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银河补习班:每颗星星都特别亮

陈琼老师 22号天空 2024-01-10



叶芝曾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这把火,是点燃内心,让内心光明而坦荡。‍




尹建莉老师在观影后评价:《银河补习班》是这几年看到的少有的、没有硬伤的中国教育电影,编剧和导演像教育界进入电影界的卧底,里面对教育的各种核心观点基本上都对,很多句子拿出来都是金句:


·孩子就是有个神奇的感受器,能感受到你是不是真的爱他。


·人生的路很长,谁也不能以一个阶段的成绩来一眼看尽整个人生。


·清华北大不是目的,如果你连箭靶子也找不到,每天拉弓有什么意义?


·我希望他学的不止是知识,他必须知道人活着为什么。


·别别人说什么就信什么,你的脑子要一直想,一直想。


·长大后,你一定要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


·补习班不只是语文数学,如果你是个一直思考的人,整个银河都可以是你的补习班。


……


昨晚,我和教育同行闺蜜,基于专家们的高度赞誉和“教育”话题的牵引,一起去看了电影《银河补习班》。电影用九十年代一些大事件为节点,配上富有年代印记的音乐,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在笑声与泪水中看完这一电影,里面每一个大事件、每一段音乐、初中那红色封面英语书(李雷、韩梅梅版)、蓝白相间语文书,作为曾经90年代学生的我再熟悉不过,而影片里的人物似乎在我的学生时代、教育职业时代所见都可以找到身边的原型,感触还是很多。



《银河补习班》讲述了90年代高考被视为成为人上人的唯一出路,将高考形容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唯分数论”的大背景下。一对父子跨越漫长时光,收获爱与成长的故事,深度聚焦在教育这个社会热点话题上,正面探讨了不同教育理念催生出的焦虑与冲突。


这部电影既是讲我们眼前的现实,又是在讲诗和远方。


电影故事中强烈的戏剧冲突在现实生活中的投射,应该都会戳中大家的痛处:应该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我们应该如何教育孩子?什么才是成功的教育?答案我们可以在这部电影中发现。



尊重兴趣,点燃梦想



在如今激烈的竞争压力下,天下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急迫愿望下,很多孩子的梦想还未来得及开花就被碾碎,就像影片里,被阎主任扔到楼下的飞机模型,摔得粉碎。


电影里父子重聚的第一晚,爸爸问儿子:“你有没有想过,长大要干什么?”


儿子按日常形成的习惯回答:“清华北大。”


父亲严肃地教导儿子:“清华北大只是过程,不是目的。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像箭靶子,如果连箭靶子也找不到的话,你每天拉弓有什么意义?



爸爸这话让儿子醍醐灌顶,马飞第一次开始思考,学习是为了什么?


班主任阻拦马皓文时,说“:这次期末考试将是马飞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马皓文却说:“这不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他一生当中最重要的时刻,应该均匀地散布在他一生的每一分、每一秒。我希望他学的不止是知识,他必须知道人活着为什么!”



《银河补习班》里,高老师着急地跟马皓文说,马飞不完成作业,不好好复习预习。而马皓文只是拿起一个馒头说:“馒头翻来覆去加热,还会好吃吗?”


他不给儿子报班,不强制也不监督儿子学习,却自己在烛光下伏案工作,设计图纸。儿子见了,默默拿起了书本。


马皓文没动员儿子去拼命学习,而是让儿子看到,自己只用一个简单的连通器原理,就可以帮别人解决工程难题,2分钟内赚到800元钱——这就是知识的力量,这就是赢得尊重的方法。


他鼓励儿子从兴趣出发,为梦想努力。马飞迷上了飞行器,并以这个兴趣为入口,主动学起了数学、物理等相关知识。


父亲不像阎主任那样,把马飞喜爱的模型飞机扔下教学楼,而是带他去远方看航展,在孩子心里播下梦想的种子,使儿子在初中时就立下了当航天员的志向,找到梦想的方向。


对孩子的兴趣,作为父亲给予最大限度的尊重。不仅让孩子有足够时间和空间探索他真正兴趣所在的东西,更让孩子认识到了“成功”定义的多样性,为孩子树立起了“梦想”的地位。



朱永新老师说:“我们的教育最大的问题是用很高的标准,告诉你不行,然后不断给你补短,这样所有人都是教育的失败者。好的教育是扬长的,而不是补短。好的教育是告诉每个孩子你可以成为最好的自己,按照你的梦想去飞翔。


而纵观现实的一些教育方式和理念,可能碾碎梦想、可能伤害学习的热情。而这部电影传递出一个很重要的信号:教育是为了让孩子看到一个更广阔的天地和更长远的人生。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魏坤琳认为:电影折射了当代社会对于分数、名次的焦虑。我们的教育为什么这么在乎分数?这是我们的文化体系。整个东亚,我们是竞争压力最大的地方之一。如果竞争压力过大,我们就会把筛选人才的功能硬塞到教育体系当中去,在意分数和位次。他认为:应从实际出发,我们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不能改变高竞争的环境,但我们能改变自己,我们把自己的姿态放低一点,如果上不了名校但是我们依然要过自己喜欢的生活,依然要开心。


每个孩子来到世界上,都应该成为最好的自己,不要去忽视孩子的梦想,要为他们的梦想助力,把梦想种在孩子的心底,让梦想开花结果。


因此,尊重孩子兴趣,点燃梦想,永保对生活的热爱、探索之心,对生命的敬畏,才是教育的应有之义。



彼此信任,情感共鸣



影片中父亲因受人陷害而入狱,出狱后成为人人唾骂之人。而儿子也过着辛酸的少年生活。父亲出狱后,父子间要建立这种信任,成为彼此的依靠是非常艰难的,但这位父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到了。


当父亲搂住儿子说:“也有人会说你是笨蛋、蠢货、废物,对吗?但是爸爸相信你不是,永远相信你不是。亲眼看到爸爸建的那个桥塌了,对吗?但爸爸这个人,不会塌。”“儿子,相信爸爸吗?”



他带着儿子来到工地上,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在两分钟内用水管、和马克笔帮助解决了爆破难题,获得了800块钱,让曾经嘲笑他的人刮目相看。让儿子明白:这是“知识的力量”。


当父亲马皓文面对:


教导阎主任断言:煤球再怎么洗,也永远变不成钻石。马皓文却将孩子从倒数第一前进到了倒数第五,这微小的前进当做伟大的进步,疯狂地夸赞儿子,坚信儿子是最棒的。为了以最快的速度满足儿子的愿望,他在熬夜搞设计的同时,还卖血、捡废品,给儿子买了一台586电脑。



前妻给了马皓文一个嘴巴,怒吼“马飞不是你的试验品”,你的教育方法正在毁掉孩子。


马飞也失去了信心对父亲说:“太难了,爸爸,我还是去卖煎饼吧,太难了。”


在街坊邻居来到门口大骂,要将父子赶出屋子的时候,他对这些人怒吼着:“我不会认输的!”“永远不认输。”


家长怎么说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看家长怎么做。父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用言传身教的方式,让儿子相信眼前的这个慈爱、智慧的人,才是父亲真实的模样。同时也让让陷入自卑的儿子感受到了父亲对他的信任。


所以,第二天早晨起床,马飞给父亲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像爸爸一样,永远不认输。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和孩子间形成了这种双向的信任通道,有信任的基础,有情感的共鸣,形成平等尊重的家庭氛围,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就会形成强大的内心和精神力量,有了这种力量,心被点燃,心很安全,就会让自己的小宇宙爆发。



成绩过程,成人目标



成绩并不是我们学习的终极目标,考上好大学也不是人生的终极目标。高考也只是人生众多考试过程中的一个考试节点而已。


很多家长为考好成绩和好学校,却忽略了教育的方式和方式;痴迷于对短期目标,却忽略或错过了对人生所需要的各种能力的全面培养,导致各种“巨婴”的产生。


影片中父亲马皓文,带着马飞躺在草地上观察、体验、感受、发观“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自然之美;带儿子游历山水,扩展视野;总对马飞说“别别人说什么就信什么,你是这个地球上最聪明的孩子。只要你的脑子一直想,一直想,你就可以干这个地球上所有的事情。”



要培养孩子有独立思考的习惯和面对生活的勇气。他鼓励马飞遇事观察周围、开动脑筋,自己创造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品格和能力,在马飞命悬一线时救了自己的命。他告诉学校老师,在孩子们对梦想的追逐中,不存在考试中ABCD的选项,孩子们是要学会想到EFGH,甚至XYZ…………


以上这些,都是所谓的应试试卷“成绩”给不出的答案,而是父母带着孩子在生活真实课堂里学习、体验、参与、思考、经历、磨炼,从而形成孩子人生的生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我们面对的高考不只是六月的那场知识检测,而是孩子随时随地面对的人生考验。这就要我们在孩子不同阶段的成长路上,要尊重孩子兴趣、点燃梦想,彼此信任,情感共鸣,关注成绩的过程,更要注重培养完整独立人格的人,眼里有人,心中有人,而不是考分数的机器。



培养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做着自己喜欢的事而时刻又能感受到价值的幸福人,才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这才是成功的教育。



因为在银河“补习”班里,每一颗星星都很特别,都很亮。


END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