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考历史一轮:中国古代史第2课时《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复习试卷


第2课时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一、单项选择题

1.[2018·长沙]以下历史事件中,发生于公元前3世纪的是(  )

A.商鞅变法

B.秦王嬴政建立秦朝

C.张骞通西域

D.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2.[2019·成都]下图反映出秦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层层分封,权位世袭

B.中央集权,皇权至上

C.权分三省,制约平衡

D.重文轻武,削弱相权

3.秦国灭六国以后,秦始皇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的货币是(  )


4.小明同学在百度搜索引擎里输入“公元前209年”“大泽乡”等字,那么出现的网页中涉及的人物最有可能是(  )

A.陈胜、吴广  B.商鞅、秦孝公

C.刘邦、项羽  D.李斯、蒙恬

5.[2019·泰州]为汉代大一统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一个治世的是(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6.西汉统治者在充分认识到“先富民,再强国”的道理后,在王朝建立之初采取的富民政策是(  )

A.力倡节俭  B.大兴文治

C.休养生息  D.平抑物价

7.[2019·烟台]“秦王朝开创的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汉武帝为实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采取的措施是(  )

A.焚书坑儒

B.削减侯国数量

C.推行郡县制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8.[2018·广东]公元前112年,汉武帝颁布《罢郡国铸钱令》,命令销毁原来各郡国的私铸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汉武帝的这一措施(  )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抑制了农业生产发展

C.彻底解决了封国问题

D.实现了思想的大一统

9.[2019·盐城]“公元26年,即汉光武帝称帝的第二年,下诏书,令民间释放奴婢”,材料中的“汉光武帝”建立的朝代是(  )

A.西周  B.东周

C.西汉  D.东汉

10.[2018·衡阳]新疆地广物丰,风光秀美,民风奇特,文化灿烂。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非清朝时新入版图的疆土。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中央政府就在此设置了(  )

A.北庭都护府  B.伊犁将军

C.西域都护  D.宣政院

11.[2019·襄阳]***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讲话中,称赞中国古代人民“谱写了万里驼铃万里波的浩浩丝路长歌”。***称赞的历史事件是(  )

A.修建都江堰  B.修筑长城

C.开辟丝绸之路  D.开通大运河

12.[2019·泰安]1877年,西方学者首次使用了“丝绸之路”一词,用于描述汉代时期的中国和中亚、西亚以及印度之间的丝绸贸易交通线。这里介绍的是“丝绸之路”的(  )

A.产生背景  B.主要行人

C.路线走向  D.开通前提

二、非选择题

13.[2019·青岛]大一统的汉朝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他的强盛给我们实现民族复兴带来许多启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武帝,又用主父偃之计,令诸侯得以其地分封自己的子弟,在平和的手腕中,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一语,彻底实行了。封建政体反动的余波,至此才算解决。

——[美]阿尔伯特·克雷格《哈佛极简中国史》

材料二 汉武帝在开发利源方面最重要的还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包括……新货币的发行以及盐、铁、酒的专利等,这套新经济政策的设计者是桑弘羊、孔仅等。

——傅乐成《中国通史》

材料三 踏着串串悠长的铃声,一支支驼队驼着中原丝织品、服饰、铜镜、瓷器、茶叶去了,驼着造纸术、冶铁术、灌溉术去了。穿过大漠茫茫的风沙,一支支驼队驼着皮毛、琥珀、苜蓿、石榴来了,驼着佛经、乐器、杂技艺术来了。这条丝绸之路,穿过岁月的风尘,永远镌刻在人类文明的史册。

——《二十五史详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武帝“又用主父偃之计”的措施是什么?(不得照抄原文)此措施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不得照抄原文)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货币的发行以及盐、铁、酒的专利”分别指什么措施?(不得照抄原文)

 

(3)根据材料三,分析丝绸之路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朝兴盛的因素。


1

参考答案



1.B 2.B 3.D 4.A 5.A 6.C7.D 8.A9.D

10.C11.C 12.C

13.(1)颁布“推恩令”。削弱了王国势力,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3)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4)在政治和经济上加强国家管理,积极开展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言之有理即可)


声明:本文素材来源于网络,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经因材初中课堂整理编辑,如存在文章/图片/音视频使用不当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长按关注

因 材 初 中 课堂

 

   

每日推送干货资料,为你的中考保驾护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