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课堂的卓越品质
如果你希望看到更多的文章,请点击上面的“乐乡树人”,关注即订阅。
追求课堂的卓越品质
文/山栀子
“卓越课堂”,我从一名语文教师专业的角度来理解,它决不应该是所谓的一种“教学模式”,而应该是一种“教学目标”,或者是一种教学价值取向。
我没有去较多地追溯“卓越课堂”的源起与研究,认同与批判。这个社会,确实很容易被某些人,某类如潮涌的思想“洗脑”。那些他人“先入为主”的理念与观点,确实能影响人的眼、耳、心。而今,一个人、几个人忽悠一群人、一类人乃至一国人的事例也并不新鲜。真假莫辨,花了人的眼。于是,我只想用我最简单的思维,谈谈我理解的“卓越课堂”。
从品质上讲,它应该是有效课堂和高效课堂的丰富和升华;它应该是高效课堂的最高表现形式,是高效课堂中的精品。它一定是建立在“高效课堂”的品质基础上的。没有“高效课堂”之基,“卓越课堂”就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因此,我们应该把“卓越课堂”视为一种教学境界和教育理想去追求,切不可盲目追赶跨越,只能循序渐进,精益求精,螺旋上升。
从内涵上讲,它除了有目标的高效,还应该有内容、结构、方法、评价等方面的科学、精致。它一定是建立在“卓越学校文化”与“卓越教育管理”这一宏观架构与组织系统上的“卓越课堂”。因此,如果只是着眼于“课堂变革”来实现“卓越课堂”,那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改革的路寸步难行。
从理念上讲,它一定是基于“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全面发展,共同成长”这一核心理念。它的外显应该表现为“教师善教,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乐学,课堂充满着积极融洽的情绪”。
从操作上讲,它需要模式。换一种说法,它需要一定的组织结构,就和我们做房子一样,结构是关键。没有结构的课堂,哪里谈得上高效课堂?某学科的某一种组织结构成为典型和范式并常态化的运用,就积淀成了一种模式。如果某一学科教学能够有一种简单、清晰、适用、高效的模式来引领学生学会学习,“教得简单而扎实,学得快乐而深刻”,我们为什么不去探求并加以总结推广呢?探求、改进、建构并得到认同的过程是艰辛的,需要智慧,需要创新。
它又不唯模式。因为过于追求或被模式束缚必然导致僵化。我们有的专家、领导、教师患有“模式恐惧症”,谈起模式就情绪不好,就从心理上排斥和抵制,其实是他没有静下心来关注和研究一种模式,或者是没有找到一种好模式。我以为,“卓越课堂”的教学模式,是基于学科特点、学生学情、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的一定的结构范式而又随机变化的模式,它有灵动之美。
不论是什么模式,不论是有形还是无形,它是有“边界”的教学。在追求“知识共享、情感共鸣、思想共生”的最高境时,不要遗忘它还有一条“底线”:安全、宽容、赏识、开放的学习愉悦感。
我曾经在一所学校作过大胆地尝试,坚守着“只要方向对,不怕路遥远”的信念一路追寻。但是,带着遗憾止步;聊以自慰的是在失败中收获很多很多。而今,我市“卓越课堂”区域性教学改革正在起步,我也无法预知,更无法想像其未来。但我觉得,“卓越课堂”是一种可以成为共识的价值追求,我期待的它美好的未来是:大家不同,大家都好。
(本文文字系原创作品,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