们要注方式方法。尊重差异,让孩子自己跟自己比。我们应该打住这样的方式了。


【案例二】孩子学习“三连问”。


孩子被家长辅导逼急时,常常会问这样的问题:

“我为什么要学习?”

“我的成绩为什么一定要好?”

“你们为什么一定要逼我学习?”


孩子的“三连问”,家长们的回复是:

“你现在是学生,学习就是你最重要的事,你不得不做,因为大家都在学,都在努力。”

“你成绩不好,我很伤心。”

“我这一切都是为了你好。”

 ‍


第一句学习是一件“不得不做”的事情,传递给孩子冰冷的、被动的事情;而不是孩子内驱的主动的学习,少了动力和激情。可多从学习的价值与意义方面与孩子沟通。让孩子从内心认为学习很重要,是自己的事情,要为自己学习负责,自己一定要努力。



第二句成绩不好,是一件家长伤心的事。孩子都不伤心,家长为什么要伤心?导致如此就是孩子学习过程中缺少沟通。对于“成绩”的认识没有一个理性的认识,没有达成共识,家长和孩子对于成绩的成绩是错位。要注意说话的方式,多留意孩子的情绪、情感及内心感受。


第三句“一切都是为了你好。”表面看似家长对孩子的爱是伟大而无私的,其实这样会给孩子非常大的压力。要让孩子明白你对他的“好”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可感的,要兼顾到孩子的心理需求,真正让孩子与你同频共振,而不是你对孩子的“好”成为成长的负担,这需要艺术说话。


【案例三】有一种“崩溃”,叫辅导孩子写作业。


“又错,怎么又错了呢!

你到底听没听啊?”

“没考好,你天天在学校(教室)里面干什么啊?”

“你就是懒!现在不学,以后你就知道了!”

“你就是不专心!”

 ‍


作为青春期的孩子,行为常常不符合家长的心理期待。此时,孩子就会被家长评价为“不对”、“错了”。当陪伴、辅导孩子学习时,家长容易在气头上对孩子说出这些话。此时冷静思考,孩子内心会有如何想?会对孩子有什么样的消极影响?案例中家长(老师)的言语评价,潜藏的是家长(老师)的价值观和心理期待,到底如何表达才能准确传递信息,又不让孩子心生抵触和受伤害?


第一句话背后的期待或许是“这道题你错过一次了,这次又错了,你要想一想是没弄懂还是粗心大意造成。” 第二句话背后的提醒也许是“成绩证明你学习效率,要注意自己的学习状态。”第三句话背后的建议可能是“要用功啦,学习是个辛苦的过程,父母(老师)很理解你、也很愿意支持和陪伴你。”第四句话背后也许想说“看到你走神了,应该提醒一下孩子,要加油。”


其实在教育过程中,家长或老师用前一种方式会引起孩子反感,而家长或老师的愿望和期待不容易实现。虽然孩子表现接受了,做出让步,但也是表面上的接受。心理学上的著名理论—“屈服于外部或内部的压力,很可能使他们对他人心怀怨恨,对自己心生厌恶”。我们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沟通技巧。


孩子在进入青春期时,我们要多一些耐心、细心去陪伴,注意沟通方式,才能让孩子成长为想成为的模样。在陪伴孩子过程中,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注意角色意识,我们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引导者、陪伴者、合作者、守护者。我们只有在爱孩子的过程中,静静等待,为他们鼓掌加油,与他们同在,他们总会在属于自己的季节开出最美的花朵。



辅导孩子作业渐崩,崩的不是孩子的愚笨,而是我们的沟通方式;崩的不是我们家长的耐心,而是我们的沟通方式;崩的不是辅导孩子的水平,而是我们的沟通方式。


辅导孩子作业目标与效果重要,但我们的方式方法更重要。请充分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呵护孩子的身、心、灵,GET正确的沟通之道,才能培养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孩子。你也才会淡然、冷静、耐心、智慧地陪伴孩子作业、成长。


文中的图片、视频:均来自网络


END

(喜欢我,就扫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