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FinTech从妄想变成现实,谁是控制论的下一个预言?|未来十年变革

2017-10-05 新金融见闻

全天候科技是华尔街见闻发起的原创科技新媒体,悦读更多请登录我们的网站www.awtmt.com,或关注我们的公众号“全天候科技(iawtmt)”、“新金融见闻(AWFintech)”。


编者按:山河同乐,金秋国庆。这八天,新金融见闻特策划精选《把握商机:剖析未来十年变革》,从人工智能、金融科技、区域发展等角度,推出8篇深度文章。如果喜欢小编的文章,别忘了向朋友们分享。

文 | 华尔街见闻  


讲读精华


不久前热映的电影版《攻壳机动队》中,斯嘉丽·约翰逊扮演的角色是肉体和机械的结合,即一个赛博格(cyborg)。


什么是“赛博”(cyber)?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回答:


对华盛顿的政客们而言,这个词语代表着可以随时使整个城市陷入混乱的电力故障。


对美国国家安全局而言,它代表着冲突和战争,同时代表着被罪犯和特务窃取的数据。


对伦敦市的政府官员们而言,它代表着巨大的安全漏洞、银行资金的流失和公司声誉的损毁。


对特拉维夫的投资者们而言,“赛博”触发了他们对于人类与机器融合、指尖触感敏锐且联网的超动力假肢以及可置入人类柔软皮肤之下的硅晶芯片的愿景。


对于东京的科幻迷们来说,它代表一种逃避现实主义但也代表一种颇具复古色彩的朋克美学,代表着反光太阳镜、皮夹克、磨损破旧的落满了尘土的小玩意。


对于波士顿浪漫的互联网活动家们来说,它是一个崭新的自由国度,一个超越了专制政府和执法机构控制的世界。


回看人工智能的三生三世,少有人知道,在给“机器智能”命名的那场启蒙争论中,控制论(Cybernetics)与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曾并列候选。如果控制论胜出,今天的技术和商业话语体系将完全不同。


即使这样,“赛博”还是在数字社会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迹,特别是面对以信息化升级、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等为特征的科技金融发展凸起的新业态环境,互联网经济金融发展不断催生新业态、新产品、新分享、新模式等,业界涌现出一批诸如“赛博经济”“赛博金融”“赛博世界”“区块链技术”“区块链经济”“区块链金融”“区块链世界”的新事物。


许多人对金融科技、赛博经济中的生产、消费、金融、市场等环节还不熟悉,尤其是这些经济现象和趋势背后蕴涵的网络科学理论,包括大数据、小世界、幂律与长尾、网络效应、信息级联等。


为此,本期节目特别为你讲读《机器崛起:遗失的控制论历史》一书。财讯传媒集团首席战略官,中国“数字论坛”发起人之一、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工程师段永朝细致还原了机器智能发展的另一条主线,助你理解“赛博”的前世今生。


《机器崛起》一书的正标题叫机器崛起,单看这个标题,从近几年,在众多宣称未来的人工智能,机器人改变世界的图书里面,似乎并不起眼,但是,这本书的最后,作者别开生面地指出,当前阶段,机器依然开始陨落,这是为什么呢?


“控制论”跟眼下大热的人工智能、机器人、虚拟现实有何种渊源?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又有什么内在的瓜葛?维纳所极力主张的“控制论”的原意,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发展轨迹之间,有什么内在的冲突?为什么作者认为控制论的发展史中,起到巨大推动作用的,是所谓的“控制论的神话”?


要补全对人工智能的认知,我们需要好好看一看这本《机器崛起》。段永朝说,不管读者是否熟悉控制论这一学科,或拥有专业的工程训练,本书都可以使读者从历史背景、利益冲突、文化土壤以及思想渊源中,把冷战、军事工业联合体、披头士、反战思潮、后现代文化、硅谷崛起、微电子革命、太空探索、第三次浪潮、新经济、黑客、好莱坞科幻电影、互联网、赛博空间、赛博格、赛博朋克等贯穿起来,形成一幅完整历史画卷。


本期节目主要分享了书中的两个细节,一个细节是那些年流行的小型座谈会,另一个细节是那些掷地有声的、关乎未来的《声明》。借助作者瑞德特别对“控制论”这一术语在提出阐发、争论、解读的过程中变化,我们可以感受到不断溢出的思想意味和文化性象征。


第一个细节:小型会议


那些年经常流行一些小型的座谈会,每个座谈会都会聚集不同学科的学者,以及工程界、企业界的有头脑的人士。比如,1956年达特茅斯学院组织的夏季讨论班上诞生了人工智能这个名词。


书中介绍了几次在控制论历史上非常重要的跨学科的会议。1947年冬季到1948年春季,维纳为了深入探索“通讯”这一术语,在不同学科的理解和应用,把通讯领域的科学家和工程界的人组织在一起,在波士顿地区组织了一个“星期二晚餐会”。


参加这个聚会的,有当时MIT的电气工程系的教授威斯纳,还有后来的互联网的奠基人之一的里克立德,有很多数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工程师、神经心理学家等。正是这样的讨论会,形成了控制论的三个核心的思想:即系统、反馈、人机交互,或者叫人机关系。


维纳当时的思想倾向于把机器拟人化,比方说传感器对应人的感官,控制执行机构对应人的神经系统、运动器官;人机交互对应通信的基本过程、输入和输出。


对控制论的理解,可以说从一开始就很微妙地划分成两个阵营,一种是机械主义,一种是认知主义。前者把人理解成机器,致力于用还原论的数学物理工程方法,试图发现有机体的构造和运动机理,然后用机械方法重构有机体。后者则把有机体视为黑箱,致力于从信息通信、行为交互的角度,建构有机体的行为范式,转而用控制论的方法建构有机体-机器的可控模型。


另一个重要会议是纽约梅西基金会在1952年3月举行的梅西会议。与会者包括人类学家贝特森,他的妻子、社会学家玛格丽特-米德、神经生理学家罗森布鲁斯、与维纳共事研究防空预测项目的毕格罗、以及英格兰巴恩伍德疗养院的阿什比等。


在《机器崛起》这本书里,阿什比和贝特森是作者笔墨较多的两位。


阿什比早年开发的“同态调节器”,充分展示了他对人机交互的深刻理解,他认为“同态调节器”既是系统又是环境。贝特森非常赞同这一点,他说“大自然并不会把有机体和环境区别开来”。


阿什比认为,大众所神往的控制论的想法是错误的,它不是关于思维的机械化设备,判断一台机器是否有资格成为大脑的关键指标,并不是这台机器是否具备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能不能作出某些行为。贝特森在《朝向思维生态学》中写道,“思维并不是存在于人的头颅之中,而是存在于整个系统之中:思维内在于这个更大的系统——人类和环境共同组成的系统”。


不过,维纳并没有参加梅西会议,但是从梅西会议透露出来的信息来看,这个是与“控制论”的字面含义完全不同,更加具有深度的思想,也就是“人-机共同体”。这一思想,是上世纪90年代末期,具身性智能概念崛起的先驱,甚至是这一波人工智能再度兴盛的思想源泉。  


第二个细节:未来宣言


第二个细节,是本书提到的三则很有特色的“宣言”。


第一个宣言,1985年,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大学哲学教授Donna Haraway在《社会主义评论》上发表了《赛博格宣言(A Cyborg Manifesto: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alist-Feminism in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她认为,“一个赛博格就是一个生控体系统,是机器和有机体的一种组合,是社会现实,同时也是小说里虚构的生物。”她用C3I这个著名的符号(指挥、控制、通信+情报),说现代战争是赛博格的狂欢,“我们都是赛博格”。


1、赛博格(Cyborg)这个名词,是纽约洛克兰德州立医院的医生Nathan Kline,和他的助手Manfred Clynes在1960年的一篇文章《药物、太空和控制论:赛博格的进化》中杜撰的一个名词,这一名词被用作D.S.Halacy1965年出版的一本书的书名《赛博格》。


2、二战之后的20年里,由于对“弹道导弹+原子弹”的恐慌,从而转化为疯狂的自动装置、智能装置的研发,进而与波涛汹涌的六十年代反叛思潮、反主流文化纠缠在一起,极大地释放了人们对机器、对未来、乃至于对上帝的想像力。


3、可以学习、自我复制、自我创设的自动机器,不但意味着更强大的武器系统、防御体系,也意味着机器日益紧密地渗透、嵌入到有机体的行为之中,进而重新塑造人的认知。


4、赛博格这个术语,可以看作维纳的控制论“失控”的一个标志,也可以看作控制论思想超越工程技术,进入有机体生命世界,进入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领域的一个分水岭。


在上述概念的催化之下,六十年代涌现了大量新奇装备,包括即时感知设备、外骨骼系统、人机合体、增强触觉、头盔显示器、行走机器人等等。这一概念在当时的语境下,被认为是尼采“超人”理念的觉醒,是机器的觉醒,是这样一种信念:人类进步不再被动由生物进化所驱动,而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当然,也需要看到老一辈控制论创立者维纳的担忧。《机器崛起》将维纳的这种担忧说成是悲观主义。1961年,在新版《控制论》中,维纳问道:机器可以生育另一个机器吗? 他指出,“如果机器变得越来越有效率,并且在一个越来越高的心理层面上运作,那么,机器占统治地位这一灾难将距离我们越来越近。”维纳甚至忧心忡忡地将控制论的思考延伸到宗教领域。


第二个宣言,1988年,Timothy May发表的《加密无政府主义宣言(The Crypto Anarchist Manifesto)》。


1、60年代的诸多发明创造和思想涌动,为70年代硅谷崛起、自由主义思想盛行准备了土壤和武器。在互联网发展史中占有奠基地位的《全球概览》,由Stewart Brand创立于1968年。这看上去是一本类似分类广告一样的出版物,却蕴含着深厚的互联网社区精神。70年代整个硅谷的电子先锋,都被裹挟到早期电子计算机和阿帕网的创造之中。比如文件传输服务、电子邮件服务、新闻组服务等等,以及鼠标的发明、人机对话界面、数据手套、VR技术的发明等。特别是黑客活动和非对称加密技术的出现,产生了大量激进的思想。比如David Chaum认为“加密技术正在使国家变得过时。”


2、《加密无政府主义宣言》认为技术将淘汰暴力、将拆除知识资产的栅栏、将打垮税收征管等等。伴随科技乌托邦主义和反乌托邦主义的角力,出现了所谓“黑网”,认为宁愿将权力托付给数字、主张完全匿名、无物理地址访问,为确保数字投票、数字现金、数字自由的权益。


这一背景不但与当时的微电脑技术联手,而且呼应1988年计算机病毒大爆发、1991年伊拉克战争的“沙漠风暴”行动,以及1993-1994年加密芯片的争议,1996年10月跨国界网络入侵的“月光迷案”,出现了大量激进的文化思潮,包括1996年,John Barlow的《赛博空间独立宣言(A Declaration of the Independence of Cyberspace)》。


《赛博空间独立宣言》是本书提到的第三个宣言。2016年,全世界的互联网都在纪念这一宣言发布20周年。


1、美国《连线(WIRED)》在2016年2月的一则评论指出,电子前哨基金会(EFF)的联合创始人John Perry Barlow,在1996年2月8日发表的这份《赛博空间独立宣言》,传递了一个清晰的信息:传统的政府,再也无法统治互联网。


2、Barlow在宣言中告诉各国政府:政府在网络空间是不受欢迎的,政府对于网络空间没有主权。“我宣告,我们创建的全球社会空间,自然地不受你们强加给我们的独裁的束缚。你们没有任何道德权利统治我们,你们也没有任何强制办法,让我们真的有理由惧怕。”


3、《连线》的评论指出,在20年后的今天,我们却生活在一个日益“局域化”的互联网中,这包括美国国家安全局对美国本土,以及全球范围内进行的大规模监视、美国FBI去“暗网”执法的时代。


Barlow的独立宣言,也被一些人视为早年第一波互联网泡沫时,狂妄自大的产物;但报道中的Barlow本人,仍然对20年前的独立宣言深信不疑。不管怎么说,当今天的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物联网、脑机接口等等技术又迎来强劲爆发的年代,Barlow宣言中所触及到的问题,其意义和价值并未消失。


在这本书的结尾,作者指出,虽然作为学科思想的控制论在70年代末期,就与学者日益远离,与亚文化学者日益亲和,虽然作为神话的控制论日益显露出疲态,但这一领域的思想魅力并未消失殆尽。“科学创造了一个图腾,而机器则是这一图腾的化身。”



图书简介


书名:《机器崛起:遗失的控制论历史》


作者:托马斯·瑞德(Thomas Rid)


出版方:机械工业出版社


机器与未来是息息相关的。本书探讨了将控制交于机器,与机器交互或通过机器进行交互的含意。在战争中锻造出来的控制论一度成为了前所未有的能够预测并预见未来智能自动机的工具。与此同时,两股对立的力量共同塑造了未来的控制论愿景。


一方是对于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之希望:暴力行为减少,工作变得更加人性化,游戏更加娱乐化,政治更加自由化,战争不再那么血腥。“思考的机器”会带来进步,这深深地嵌入在那些现代主义者的信仰之中。但反对势力同样塑造了迫在眉睫的技术变革所带来的控制论假想:它充满了一种对这样一个世界的恐慌——机器人会使工人陷入失业,机器会伤害人类,核心系统会崩塌,大量的监控和隐私泄露,机械化逆行。乐观主义对抗悲观主义,解放对抗压迫,乌托邦对抗反乌托邦。


主讲人:段永朝,财讯传媒集团首席战略官,中国 “数字论坛” 的发起人之一、中国计算机学会的高级工程师。他拥有三十年 IT 及媒体从业经验,主持并参与多项大型企业信息化项目。


* 本文为华尔街见闻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更多精彩资讯请登陆wallstreetcn.com,或下载华尔街见闻APP。



* 上期必读《高盛重磅报告:中国人工智能崛起(干货版)|未来十年变革


*  独家《催收大玩家:一天300个电话,一年65万收入,千家现金贷养万家催收公司


*  人物《劲爆!马斯克阐释“疯狂的”火星殖民计划


↓↓↓戳这里“阅读原文”,登陆网站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