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徐雪、王永瑜|中国乡村振兴水平测度、区域差异分解及动态演进

作者简介

徐雪,兰州财经大学统计学院、

兰州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王永瑜,兰州财经大学统计学院。




中国乡村振兴水平测度、区域差异分解及动态演进


研究背景

在城镇化进程中,随着农村廉价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不断向城镇聚集,村庄空心化、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恶化等乡村衰败现象尤为突出,导致城乡在经济发展、医疗保障、教育等方面的差距依然明显。现阶段,城镇和乡村发展的不平衡,农村发展的不充分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于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因此,在总结以往政策经验的基础上,党的十九大做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并从国家战略的高度肯定了“三农”工作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要举全党、全社会力量全面实施乡村振兴,这是我国“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也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因而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开局之年,构建以客观评价乡村振兴实施效果为目的的指标体系,测度当前各省市乡村振兴的真实水平,明确乡村振兴的空间差异及其来源,分析乡村振兴水平的分布动态及其演变规律,对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主要发现


基于乡村振兴的丰富内涵并结合乡村发展的实际情况,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五个方面构建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算2011-2019年全国31省份(除港澳台地区)乡村振兴水平综合指数及五个子系统指数,然后利用Dagum基尼系数测算乡村振兴及五个子系统水平的相对差异,最后利用Kernel密度估计刻画绝对差异的动态演化规律,得到如下结论:

第一,从总体来看,中国乡村振兴水平较低,但在研究期内呈现增长态势,并且乡村振兴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整体上呈现东部>中部>东北>西部的格局,但西部和中部地区乡村振兴水平增速较快,因此中国乡村振兴水平的区域差异逐步缩小;从子系统来看,全国各子系统发展情况不一,其中乡风文明指数最大,产业兴旺指数最小,但均呈现稳定增长趋势,尤其2018年乡村振兴实施之后的增长幅度尤为明显。

第二,从总体来看,全国乡村振兴水平的区域差异呈稳步下降趋势,区域间差异是乡村振兴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其次为区域内差异。就区域间差异而言,东部与西部的区域间差异最为突出,但是所有地区的区域间差异均呈现稳步下降趋势,乡村振兴水平的区域间差距逐渐缩小;区域内差异呈现东部>西部>中部>东北的分布格局。从子系统来看,五个子系统的区域差异均呈下降趋势,主要也是来源于区域间差异,产业兴旺、乡风文明和生活富裕的区域内基尼系数大体上呈现东部>西部>中部>东北的格局。

第三,从总体来看,全国乡村振兴水平的核密度曲线主峰位置右移,波峰高度不断上升,波峰宽度不断变窄并且存在右拖尾现象,表明目前虽然存在乡村振兴水平较高的省份,但乡村振兴水平的绝对差异呈现明显缩小的趋势,四大区域中,除东北地区乡村振兴水平的绝对差异呈扩大趋势以外,其余三大区域的绝对差异均呈缩小趋势。从子系统来看,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和治理有效水平的核密度曲线峰值形态演变趋势基本一致,呈现波峰持续右移、高度持续下降、宽度不断扩大的趋势,乡风文明和生活富裕水平的核密度曲线波峰不断右移,波峰高度有所波动,总体表现为高度上升,宽度缩小,并且五个子系统均存在右拖尾现象,产业兴旺和治理有效的侧峰峰值相对较高并呈阶梯状排列,生态宜居、乡风文明和生活富裕的侧峰峰值较低。



政策启示


第一:充分激活各类要素。实施乡村振兴,关键要抓住“人、地、钱”这三个因素。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激发农民的内生动力,应以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为基础、以公开促进为突破口、以共同富裕为落脚点;通过畅通意见收集、诉求表达渠道,认真了解农民群众的需求,倾听群众意见,推动公开透明的开放式决策、参与式治理;通过及时公布项目建设规划、内容、资金投入等情况,提高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通过设立奖励基金、创业基金等利益驱动机制,激活返乡下乡创业就业动力,充分挖掘和培养乡村本土人才。土地是乡村振兴最大的资源,应通过健全农村土地产权流转体系、放活土地经营权、盘活集体建设用地资产和深化宅基地制度改革等方式,充分激活土地要素。资本是乡村振兴的“血液”,激活资本要素,应通过建立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机制、有效的社会资本激励机制等方式,激发社会资本和金融体系支持乡村振兴的积极性。

第二:积极促进区域乡村振兴水平协调发展。当前乡村振兴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内差异和区域间差异,而区域间差异是乡村振兴水平地区差异的主要来源,因此缩小区域间差异是促进乡村振兴协调发展、提高乡村振兴水平的关键环节。各级政府应深入分析区域乡村振兴的动力机制,找准切入点和发力点,因地制宜,构建乡村振兴实施路径。城市近郊区的农村,应充分利用距离优势,在高效、集约利用土地,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发展对运输成本敏感度较高的产业和新型农业,比如果蔬种植基地、智慧农业、观光农业、乐活休闲业等,并做好对城市溢出资源的承接和利用,比如引资下乡、引智下乡、农企对接等;特色资源分布区的农村应着眼于资源特色,将产业做精、做细,完善产业配套服务、延伸产业链,实现资源向产品优势、产品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化;平原区的农村应充分利用规模经济优势,在“三权分置”的基础上,鼓励农地经营权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进一步完善农田水利设施,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扶持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创业,并持续培训和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养,加强农村社会文化和基础设施建设。


原文刊发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2年第5期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编辑部

微信号:jqte-cas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