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禅解道德经15

2017-07-28 空海 道体禅心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
犹兮若畏四邻,
俨兮其若客,
涣兮若冰之将释,
敦兮其若朴,
旷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浊,
孰能晦以理之徐明?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道德经》实在很深奥,必须要有闻思修证的基础,加上人生涉猎要越深,你的苦也要吃得够多,才能够跟老子所弹奏的心弦起共鸣,才能够听到老子所弹出心弦之深、之妙,一般人实在不容易体会到。
「古之善为道者」真正体道、悟道,而行道、得道的人,「道」就是宇宙大自然的实相真理,真正体会整个法界真理实相,开悟的人、得道的人,是「微妙玄通」,是很微妙、很玄奥的,然后又是通达的,因为他对真理实相非常了悟,这样的人是「深不可识」,德行之深,是一般人没办法用常理,用一般的知识去判断、衡量、测定他,所谓「自古圣贤多寂寞」。
一般众生没办法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永嘉大师证道歌》提到「常独行、常独步。达者同游涅盘路」,只有心行世界真的提升到解脱的境界,才能够体会到他们的内心世界。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一般人实在不太容易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只能勉强做一些形容。因为再怎么形容,都只会以一般的知见来判断、衡量,而落入语言文字,还是用原来的思想框框架构来衡量,所以也只能够勉强形容一下。不管讲出来的、或是书写下来的,都无法完全描述他们的真实内心世界,只能够「强为之容」,勉强的形容。
「得道」之人所展现出来的外相、作为是如何呢?「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如果从文字上面来看,会
觉得一个得道高僧,有时候看起来好像裹足不前,不够“阿莎力”、不够气魄。像江湖兄弟都很有气魄,「路见不平就会拔刀相助」,他们的心态都是没有好、没有坏。人家会两肋插刀,你怎么都没刀呢?怎么没有义气呢?
解脱者所展现出来的,一般众生会觉得好像很没有个性、没有脾气,人家会在政党背后摇旗吶喊、冲锋陷阵,你怎么都没有展现那一份热情…,就是类似这种情况,会觉得这种人是「豫兮若冬涉川」。
事实上,他在「世间」有些方面的表现,众生看起来觉得好像没有魄力、没有承担,然而他是超越所有的二元对立,但是众生不了解,希望怂恿他加入党派,有时候就是很难为,所以他对为人处事常常是「若冬涉川」,好像冬天走在结冰的河川。老子是居住在华北地区,冬天会结冰。走在结冰的河川上面,是不是要小心谨慎?如果一不小心,有可能滑倒,如果冰层比较薄,还有可能掉落入,因为薄冰会破裂而掉入河谷里面,这是一个形容。这样的人在世间做事,一般人不太容易了解,好像「若冬涉川」的小心翼翼。
「犹兮若畏四邻」会有一些顾虑、犹豫,好像怕四周的人,别人就会认为「奇怪?这个人怎么不够“阿莎力”?」事实上,因为他是有所顾虑,一方面也不敢妄动、动辄得咎,因为一般众生就是用二元对立的是非、好坏眼光衡量他、框住他,他所展现的不符合一般众生二元对立的思想框框,就变成「犹兮若畏四邻」,这是一个形容,绝不是负面的。
「俨兮其若客」有时候他却比较谨慎一点,好像作客的态度。「望之俨然」人家都嘻嘻哈哈、很好相处,他看起来让人觉得不是很好相处,又有一点像客人。因为他是有所顾虑,一般人都会认为解脱者不是应该很洒脱吗?怎么会这样呢?事实上,老子把众生心看得很深透。耶稣就是欠缺这一份智慧,不是说耶稣不对、不好,他同样有相当深入的体悟,对众生真的都是满怀着慈悲,希望协助众生出离苦海。但是因为耶稣三十岁就出来弘法利生,对众生心还不是看得那么透彻,一昧很热心去弘法,因为锋芒毕露,很快!三年就被众生围剿、被判死刑。
是人类以二元对立的道德标准眼光将他判罪,耶稣是被一般宗教家、法学家、政治家、道德家予以定罪,不是被扔石头打死,是被判死刑、上十字架。判他死刑的人都是自认很聪明、很有宗教意识、很有道德情操、很有正义感的人。
老子就是深透到这个层面上,体会到这些大道理、真理实相,看到众生在颠倒梦想的世界,想要跟大家讲出实相,但是众生不是不喜欢听,不然就是听不懂,他们都是很孤单的走。像苏格拉底也是这样,为了启发众生的智慧,却无法讨好
一般政治家的欢喜,最后也是被判死刑,赐毒而死。
老子道出那些真正大智慧的人,处在人间真的就是「常独行,常独步」,如果从文字上面去看,不容易看到他们的内心世界-大慈大悲愍众生,但是又没办法真正展现出来,有一点左右两难、进退两难啊!想要度众生,众生又会围剿;有所退缩,众生又会认为阿罗汉是自了汉。阿罗汉也是被众生判定死刑,认为阿罗汉是自了汉,只为自己的焦芽败种。
所以,解脱者的内心世界都是很孤单。为什么外界会误认阿罗汉是自了汉?他们宣说实相是很简单,但是一般众生就是不想要,是要奇奇巧巧的,是要越学越玄、越虚、越妙的。讲出一条很简单、很朴实、很平凡、很快速的解脱道路,你们就是不相信。告诉你们一条不收费、也不标价钱的无上甚深无价之宝,你们就不相信。认为定出几十万、几百万,要用多少钱才能够得到的法宝才珍贵。
真正的解脱者绝对不会昧着良心,说不应该说的话,做不应该做的那些事,这些解脱者都凭着良心理性在说,问题就是当他要说实相,众生不容易了解,又责备他们不慈悲。其实不是他们不慈悲,而是众生不接受他们真正的慈悲。为什么老子才有这些心声?也道出很多解脱者的心声,他们「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心事若不讲出来,没人能够了解,若是用唱的就更好听了。
以上三种是跟众生相处的模式。展现「涣兮若冰之将释」,觉得他好像冷若冰霜,但是当你真正想挖宝、亲近他的时候,又会感受到他的大慈大悲、不会藏私,只怕你不要而已。也不会说告诉你什么法,需要多少条件、多少钱。他们是如此真诚的想跟众生分享法、分享法喜,「涣兮」就是他们真的很想布施、回馈世间。「若冰之将释」外表看起来好像没有那么热情,但是当你真正想挖宝、想接触的时候,却会发现他们的热情、慈悲之心。
「敦兮其若朴」真正「得道」的解脱者是敦厚、朴实的,不会自欺欺人,来到返璞归真。讲话不会沽名钓誉,因为体证到「无我」,做事情都是无我、无私,也不会建立个人山头,不会去抓什么宗派,不会去抓我的弟子、我的派系、我的继承人…。
「旷兮其若谷」他们的心胸是如此的开旷,就好像广大的山谷,是形容他能够包容百川、容纳众生,为人处世又是虚怀若谷,不懂世间法方面,还是一样会虚心学习。
「混兮其若浊」外表浑浑噩噩,看起来一元槌槌(呆呆的),真正的解脱者很难从外表看得出来,更不容易从穿着看得出来,他就是表现得如此朴实无
华,不会穿出让人家认为是金光闪闪的大法师,除非在必要的场合。因为他很不喜欢打扮成金身坐着像木头,被众生钉在框框里面很痛苦。
所以,真正的解脱者不会去当被众生关在皇宫里面的国王,而是像闲云野鹤、跟整个大自然溶为一体。「混兮」从外表真的看不出他修行之深,但是内面却是藏有无上甚深微妙法的智慧。「混兮其若浊」好像浊浊的、“一元槌槌”,他是不露锋芒、浑浑沌沌。
「孰能晦以理之徐明?」谁能够在这晦暗的世界里,告诉众生真理实相?让众生逐渐从「无明」转为「明」。「孰能浊以静之徐清?」谁能在这混浊的世界里,协助众生渐渐宁静下来?清醒明觉活在当下,了悟真理实相。「孰能安以动之徐生?」谁能在众生安止的情况之下,慢慢协助众生能静能动?能把生命的意义发挥出来呢。能够做到这些的人,必然是得道的高僧,必然是有智慧的解脱者。
「保此道者不欲盈」真正体道、悟道而行道的人是「不欲盈」,也就是不会自满、不会自以为是。「盈」就是自满高傲,真正体道、悟道、行道的人是虚怀若谷,在「解脱法」方面,是来到无为、无学。但是在「世间法」方面,有不懂的,还是会虚心学习,并不是解脱之后,就什么都懂了。本来不会开飞机,当悟道之后,就变成会开飞机?本来不会计算机、网页、上网,不会因为悟道开悟之后,就精通计算机了。「世间法」方面,还是会虚心的学习。只是内心的苦、不安,对真理实相方面的体悟,已经来到无为、无学的境界。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因为不自满、能够虚怀若谷,所以能够不断「去故更新」,生命也是都是很新鲜、很活泼、很生动的。
以前我大概是在国中时期,开始考虑到自己智慧生命的成长,我的名字是祖父帮我取的,祖父不识字,意思就是「永远进步」,取名“永进”。当我渐渐长大,也常常自我勉励必须要不断的永远进步。怎么才能够永远进步呢?就是不断的虚心学习,你懂得再多还是一样,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以前我在大专时期,桌上的座右铭就是「虚怀若谷」,这样才能够不断的再成长。
如果一个人自傲自满,生命就停止下来开始老化,变成老顽固。只要能够不断的虚心学习,生命「故能蔽而新成」,能够不断去除阻塞,生命就是新鲜、生动、活泼的,年纪比较大之后,就不会被年轻人认为是LKK“头脑僵化”硬梆梆的,真的要很柔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