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孩子写作业心态渐崩:要GET正确的沟通之道
辅导孩子写作业心态渐崩:要GET正确的沟通之道
开学了,大家都在关注孩子的学习状态和习惯。而我想关注家长、老师辅导孩子写作业心态。原因有三:
一是近日网络上出现的“爸妈辅导作业合集”视频很火爆。可谓:孩子写作业,爸妈两行泪。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沉稳的爸爸心态渐崩,温柔的妈妈直抹眼泪。
二是前段时间网上出现家长辅导作业似“玩笑”的各种状态:
有妈妈因孩子作业拖拉,生气诱发了中风;
有爸爸陪孩子写作业心梗导致做心脏支架;
有家长发火捶桌子导致手骨折……
三是结合自己小学成长,爸爸本身就是我的老师,回家就是家长角色辅导我听写默写、在饭桌上用筷子和碗讲数学工程类、追击类应用题,在本子上画线段图讲题。爸爸讲得非常认真、细致,而我一脸茫然,就是听不懂。然后就是父亲的“电闪雷鸣”、“狂风暴雨”,自己的放弃、厌学、哭泣场景历历在目。
我从一个被爸爸辅导的学生角色,成长到今天自己成为教育工作者角色,接触到无数家长、老师辅导孩子作业犯难案例。所以特别想聊一聊辅导孩子写作业心态渐崩,是因为我们不懂正确的沟通之道。那要如何做呢?
一、充分了解心理发展特点
做教育的第一专业就是要“研究儿童”。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不同年段有不同的身心特点,只有了解了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才能和孩子有效沟通,真正高质量陪伴孩子成长。
每一个学生都会经历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特点,如我们的节气时钟一样。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婴儿期:0——3岁,幼儿期:3——6岁,童年期:6——12岁,少年期:12——18岁,青年期:18——35岁,中年期:35——60岁,老年期:60岁以上。
美国精神分析派医生埃利克.埃里克森总结个体自我意识发展如下:
发展阶段 | 发展任务(积极与消极) | 良好的人格特征 |
婴儿前期 (0—1.5岁) | 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 | 希望品质 |
婴儿后期 (1.5—3岁) | 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 | 意志品质 |
幼儿期(3—6岁) | 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 目标品质 |
童年期 (6—12岁) | 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 能力品质 |
青少年期 (12—18岁) | 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 | 诚实品质 |
成年早期 (18——25岁) | 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 爱的品质 |
成年中期 (25—65岁) | 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 | 关心品质 |
成年后期 (65岁以上) | 获得亮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恶感 | 智慧、贤明的品质 |
中小学心理发展阶段特点如何呢,梳理如下:
年级 | 心理特征 | 沟通方法 | |
小学阶段 | |||
一年级 | 对小学生活既新鲜,又不习惯,可能会出现难以适应,好奇、好动并且喜欢模仿,特别信任老师,并且有直观、具体、形象等思维特点。 | 此阶段以适应和培养习惯、培养兴趣为主,培养孩子养成独立自主热爱学习的好习惯。 | |
二年级 | 此阶段是小学生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情绪不稳定容易冲动,自控力不强。 | 此阶段孩子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从可塑性转向逐渐定型的重要过渡阶段,需要对其不良行为进行及时纠正,培养学习兴趣,多鼓励肯定孩子,注重习惯的培养和基础知识把握。 | |
三年级 | 此阶段是孩子情感发生变化的转折时期,从情感外露、浅显、不自觉向内控、深刻、自觉发展。但在学习和人际交往中,情绪控制能力有限,普遍出现马虎大意,做作业磨蹭等不良习惯,需要高度重视及耐心纠正,道德意识发展关键阶段。 | 由于交往范围扩大,认识能力不断提高,孩子遇到的各种困扰也随之而来,开始产生不安情绪,需要悉心陪伴和耐心引导,及时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 |
四年级 | 9—11岁是儿童成长的一个关键期,处于儿童期的后期阶段,大脑发育正好处在内部结构和功能完善的关键期,是培养学习能力、情绪能力、意志能力和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道德意识发展关键阶段。 | 孩子开始出现小学阶段第一分化,需要及时帮助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树立信心,注意孩子上课时注意力的问题,书写习惯,培养孩子演算,检查的习惯。 | |
五年级 | 竞争意识增强,不甘落后,更注学习成绩,对于学习优秀同学开始产生敬佩之情,独立能力增强,喜欢自发组成小团体,不轻信吹棒,自控能力逐渐增强。 | 鼓励做事情的坚持性,帮助孩子建立进取的人生态度,促进自我意识发展,培养学习中遇到的自然和社会的观察和实践能力,开始接触社会并保持主动学习的态度,对迎接更复杂的挑战有积极作用。 | |
六年级 | 孩子开始进入青春早期(现在有些发育早的孩子在四下或五年级就开始了),青春期是少年向成年过渡的阶段,学生的自主意识要逐渐强烈,情绪不稳定,由于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加强了,自我意识、评价和教育的能力也得到了充分发展,初步形成了个人的性格和人生观。 | 此阶段要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关注学习的同时,更要关注个体健康的心理发展,避免与老师和家长产生抵触情绪。 | |
初中阶段 | |||
初一 年级 | 成熟性与幼稚性的统一 向上性与盲目性的统一 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统一 新鲜感和紧张感的统一 | 关注适应性(初一新生阶段,对班集体、人际关系、学校、身心发展的适应) 新的习惯养成 重视基础知识 | |
初二 年级 | 青春期发育的高峰时期 青春期性成熟带来的性意识的发展 既想标新立异又担心脱离集体 心理发展与生理发展严重不平衡 独立性有较大的发展、自尊心强 | 理解这一时期对性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引导学生认识爱情、处理对异性的好感(青春期情感,不赞成称为早恋) 重视家长与孩子沟通方式的指导,避免冲突和对抗 | |
初三 年级 | 学习能力提高,“成人感”更加明显,自尊心增强,渴望教师和家长的尊重与理解,心理趋于定型,观察力接近成人水平,意义识记占主导地位,思维活动已有抽象、概括的水平,学习兴趣基本稳定。 | 充分利用此阶段特点,培养和发展独立性,要继续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学习态度的教育,与孩子一起了解当下学习情况和状态,设定目标,协商方法为中考做准备,并重视后进辅导工作,力争使每个学生都要能进入理想高中。 | |
高中阶段 | |||
高一 年级 | 脱离父母的心理断乳期,自我意识的明显增强,独立思考和处理事物能力的发展,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感情变得内隐,即内心世界活跃,但情感的外部表现却并不明显。 | 主动调节,积极适应 提前重视,及早规划(新高考后、职业、生涯的规划) 理性认识,从容应对 | |
高二 年级 | 容易出现动荡和茫然的时期,考试中受到打击,会自我怀疑,产生焦虑。在学习上两级分化日益明显; 偏科现象严重; 孤独感和焦虑感较强。归因心理发生很大变化,学习的主动意识明显增强,对高考的期待与恐惧,更加自觉地认识、观察、解剖自己,但有时陷入理想与现实,肯定与否定的自我矛盾当中,产生孤独与自卑。对集体适应性增强,“恋爱”现象剧增,择友有较高原则性。 | 均衡发展 提前备考 强化基础 增强效能感(给孩子赋能、多鼓励) | |
高三 年级 | 社会意识已接近成熟,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社会现实问题有自己人的独立见解,随着备考时间的减少,在思想压力上和心理上会出现波动,会比较突出,出现信心型、迷茫型、放弃型三种形式的分化。 | 学习和考试指导(据调查新高三学影响因素是:自己的情感和情绪) 考前的激励和陪伴 压力的调节(听音乐、举办班级活动转移学生注意力) 生涯规划(更多指向大学、专业及自己喜欢的高校,此阶段我们可以做一些生涯方面的辅导,甚至也帮家长做生涯辅导。) | |
我们在辅导孩子作业过程中,以及陪伴孩子成长的历程中,如果都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懂得沟通的方式,那么相信孩子在成长和家长在陪伴孩子成长过程中一定是幸福、快乐的。
二、与孩子沟通,家长(老师)角色尤为重要
据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TA为了发展而要去完成的任务。青少年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即TA正在努力做到“表里如一”,TA正在努力的成为TA想成为的人。青春期的孩子表面上什么都不在乎,实际上从众心理很强,既想标新立异又担心脱离集体。”
在这种矛盾心态以及身心发展的迅速与不平衡的刺激下,承孩子容易产生紧张、焦虑、自卑等负面心理,容易出现对抗、逃避、说谎、破坏等行为。独立性和自尊心的增强使得他们与家长、教师的交流逐渐变少,对一味地说教式、控制式教育方式非常抵触。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沟通?一起来看看教育过程中常见的案例,这些语言、这些场景,你一定会觉得熟悉,因为就在我们实实在在的生活当中。
【案例一】熟悉的 “别人家孩子”
在我的职业生活中,无论何时都有遇到如下情形。
家长聚在一起就会议论哪家的孩子好,自己的孩子好多不如别人,投以艳羡之光。
老师也有说,那个班的孩子好听话,好能干,好优秀。
同学给我报怨父母:一谈到学习,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很烦他们大人这种方式!
记得作家丹·格林伯格说:“如果真想过上悲惨生活,就去和他人做比较。”生活中很多成人都在过这种“悲惨的生活”,总拿自己与别人比。而我们的家长或老师也常会出现这种用别人家的孩子与自己孩子比,过着痛苦的生活。
家长拿“别人家的孩子”来比较,是典型的“条件不对等的比较”。目的是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激将一下。事实上,这样做不但难以起到激励的作用,而且对孩子是一种“刺激”。伤孩子的自尊心、上进心,甚至影响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度,让孩子对父母情感变淡。我们的生命中都曾经有过一个“别人家的孩子”。我们有过这样的深刻的感受,而现在孩子又再一次的或者更深刻的体会着我们曾经的感受。比较不是坏事,关键是我们要注方式方法。尊重差异,让孩子自己跟自己比。我们应该打住这样的方式了。
【案例二】孩子学习“三连问”。
孩子被家长辅导逼急时,常常会问这样的问题:
“我为什么要学习?”
“我的成绩为什么一定要好?”
“你们为什么一定要逼我学习?”
孩子的“三连问”,家长们的回复是:
“你现在是学生,学习就是你最重要的事,你不得不做,因为大家都在学,都在努力。”
“你成绩不好,我很伤心。”
“我这一切都是为了你好。”
第一句学习是一件“不得不做”的事情,传递给孩子冰冷的、被动的事情;而不是孩子内驱的主动的学习,少了动力和激情。可多从学习的价值与意义方面与孩子沟通。让孩子从内心认为学习很重要,是自己的事情,要为自己学习负责,自己一定要努力。
第二句成绩不好,是一件家长伤心的事。孩子都不伤心,家长为什么要伤心?导致如此就是孩子学习过程中缺少沟通。对于“成绩”的认识没有一个理性的认识,没有达成共识,家长和孩子对于成绩的成绩是错位。要注意说话的方式,多留意孩子的情绪、情感及内心感受。
第三句“一切都是为了你好。”表面看似家长对孩子的爱是伟大而无私的,其实这样会给孩子非常大的压力。要让孩子明白你对他的“好”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可感的,要兼顾到孩子的心理需求,真正让孩子与你同频共振,而不是你对孩子的“好”成为成长的负担,这需要艺术说话。
【案例三】有一种“崩溃”,叫辅导孩子写作业。
“又错,怎么又错了呢!
你到底听没听啊?”
“没考好,你天天在学校(教室)里面干什么啊?”
“你就是懒!现在不学,以后你就知道了!”
“你就是不专心!”
作为青春期的孩子,行为常常不符合家长的心理期待。此时,孩子就会被家长评价为“不对”、“错了”。当陪伴、辅导孩子学习时,家长容易在气头上对孩子说出这些话。此时冷静思考,孩子内心会有如何想?会对孩子有什么样的消极影响?案例中家长(老师)的言语评价,潜藏的是家长(老师)的价值观和心理期待,到底如何表达才能准确传递信息,又不让孩子心生抵触和受伤害?
第一句话背后的期待或许是“这道题你错过一次了,这次又错了,你要想一想是没弄懂还是粗心大意造成。” 第二句话背后的提醒也许是“成绩证明你学习效率,要注意自己的学习状态。”第三句话背后的建议可能是“要用功啦,学习是个辛苦的过程,父母(老师)很理解你、也很愿意支持和陪伴你。”第四句话背后也许想说“看到你走神了,应该提醒一下孩子,要加油。”
其实在教育过程中,家长或老师用前一种方式会引起孩子反感,而家长或老师的愿望和期待不容易实现。虽然孩子表现接受了,做出让步,但也是表面上的接受。心理学上的著名理论—“屈服于外部或内部的压力,很可能使他们对他人心怀怨恨,对自己心生厌恶”。我们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沟通技巧。
孩子在进入青春期时,我们要多一些耐心、细心去陪伴,注意沟通方式,才能让孩子成长为想成为的模样。在陪伴孩子过程中,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注意角色意识,我们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引导者、陪伴者、合作者、守护者。我们只有在爱孩子的过程中,静静等待,为他们鼓掌加油,与他们同在,他们总会在属于自己的季节开出最美的花朵。
辅导孩子作业渐崩,崩的不是孩子的愚笨,而是我们的沟通方式;崩的不是我们家长的耐心,而是我们的沟通方式;崩的不是辅导孩子的水平,而是我们的沟通方式。
辅导孩子作业目标与效果重要,但我们的方式方法更重要。请充分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呵护孩子的身、心、灵,GET正确的沟通之道,才能培养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孩子。你也才会淡然、冷静、耐心、智慧地陪伴孩子作业、成长。
文中的图片、视频:均来自网络
END
(喜欢我,就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