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楞严经》翻译过程

2017-07-31 南公 道体禅心

把经题已经向诸位报告过了,现在介绍这一本经翻译过来的因缘。原书上面的记载,“唐天竺沙门般剌密谛译”。这本经翻译过来的时候是唐代武则天这个时代。所谓天竺、身毒,就是现在的印度。我们在历史上的汉代称呼印度的梵音,两个字用得非常妙!身体的身、有毒的毒,是梵音。后来到唐代再纠正过来,称为“天竺”,天竺也是梵音。那么现在确定是用“印度”。将来的时代还有变没有?不知道。

那么这一位所谓“沙门”在佛学的名称,在印度的文化里头,凡是出家修道的人,统称“沙门”。沙门是现在的读音,古代称“娑门”,那么用闽南语、广东语、客家话的发音,差不多接近当时的唐音。这是一位出家人,那么以中文的翻音、中国的字,叫“般剌密谛”(这个“剌”不是“刺”),这个般剌密谛翻译的。那么这位出家人是佛教的,应该称比丘。不过当时的习惯,佛教的出家人称比丘,同凡是出家人称沙门差不多,用习惯了还是叫“沙门”。他当时这个经典到中国来的时候,差不多有达摩祖师同样的感想,他感觉到他自己的国家、在印度文化快要衰落了,那么观察东方、所谓中国有大乘气象,达摩祖师当时来也是这样一个心情,想找一个文化根基深厚的民族,弘扬这一个教义。

那么他当时来的时候,正好碰到印度的法令不准佛教的文化向外流传,尤其是《楞严经》,属于密教的秘密的修证的法门,禁止出国。所以第一次,他想航海到中国来带这一部经,拿我们现在观念说,在他本国海关就把他挡回去了;尤其不准带这一部经出来。那么他这个出家人——任何一个宗教家,不一定是佛教,传道的精神都比世界一般人传布文化教育的热情坚固,因此,他第二次把这部《楞严经》的原文用梵文浓缩下来,很小,把自己两个膀子这里、把这个地方(师示胁下)这个皮就撕开了,那当然很痛苦了!把这个经典用绢放到这个肉里头,把皮再缝好,使这个皮创口长好了再出国,那么就检查不到了。所以到了中国广州上岸,又把这个皮再重新割开,把经典拿出来。是这样一个因缘。

根据我们历史的记载,等他这部经翻译完了,印度也追踪来了,又在中国把他抓回去了;可是经典翻译了。——是这么一个因缘来的。所以我们看到前人为了文化,尤其是宗教徒、尤其是出家人,为了文化的传布,慈悲的心念、所谓以坚忍思想救济一切人,佛学称为度众生,这种精神是了不起的!

同时,我们看到一本书,明代的一本也属于地理学的重要的书籍,也是游记最重要的书籍,叫《徐霞客游记》。那么他这个人拿现在讲喜欢到处旅行,差不多在南方一带这些五岳名山都走过了。尤其他在明代的时候到云南、到越西、乃至到鸡足山,很多的地方。危险的地方风景最好,他都去。他就有一个感叹:凡是山明水秀、风景最好、风水最好的地方都有和尚。同时给他带路的和尚,有些山上没有路,都在树顶上爬过去、很长一截,他都到达了。到了那里又是一个小茅蓬,又有和尚住在那里。所以我们古人形容中国的名山胜水,有这么一个名联:“世间好语佛说尽”,世间好语、好话佛经已经讲完了;“天下名山僧占多。”天下的名山到处都是和尚。这也对文化事业、观光圣地呀,在古人尤其是过去的佛教徒,无形中做了最大的贡献。所以“世间好语佛说尽,天下名山僧占多。”

当然,到了我们几十年前,我也到处跑,就有一个感想,这个字要改了:“世间好语佛说尽,天下名山兵占多。”那些庙子都驻了部队了。就是感慨无穷!

这个就是讲到般剌密谛当时翻译经典的情况。般剌密谛他这个名字的意义在中文来讲,叫“极量”,到了极点,就是说他修道的功夫已经证到了最高的境界,所谓“极量”。不过中文“极量”两个字不足以包括当时的这个原文。当时的原文究竟是梵文呢,还是什么?这是一个问题。这是简单地介绍他的历史。

“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这也是一个当时印度来传教的一位法师,也是出家人。那么,这个是在当时的中印度边境一个国家(乌苌国)。我们很感慨印度的文化,到现在并没有真正一个统一的文字。由这个,也就是我们经常感想,有一次一位美国教授来访问,我们谈起过,他说:中国的文化历史曾经遭遇很多次的危险,甚至于说永远不会翻身的样子;为什么能够在历史上屈而不动?这个原因?我说很简单,就是统一。什么是统一?尤其是文化的统一。因为我们这个国家民族,同欧洲、同其他也是一样的,走几步路、隔一点,尤其像南方一带、什么浙江一带,走几步路、几里路以后口音就不同、语言就不同。那么多语言不同的这个民族,这个文化在东南亚各地到处都行得通。譬如我十几年前到日本,跟一班日本老教授俩谈话,那么我的日语当然不行了,除了“阿里阿多”以外什么都不会;他们国语也不行。可是我们两个人谈话谈得很痛快。反正身上都带的小本子,拿起笔来一写,都通。可是有一点哦!不能写白话文,(否则)他就不懂了;只要写古文,全通。他写的古文我也懂,我写的古文他也懂;写白话文啊,不是“阿里阿多”,就是“莫法度”,哈!一点都看不懂了。这一点值得我们要注意的!到韩国也是如此。当然现在是变了。当时翻译语文是这一位法师帮忙翻译语文。因为他在中国早一点,懂得中国的文字。

那么,由他翻译语文以后,这个文章真正的这本经典翻译啊,就是房融,“清河房融”,我们注意啊!山东清河房融。在唐代的文化,汉唐是我们历史上鼎盛的时候,唐代这个时候差不多有句名言:山西出将,山东出相。将、相。山西、山东,以太行山的东面、西面。尤其唐代开国的宰相房玄龄,唐太宗得力的助手,就是清河人。清河房家这一族当时是个大族。那么这个房家的族同唐代的皇帝李家一样的,血统都有外族的混血。这个在民族上、在我们这个中华民族上大概过不了几百年,都有一次血统的混合的时代,那么因此产生一个时代的不同。所以有些人站在民族学的观点,是主张这个国家民族必须要有混血的一个时代,才刺激新的一代——这属于优生学的范围。

那么,我们现在讲的清河房家就是世家,那么房融的本身并没有当唐朝的宰相,拿现在来讲等于行政院的委员兼一位部长,这么一个职务。不过他的官职是中书门下,中书门下是兼皇帝武则天的秘书,管秘书的;那么,兼皇帝的总务与秘书。但是门下“同平章事”,有时候参与行政工作的。就是重要的行政会议,他也是参与会议的,是这么一个官职。所以他并不懂梵文,但是他下面“笔受”,文章是他写的。语意是他们两位翻译的,实际上还不只两位,翻译的人在唐代译经,上次我们报告过的,不会一两个人翻译一部经典的;都集中很多的人才,彼此商量、讨论。房融这位先生(也可以说这位我们拿古代来称就是“相爷”),他是主笔。等于我们这一代的翻译,西洋翻译过来变成中文,在辜鸿铭那是本身懂外文;另一位林琴南,就是我们小的时候看林琴南(也是福建人)所翻译的《茶花女》我们最喜欢看。他的文笔非常好!而且中国所谓旧的文笔、半新不旧的,那个时候我们几十年前所谓叫做有名的这种文学的写作,都属于“鸳鸯蝴蝶派”的文笔。鸳鸯蝴蝶派的文笔很不差,影响一个时代是很多。差不多我们老一辈子的这个年龄,这个文学的笔调都很受这一类的影响。林琴南不懂外文,可是翻译了很多西洋人的诗、西洋文化的书。也是他要别人懂外文的念、讲,然后,他抓住它的重要,所谓在翻译里头属于“意译”。在这个“意译”当中,有时候对于翻译文字的忠实稍有问题了,不是一句盯一句的。

可是,翻译的三个要点,我们上次讲过的,再提一下:“信”,就是忠实;“达”,意思要表达得很清楚,同原文没有差;“雅”,很美,文字要很美。林琴南的翻译同当时清末民初严几道的翻译,譬如严几道的翻译有名的一本社会学的书,现在我们重新拿后代的、最近的社会学来看,也许我们是习惯的关系,我重新再翻开看看严几道的《群学肄言》(“群学”是我们过去几十年的翻译,就是现在所讲的社会学,叫群学),那么,严几道先生所翻译的《群学肄言》还是非常有价值。虽然从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的这种语文、文言文的翻译,意思深度比现在用白话的,在我看来,几十年后再翻出来一看,还是他的好!这个就是讲两个文化交流,真正做好翻译文化交流的工作,首先希望青年同学们特别注意,必须把两边的文字搞好。一边文字通、一边文字不大好,这个翻译总是有问题,比古人翻译差远了!

所以,这一节我们讲到房融先生笔受《楞严经》,我们顺便地报告。不过后来因为梁启超等等的怀疑,认为佛经从来没有翻译得那么好,这种笔调、这种文学太美了!——假造的!认为房融又不懂梵文,怎么会翻译得那么好?最近几年,很多学者从考据方面、从各方面批驳梁启超的文章很多,中间最有力的就是罗香林先生的这一篇,认为梁启超所讲的话很有问题。不过,罗先生到底是一个很有深度的学者,讲话比较客气;假使叫年轻人写文章,一定把梁启超骂死了!可是这一篇文章不晓得诸位有看到没有。如果没有看到,我们下一次或者想办法找来,向大家送一下。

我想关于本经的翻译,同到变成中文这个经过,简单明了把它带过去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