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前半生》越是热播,越是可怕
更多文章,请点击上面的“乐乡树人”,关注即订阅。
《我的前半生》越是热播,越是可怕
文/山栀子
《我的前半生》又火了,火到陌生的两个女孩,可以立马因为它而聊得十分投机。你只要随便在大街上问一女孩,没有谁不对它津津乐道。更有甚者,电视看完结了,又泡到了网络上,兴致依然不减。
就如同当年的《蜗居》一样,以赤裸裸的真实击中了眼前这个时代的焦灼与迷茫,将婚姻与房产这两个关乎每个人的生活的东西直接推到火锅里炒了又炒。。
剧情,让人追着看,生怕错过,不忍卒目。结局,让人纠结,令人唏嘘。
收视奇迹又一次出现,制作人与首播方赚足了眼球与钞票。看着一路走高的收视率与好评,编剧和导演庆幸着又一次的成功,却丝毫不曾想到,青年一代很受伤。
观众在追完后的共鸣是:太真实了!是的,这是一场接一场赤裸裸的真实。
先从《蜗居》说起。背景是一个充满欲望和生存竞争压力的现代大都市;人物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美女与帅哥、手据实权的官员;情节是围绕“房子”展现各色人等的欲望、挣扎、坚守、堕落、迷惘……这种都市生活图景,似乎就是无数的青年人正在或将要面临的生活。
再说《我的前半生》。此剧号称“女性励志大剧”,标榜着离异女性靠自己闯出一片天地。女主人前半生靠着男人买买买,信仰着“相对于自己的婚姻来说,教养算什么”,经历了挫折之后的后半生进步了,懂得靠着男人,去争取更多的职场资源去工作,去“励志”,去“拼搏”。于是,在故事的最终,竟夺走闺密所爱。
它教唆的似乎是这样一个道理:女人可以没有学历,可以没有工作,这都不可怕,可怕的是男人被抢走。
这就是编剧所谓的歌颂女性独立的励志大戏?据媒体报道,《我的前半生》结局,在创作时,编剧和导演们颇有一番争论,“怎么结局最好?”最后在众议中达成一致,便有了这令人唏嘘的精彩结局。
我也相信,《我的前半生》也好,《蜗居》也罢,剧情和现实,有着惊人的相似,并非“如有雷同,纯属巧合”。然而,当一部受亿万观众追捧的电视剧“直播”社会现实,将社会的丑恶乱象完全曝光于镜头下,将人性的虚伪自私揭露得赤裸裸,这样的真实,太可怕!
因为,它可以让很多青年男女“三观”尽毁!绝非危言耸听。
前有《蜗居》,后有《我的前半生》,同出一辙。在这一类电视剧中,看不到阳光,感受不到温暖,即使有那么一点点,也无非是平添一丝同情与怜悯。看了它们,青年人,尤其刚从象牙塔中走出来、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们,人性的温情、社会的美好、梦想的甜美,会在某一瞬间崩塌;十几年来自己所信仰和坚持的东西会随之动摇。
不相信未来。教育和知识,却沦为“房奴”和男人的“依附”。怀揣美好的梦想在城市里打拼,却发现自己苦苦寻觅的只是一块生存的立足之地。勤奋与坚忍,换不来属于自己的爱情,也换不了安宁的栖身之所。都市灯火扑朔迷离,那只是诱惑,绝不是理想,不能将人的心灵照耀。物质越来越细碎,精神越来越虚无,对未来产生恐惧,感到灰暗和迷茫。
不相信爱情。爱情被权力金钱打败,被严酷的生存现实压垮。当寒冷来临时,两个人可以靠在一起相互取暖,但片刻的温存之后,就被狂风吹散,各自走开。
不相信友谊。没有什么靠得住。人与人之间只有相互利用和搀扶,没有谁可以依附。生存之道,给自己的内心上一把无孔“锁”,防火防盗防闺密。
如果我们真正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准来审查《蜗居》和《我的前半生》这样的电视作品,它的剧情是不是应该有很大的反转呢?
电视剧,是艺术,不是“直播”。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电视作品如果仅仅只是直播社会现实,迎合大众心理和市场俗流,收视率走高的背后,是精神价值的走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这是创作的鲜明导向,确实应该为编剧们认真遵循和实践。
一部真正有感染力的电视剧,离不开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的共同创作。无论它捕捉的是什么样的现实生活,都要坚持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用温暖融化冰冷,给人坚持和向上的力量,让人们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而绝不能再让《蜗居》和《我的前半生》这样的电视剧继续热播下去,越是热播,越是可怕。
(本文系原创作品,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