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让“金松滋”的景色更美,“乡愁”更浓

山栀子 乐乡树人 2022-03-28

更多文章,请点击上面的“乐乡树人”,关注即订阅。


让“金松滋”的景色更美,“乡愁”更浓

——我的全域旅游考察报告

/山栀子

远安的清新,长阳的古老,桐庐的灵秀,德清的品位,一路走来,看得见的是美丽,记得住的是乡愁。

519日,我有幸随市委政研室全域旅游调研组一行,赴湖北宜昌和浙江杭州、湖州等地学习考察。渐行渐远的是路标,渐行渐近是乡愁。

“题目”叫得响。“美丽远安村村诗画”“巴人故里 清江长阳”“中国画城 潇洒桐庐”“人有德行 如水至清”,每一句旅游主题宣传语,都宣示了城市形象和旅游特色。高速出口、城市地标、街道乡村,这样的“题目”成为城乡旅游风景中的最亮眼的一部分。“美丽远安”的旅游公众号订阅数达2万有余;“德清旅游”微博喜获“浙江旅游十佳好微博”。一个叫得响的好题就是最好的宣传和营销,有力地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布局”做得精。全域规划,统筹推进;高标规划,特色发展;项目规划,做精布局,这是所到之处的共同特点。我们在桐庐全域旅游服务中心的智慧平台,可清楚看到其服务中心县城、中心镇村、特色镇村、精品村、培育村的“县域大景区”的全景图;先后编制了村庄保护规划、旅游规划、总规和详规。远安,则构建了“1+4”即一条旅游发展轴线+四大旅游组团的全域旅游发展布局,大力推进精致县城、风情集镇、诗画村庄、靓丽社区、梦里老家等五个层次建设。德清县协调推进名山、湿地、古镇、村落四大平台建设。尤其是围绕旅游+农业,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把美丽风景变身美丽经济,加快开发和整合乡村休闲度假旅游资源,着力打造精品“洋家乐”。

“项目”抓得实。将本土特有的精品旅游资源项目化,以市场为主体开发建设,加快了旅游发展的速度。着力打造本土的4A3A景区升级,带动其它景区纷纷创A,提升了旅游景区的品质。远安坚持无创意不规划、无档次不投入、无特色不建设,县委书记抓项目,县长抓营销、常委抓落实。长阳的清江画廊升级项目、德清的精品民宿项目和康养小镇特色项目等,都依靠的是项目市场化运作。

“故事”讲得好。旅游三分观景,三分听戏。在远安,从安徽移置而来的“高安楼”,都做足了“讲古听戏”的好文章。在长阳,“从哪里来”的问题古老而又神奇。在桐庐和德清,名人骚客、隐士大家等历史文化元素得到了最充分的挖掘和丰富的再造。

“要素”聚得力。全域旅游核心吸引力在于业态升级,进行资源整合与新业态培育,打造极致的旅游休闲体验。“清白”工程,给你一个洁净清爽的远安。桐庐的乡村“三线入地”,让你的视线所及风景如画。德清的交通,游步道、摩托车道、小车道,各行其道。沿路而行,民宿、餐饮、旅游厕所,随遇而安。以长阳和桐庐为典型代表,这里的农家乐采用了乡村旅游合作社或协会组织经营模式,吃、住、游,统一规范、统一标准,杜绝了欺客宰客现象。道路、林带、农田或山林、高楼,层次井然,留足空间,主要道路两侧均划定绿线实行控制,大量采用香樟、合欢、石楠等绿化树种,丰富道路绿化层次和色彩,营造四季不同的道路景观。另外,长阳、德清、桐庐三县均建设了信息化的旅游服务中心,打造了智慧旅游平台,旅游服务的要素得到了最完全、最有效的整合。如桐庐旅游服务中心主要提供旅游综合服务、地方特产展示和旅游商务休闲三大功能。其中,旅游综合服务包括桐庐城市旅游形象宣传,信息咨询,投诉受理,票务代理等内容,为游客提供一站式旅游便捷服务。


“融合”行得宽。在全域旅游的发展模式上,丰富了“旅游+”新业态。如长阳的“旅游+农业”(种茶体验观光)“旅游+体育休闲”(汽车露营),远安的“旅游+文化”(嫘祖文化),德清的“旅游+康养”等等。在乡村旅游建设上,景区和村民利益如何平衡?“景村共建,民生共享”的长阳郑家榜模式值得推介。企业负责景区的投资建设,而吃、住、购、游等服务都交给村里;成立村集体控股的旅游服务公司。景区安置就业、旅游产业带动、集体经济吸纳、集体资产兜底。


全域旅游的看点在特色小镇、美丽乡村。考察中,我们所到之地,处处满目苍翠、绿意盎然,仿佛置身于绿色画廊。全域是景区,处处是景观,村村是景点,人人是导游。一镇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美丽与乡愁浑然一体,相得益彰。

走出松滋看松滋,差距很明显,但我市在生态、自然、文化等旅游资源条件方面与他们都有比较接近和类似之处,旅游发展的前景可观。千年古县,美丽松滋。松滋有故事,待挖掘;松滋有资源,待开发;松滋有特色,待打造。


一是做好规划和包装。准确定位和规划松滋旅游发展的主题、主线路、主景区,打造美丽乡村和风情小镇建设样板。汇集专家智慧、群众建议,因地制宜谋划项目,集中智慧包装项目。将乡镇和乡村的特色和资源做成有吸引力的旅游项目,用项目引进资本投资旅游市场,用活动助力旅游项目推介和旅游产品营销。

二是建好基础和环境。整合农田改造、精准扶贫、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和公共文化体育等方面的项目资金,一切围绕旅游做文章,有计划的推进沿路、沿河、沿湖的游步道、景观带、绿色林带、鱼塘垂钓、多彩田园建设。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配套相关服务产业,壮大产业支撑;但不能大拆大建,要依山傍水,随湾就片,改造旧居,形成错落有致、风格迥异的乡村群落。可以利用闲置的老屋,引进外来资本,开发以养生养老为主题的乡村民宿项目。


三是写好历史和故事。通过专业的文化旅游创意、策划团队,对各镇各村的历史文化进行挖掘、提炼,融注到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各个环节中。如同白云边酒一样,厚重历史沉淀酒香。也可以将诗词、楹联、故事、书法、歌舞等地方文艺作品融入到乡村旅游中,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

金松滋,看得见山,看得见水,看得见美丽,也一定能记得住乡愁。

 

(本文系原创作品,图片源自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