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语文本色,凸显学科特色
如果你希望看到更多的文章,请点击上面的“乐乡树人”,关注即订阅。
回归语文本色,凸显学科特色
——我对荆州中语“规范·生活·生命”语文课题理念的解读
文/山栀子(黄华斌)
轰轰烈烈的课改大潮,精彩纷呈的课题研究,初中语文教学百花齐放,成绩瞩目。纵观各级各类优质课、展示课,一边喝彩叫好的同时,带着语文教学有效性与实践性的问题思考,又会突然觉得:这样的课堂,离现实越来越远。语文课堂教学的真正品质是什么?为什么语文课堂总是摆脱不了“高耗低效”的现状?为什么学生对母语的热爱正在失去,他们越来越厌倦我们的语文课?这是每一个语文工作者应该敏感并深思的问题。
回归,渐行渐远的语文教学
语文的“本色”是什么,华中师大教授杨再隋先生在《呼唤本色语文》一文中一言概之——“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他尖锐地指出了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五大弊病——虚、闹、杂、碎、偏,一语中的,发人深省。华东师大张华教授在他的《课堂教学应当追求的品质》报告中说,教学品质是一种追求教学审美的语文课堂教学境界。著名特级教师肖家芸认为语文教学品质要具备三要素:学科味、效率值、幸福感。
现状是,这样的教学品质却正日益走失。
2007年,荆州市中语会开始提出“规范的语文·生活的语文·生命的语文”的语文教学观,并以作文教学为切入口开始重点攻关,推进研究。课题提出者——荆州教科院王佑军老师认为:课堂是学生的精神家园,是学生拥有的生活世界,是学生实践、体验、理解、创造的空间。课堂的核心效益是为学生、为生命的幸福、为生命发展、为生命的可持续发展。他向我们描述了“理想的语文课堂”的四个特点与三个目标:文本品读、生活体验、生命感悟、智慧参与;学习规范的语文,规范地读说写;学习生活的语文,要关注时代主题,关注身边事件,关注地域文化;学习生命的语文,语文课堂要顺乎生命成长的规律,是生命内心深处的智慧表达。
面对这种“理想的语文课堂”,语文教学的现状是多么的“不理想”。
笔者以为,规范的语文,生活的语文,生命的语文,这不仅是一种语文教学的理性回归,而是一种大语文观,本色语文观,是对语文本色和学科特色的关注,是对高品质的语文教学的目标追求。
积累,回归本色的第一要务
语文教学是母语教育,学习规范的语文,核心就是“积累”。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前提是充分地积累语言,唯有积累到一定的厚度、深度、广度,才能“厚积而薄发”。相对于积累,方法永远都是雕虫小技。语文教学,第一位的是积累和学以致用。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不能陷于先方法、后实践的惯性思维而不能自拔。
因此,语文课的第一要务是“积累”。
笔者走进不少的语文课堂。一篇2000多字的散文,自读环节在5分钟的时限中草草收场,我惊讶学生是怎样读完它的。我听教师执教冰心的《谈生命》,这篇仅有1000余字的一片文,一两遍的阅读究竟能读出什么,读懂多少?类似这样的语文课堂太多了。我们应该关注,40分钟的课时,有几分钟给予了积累,有几分钟在读书。不要把积累当作一种形式“秀”一场。真正的有积累的课堂,才是高品质的课堂。语文教师首要先树立“学科意识”,语文教学的首要目标是“积累语言”,利用文本特点提炼出“语言积累点”指导学生完成积累目标。
杨再隋教授说,扎扎实实教语文。朱作仁教授也说,语文教学要提倡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讲究实效。这些都足以表明了语文教学中“积累”的正确态度,归结到一点就是追求“实”。
崇尚朴实,就是删繁就简,精讲多读,少包装,去伪装。高品质的语文课,节省时间给积累,多点时间来读书。教师的津津乐道让位于学生的琅琅书声;现代化的“视频阅读”回归到原始的“文本阅读”;个性化的情趣朗读胜于整齐划一的集体朗读;多一点安静的感受与思考,少一些形式上的热闹探究。
追求扎实,就是目标集中,重点突出。读,记,写,仿,练,步步为营,环环相扣。高品质的语文课,应摒弃连珠炮式地提问追问,手忙脚乱地课件操作演示,扫描式地浏览粗读;只有读一读,却没有记一记,有了记一记,却没有品一品,有了品一品,却没有仿一仿和练一练。名为积累,却无咀嚼回味。这样的教学,知识如浮光掠影,训练似蜻蜓点水。
余映潮老师的阅读教学,最为厚重的就是“积累”。他以为“积累——课堂教学之魂。”他提出阅读教学的常规要求“重文本,重朗读,重品析,重学法,重积累。”他执教《鹤群翔空》就是一个积累特色鲜明的课例:教学板块二“寻读课文,续写一个句子”——学生整理从课文里面找自己喜欢的语言材料,圈点勾画、反复朗读、发言总结,余老师给每人一份《鹤群翔空》语言积累卡:字形字音、四字词语、近义词组、众多叠词、描写抒情的美句、写鹤妙喻(比喻句)。
语文虽然是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但语言是根本。它不是个万能筐,什么都可往里装。因此,语文课要尽量减少非语文的环节,避免语言文字本体的失落或淡化,扎扎实实地让学生理解语言,品尝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让学生在扎实的语文实践中习得语感,积淀语感,领悟语言规律,学习语言规范,规范语言运用。
语文味,是语文的学科特色
王佑军老师在回答“语文是什么”的话题时说,语文是生活——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是体验——激活内在潜能,关注生命体验。高品质的语文教学,就要显示鲜明的学科特色。语文的学科特色是什么,就是那么一股“语文味”。这一股语文味,包含的元素很多,主要“成分”是生活之味与生命之音。
散发浓郁的生活气息,就是语文味。
让语文走进生活,让生活融入语文。“语文譬花果,社会乃其根。土沃椒兰茂,源开江海深。”生活需要什么,语文就会赋予什么。生活需要诗意,语文就是水天相接处飘来的一片风帆;生活需要灵动,语文就是冷山明月下汩汩流淌的清泉;生活需要温暖,语文就是那冬日寒夜里的一支火把;生活需要感动,语文就是连绵沙漠中的一片绿洲……
将语文融入生活中学习,才能走近学生的视野,走进学生的心灵。每一篇文本的教学,都要找到它与生活的联结点,从文本阅读中认识生活,从生活中发现语文。而每一次作文的训练,更要从生活出发,从还原、再现、记录生活走向感悟、思考生活。当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时,语文课就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学生就会有兴趣,有动力。
倾听生命成长的足音,就是语文味。
王朔说“语文是生命的音符。”王佑军老师在论述“生命的语文”这一课题时说,生命是语文最应该关注的要素。
诚然,语文,从生活走来,向生命走去。语文是文化——承载着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它记录着一个民族生命发展的历程,自古至今,奔腾不息,没有一个波澜不是生命的跃动,没有一朵浪花不是生命的欢歌。而浓缩其精华的语文教材与语文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对生命成长的感悟,对生命觉醒的追求。而这一切,都依赖于一个重要的环节——“读”与“悟”。
阅读是语文的学科特色,用“读”来感觉、感受、感悟、感动,用“悟”来升华“读”的品质与成果。
聆听书声,感受生命之音。我在想,为什么语文课堂给人沉闷欲睡的感觉,就是因为少了“书声”啊。那些优美的散文和耐人寻味的名篇,还有文中富有诗意的美句富有个性的人物对白,唯有朗读,别无他法。个人读,集体读,对读,轮读,分组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就是“课堂生机”和“课堂高潮”。韩军老师执教《大堰河,我的保姆》,一出场就用他那动情的诵读将听课者带入诗的境界,感受一个可亲可敬的生命,令人闻之泪水潸然。
对话交流,迸发生命之思。语文教学对生命真正意义的关注,首先是学生主体意识的体现。教师要给予学生自主学习,对话交流的平台,要用文本启发生命,用思想碰撞思想。让学生在感悟与交流中,在碰撞与共鸣中,发自生命内心的思考和觉醒。王君老师执教《我的叔叔于勒》颇有创意和深意。她借用左拉对莫泊桑作品的评价语导入:
什么叫“无限的丰富多彩”?就是我们如果换一个角度看,对作品就会有新的领悟。今天,我们就尝试着从《我的叔叔于勒》中读出点儿别的什么东西。现在我们就从于勒开始,通过对于勒的经历进行还原去破解于勒的命运之谜。
她引导学生从认识人于勒的人生起点开始,抓住小说中的两封信,一句“天啊,于勒居然是个骗子!可是同学们,你读了这封信,你怎么评价于勒?”激起学生们的兴趣与思考,在对话交流中,解读出一个全新的于勒形象。一个小说人物命运的解读,也正是学生生命的体验与感悟。
我执教《出师表》,在学生充分阅读文本后,我用“两年前修改中学语文教材时,一位陕西研究三国历史的教授向教育部建议将《出师表》删掉,它影响初中生的不成熟的思想,你们以为呢?”创设一个思想交流的平台,学生各抒己见,有理有据,掀起了课堂教学的高潮,学生对人物的“忠”有了更深刻而全面的理解。
总之,追求高品质的语文教学,就必须让语文课堂焕发生机,频现高潮,就必须让课堂上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散发着生命成长的芳香。这就是地道纯正的语文味。这种语文味,“读”之味浓,“品”之味厚,“写”之味实,“思”之味深,魅力无穷。
追求规范,回归生活,关注生命。荆州中学语文在这一全新的“命题作文”下是否呈交出满意答卷?我想,用学科味告诉学生什么是语文,从而爱上语文,用语文味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值,我们又怎不因为语文而幸福呢?唯愿,共同追求,回归本色,其味鲜美。
(本文系原创作品,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