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1月17日 下午 11:40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社会

一个传奇的新疆女人:她将两个女儿嫁给了两个儿子,却感动全中国......

每晚十点给你说晚安 2024-01-08 21:31 Posted on 河南

戳上方蓝字:每晚十点给你说晚安关注

再点右上角【...】选“设为星标”,每日好文不错过!

或点击上方卡片关注,订阅每天精彩内容

馨泽|作者婚姻与家庭杂志(ID:hunyinyujiating99)|来源

救助生病的小淑珍


1977年的冬日,阿尼帕的儿子放学带回一个小女孩,穿着破烂衣服,戴了一顶帽子,浑身散发着臭味。


阿尼帕问完得知,孩子叫王淑珍,11岁,父母已经去世了,来找亲戚却迷了路。


阿尼帕招呼她进屋,做了一碗热乎乎的拌面,让小淑珍吃。小淑珍却怯生生地看着阿尼帕,不敢动筷子。


阿尼帕满眼怜惜地说:“孩子,不要怕,吃饱了就不冷了,趁热快吃吧。”



小淑珍从阿尼帕的眼中读出了善意,香喷喷的面勾起了她的胃口,她放下戒备,大口大口吃起来。


吃饱饭后,阿尼帕想给小淑珍洗个热水澡,孩子忽然哇哇大叫着,说帽子不能摘。阿尼帕这才发现孩子满头都是脓包,渗出的血已经将帽子粘住,无法摘下来。


难怪小淑珍身上散发着恶臭,阿尼帕没有强迫小淑珍,只帮她洗了身体,之后问她:“你愿不愿留下来?阿姨想办法帮你治病?”


小淑珍听完用力点了点头,乖乖穿上了阿尼帕为她准备的干净衣服。


丈夫阿比包下班回家,看到家里又多了一个孩子,已明白大半。当时,他们有6个亲生儿女,加上收养邻居家的3个孤儿,家里已经有9个孩子了。


阿尼帕知道家里的粮食很紧张,但还是先开了口:“这孩子有严重的头疮,我想给她治好病,再让她走。一个女孩子,不能没有头发……”



阿比包叹了口气,“家里哪还有钱给她治病?”他知道无法拒绝妻子的善意,但他当警察一个月45元工资,远远不够十几口人的开销。


“从我的饭里省出一半,她就够吃了。其他的事,再想想办法。”阿尼帕不忍心把生病的孩子赶出家门,坚持留下小淑珍。阿比包不再说话,默默地做事去了。


家里的孩子嫌小淑珍臭烘烘的,都不喜欢她,吃饭的时候谁都不想挨着她坐。阿尼帕对孩子们说:“大家都是平等的,不能因为谁生病就歧视谁。”


接下来,阿尼帕开始想办法帮小淑珍治头疮。她四处求医问药,得知镇上有个人小时候也得过这种病,现在已痊愈。阿尼帕赶紧翻出仅有的钱,找到那名医生,买回药膏。


阿比包回家越来越晚,为补贴家用,他又找了打土块的工作,打一块能赚1毛钱。


夫妻俩没有再为小淑珍的事拌嘴,反而用实际行动,让家里的孩子们接受了小淑珍。


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天小淑珍掀开头上的纱布,意外地发现长出了毛茸茸的头发。她激动地跑去告诉阿尼帕,“头发长出来了,妈妈。”


阿尼帕搂着小淑珍,高兴地流下了眼泪,听到孩子喊“妈妈”,她回:“你若喜欢这么叫,就这么叫吧。”



小淑珍告诉阿尼帕,他们的生父早早去世,母亲改嫁后患病,不久也不幸离世。继父体弱多病,还有3个亲生孩子要管,无力照料更多的孩子。


兄妹4人只能四处流浪,讨口饭吃。在得知小淑珍有了新家,还有了新的妈妈,不久后三兄妹找了过来。


看到身着单薄的3个孩子,阿尼帕挨个搂到怀里,不住地安慰:“孩子们,以后这里就是你们的家,我愿意当你们的妈妈。”



就这样,阿尼帕收留了小淑珍家4个回族孩子。


孩子个个都在长身体,需要更多的营养,阿尼帕家里更困难了,但她宁愿付出所有,也不忍看到有孩子没人管、无人疼。


因为淋过雨,她愿意为孤儿们撑起伞

阿尼帕的爸爸是喀什人,小时候一家人住在蒙古。母亲身体虚弱,阿尼帕13岁就辍学,帮父母照顾弟弟妹妹。


看到6个月的妹妹嗷嗷待哺,她到处捡麦穗,加豌豆蒸熟,然后用磨碾成糊糊,喂给妹妹吃。


17岁时,阿尼帕一家获批回国,搬到新疆阿勒泰地区青河县居住。1957年,阿尼帕与善良朴实的阿比包结婚,开始了他们的小日子。



不久后,父母因病去世,留下6个弟弟妹妹,最小的弟弟还不到一岁。阿尼帕主动把照顾弟弟妹妹的重任扛在肩上,春天挖野菜,秋天捡麦穗、挖马铃薯,想尽办法解决一家人的温饱。


丈夫阿比包没有任何怨言,支持着阿尼帕供养全家。1970年,邻居牙合甫夫妇(丈夫维吾尔族、妻子哈萨克族的再婚家庭)相继去世,撇下3个孩子无人照顾。



阿尼帕跟丈夫商量,“天越来越冷了,咱们不能眼看着孩子们受冻、挨饿啊!”阿比包闷闷地点了点头,一起把孩子们接到了自家的帐篷里。


这是阿尼帕第一次收养孤儿,此后,她又收养了小淑珍四兄妹。12年后,小淑珍的继父撒手人寰,留下了3个汉族孩子无人看管。


阿尼帕把他们也接了过来,收养的孩子已经10个了,加上他们自己的9个孩子,全家总共19个孩子。



阿比包早就辞掉了警察这份稳定工作,他到铸造厂抡大锤,一个月能多赚8毛8。这些钱可以多买些粗粮,阿尼帕用它们做成糊糊分给大家吃。


为了给全家20多人做饭,阿尼帕特意买了一口1.2米的大锅,孩子们最喜欢围在锅旁,眼巴巴等着吃妈妈做的烤馕。



但家里粮食总是不够吃,阿尼帕便悄悄把自己的饭留出来,分给几个大孩子。


常年不停地劳作,加上营养不良,阿尼帕累病了。阿比包一个人无力照料这么多孩子,提出送几个孩子去亲戚家。


得知这一消息,孩子们哭成一片,谁都不肯走。


“我以后只吃半碗饭,能不能别送我走?”“我以后再也不喊吃肉了……”孩子们的哭喊像尖刀一样扎在阿尼帕的心上。


她硬撑着坐了起来,冲着阿比包摆摆手,用虚弱的声音说出了一句承诺:“只要我还有一口气,谁都不用走。”


从这之后,孩子们格外勤快了,男孩子放学捡柴打水,女孩子帮忙做饭,每个孩子都想为这个家出一份力。



阿尼帕病好后,通过公社找了一份洗羊下水的工作,按件计工资,一套两毛钱,每个月按计件大概可以挣上36元。


冰冷的冬日,阿尼帕清晨5点就起床,跑到河边凿开河水才能洗。掺杂着羊粪的羊肠和羊肚,用凉水洗净特别不容易,阿尼帕全然不顾零下十几度的寒风,干得满头大汗。


这也让她留下了风湿痛的病根,此后每到阴雨天,阿尼帕的关节都会疼痛难忍。



这份收入让阿尼帕有了盼头,可阿比包又失业了。铸造厂倒闭了,阿比包只能去做放牧员,白天四处放羊,晚上宰羊。


阿比包的新工作能收集到剩余的残羊皮,攒多了,阿尼帕就把它们缝在一起,当羊毛被子给孩子们盖。


寒冬腊月,一家人挤在羊毛被子里,每个孩子都感觉很温暖。



不同民族同一个母亲,大爱可贵传万家

孩子在一起常打打闹闹,阿尼帕告诉孩子们要相亲相爱,她从不偏袒亲生孩子,反而对领养的孩子额外照顾。


有一次,阿尼帕趁其他孩子没回家,单独做了一份奶茶,喊小淑珍来喝。懂事的小淑珍想叫阿尼帕的亲生女儿一起来喝,却被阿尼帕制止了,“这是为你做的,你太瘦了,我想给你加点儿营养。”


小淑珍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她感受到了阿尼帕的母爱,是真挚的,是跨越血缘的大爱。



亲生女儿卡里曼的感受却是不一样的,她看到妈妈给小淑珍买了新裙子,心里难过极了,怪妈妈偏向领养的孩子。


阿尼帕拉过卡里曼,耐心地说:“你是大姐,要做榜样让着弟弟妹妹。你有亲生父母,可小淑珍没有啊。”


卡里曼听完妈妈的话,慢慢想通了,她跟妈妈认了错。阿尼帕脸上又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儿子们也不省心,亲生儿子阿本在学校偷走了养子王作林的新球鞋。阿尼帕知道后,狠狠揍了阿本一顿。


王作林感觉很愧疚,趁家人都睡觉时,将球鞋塞到了阿本床下。阿本看到后,又默默退了回去。


学校开运动会,王作林穿着新球鞋跑完比赛,顾不上自己输了,扭头就跑去找阿本,把球鞋给阿本穿上,盼着他能赢。


阿尼帕虽然没读过多少书,但是她教导着孩子们跨越血缘关系、打破民族差异,相互理解,互帮互助,互敬互爱。



孩子们常跟外人炫耀,“我们家里虽然不富裕,但家里的笑声是最多的。”


日子再苦,阿尼帕夫妇没有放弃一个孩子;家里再穷,阿尼帕也不让一个孩子辍学。她知道,只有学好知识,孩子们未来的路才会走得更远更踏实。



阿尼帕收养孤儿的事在县里传开,政府每月补贴她家15元。阿尼帕没有“独享”福利,常常拿这份“额外”的收入去帮助其他人。


一位叫切克斯的贫困户,是阿尼帕的邻居,他的手有残疾,生活自理非常困难。从1984年开始,阿尼帕一家常年给他家送面粉,让他度过了艰难的岁月。



在阿尼帕眼中,无论民族、出身和生疏,谁有困难她都愿意帮一把。


如今,阿尼帕的孩子们长大了,陆续离开了家。原本拥挤的房子,慢慢空了出来,传承了妈妈的爱心,无论谁家有困难,他们都能拧成一股绳,相互帮忙共渡难关。


两个儿子娶了两个女儿,家族共四代近200人

后来阿尼帕收养的两个女儿,分别跟两个亲生儿子看对了眼,谈起了恋爱。


阿尼帕特意选了一个良辰吉日,为他们举办一场热闹的婚礼。她穿了一身红色的新衣,欢欢喜喜地跳起了民族舞。


婚礼吸引了好多村民和朋友们参加,大家纷纷羡慕阿尼帕,既当婆婆,又当丈母娘。



只有她心里最清楚,手心手背都是肉,每个孩子都是她的心头肉,孩子们幸福就是她最大的愿望。


阿尼帕的孩子们,每个人心中都有大爱,兄弟姐妹团结互助。


1995年,年仅33岁的老二阿本意外去世,留下了年幼的孩子。


大哥王作林第一时间从外地赶过来,趴在弟弟灵前恸哭不已,“阿本,你放心走吧,家里有我。”他每个月定期给孩子们打生活费,时刻关心着孩子们的成长。


长女卡丽曼得知女儿班里有个贫困的同学要辍学,她决定出手资助,让孩子继续读书。


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阿尼帕和丈夫阿比包一直带着孩子们住在土块房子里。


后来,政府帮助阿尼帕建起了二层小楼,二层是阿尼帕事迹教育展馆,一楼是阿尼帕的家。家里宽敞多了,院子也足够大,可以聚齐祖孙四代。



日子越过越好,可陪伴阿尼帕大半生的丈夫,在2008年突发心脏病去世了,享年79岁。去世前不久,他刚跟阿尼帕庆祝了50年金婚,还以两人的名义为汶川地震的孤儿捐了善款。


这位操劳一生的老人,在妻子身边闭上了双眼,他们共同熬过了苦难的日子,又把苦难过成一首轻快的交响曲,让欢乐的音符在家中持续跳跃。


他们培养的孩子都自食其力,无论贫富,每个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


2009年,阿尼帕获得感动中国人物奖,成为新疆“最美妈妈”。阿尼帕的无私付出,将中华民族血脉相连、团结互助的精神,浓缩成了一部感人的家书,值得后人敬仰,也值得所有人敬佩。

作者简介:馨泽,一个充满好奇心的大女孩,执一支笔,带您探索百态人生。


滑至底部评论区,欢迎留言评论

还没有关注的新朋友点击下方卡片

关注十点君 加★星标★

看更多深度好文章

您点的每个“在看”,都是对我们的鼓励

点击 分享 到好友圈,让更多人看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一个传奇的新疆女人:她将两个女儿嫁给了两个儿子,却感动全中国......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选择留言身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