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懂孩子的《笨》,让教育不再“悲情”

山栀子 乐乡树人 2022-03-28

读懂孩子的《笨》,让教育不再“悲情”

文 / 山栀子

又一位小学生的作文“火”了。江苏南京有一位小学生将妈妈平时说她的一些话写成了作文《笨》,一年被妈妈喷了一万个""。这篇小学生的“悲情作文”连作家曹文轩都忍不住“发声”。(荆楚网112日)

虽然小作者以一种调侃的笔调写完无数个“笨”,读来令人忍俊不禁。但是,言为心声,孩子心中的对学业负担和繁重培训的无声控诉让我们顿感教育的沉重。

《笨》一文,真实地再现了教育被社会培训机构绑架的乱象。“不仅有群就加,还到处道听途说,然后综合分析,最终确定报名、抢班、团课,而且要把班和班的时间错开、衔接好。我家客厅有一条长沙发,现在不坐人,一溜排放着各种班的书包。”这样的情景,真实、鲜活、生动,还带着一种嘲弄的味道。试想,城市校外培训班的火热,不就是这样的情景吗?

《笨》一文,真实地刻画了父母“陪读”的辛苦和无奈。除了接送孩子上下培训班这一最基本的任务,还要陪同孩子一起听课培训,和学生一起完成作业,这在城市家庭教育中已屡见不鲜。不止于此,现实社会中的“陪读陪训”还在上演着更多不同的“升级版”。

悲情的不只是孩子,还有背后无数的父母。

没有哪一个家长愿意时时面对自己的孩子将一个“笨”字挂在嘴片;也没有哪一个家长愿意放弃自己本来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去扮演一个全职保姆的“苦角儿”。这一切,都源于被一个“不输在起跑线上”的看似真理实则荒唐的理论所绑架,而且变得心甘情愿,习以为常。

有人哀叹:悲催!也有人不愿,却又置身事中。

悲情的何只是孩子、父母,还有学校和教育。

责怪教育,在社会上几乎是众口一词。

将孩子的学业负担过重归咎于学校和教育,学校和教育还真的是背了一个大大的“黑锅”。

其实,教育“减负令”久矣。一直以来,虽然学校在减负的态度上羞羞答答,行动上力度不大;但久而久之,减负也还真有实效。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集体补课几无踪迹;课程课时规范有序;考试频率严格控制,课外作业明显减少,体艺活动丰富多彩。绝大多数区域和学校的教育生态,正在朝着规范、健康和科学的轨道渐行渐近。在减负上,学校和教育的作为,绝不能视而不见。

问题是,学校和教育自身的减负,招架不住社会竞争的激流汹涌和市场经济的兴风作浪。

各类社会培训机构的产业化、集团化、品牌化发展,就是最好的例证。“互联网+”时代了,网上教育培训,点对点服务项目的市场也活了起来。线上线下,不亦乐乎。于是乎,学校确实减负了,可是家长们的经济负担更沉重了,孩子们的童年更加悲催了;培训机构则借机大肆敛财,喜笑颜开。在一些城市里,且不说骨干名师校外兼职,艺术教师校外办班,更有一些名师骨干干脆离职,就职于社会培训机构。尤其是,各类师范院校毕业生在毕业后不是进入学校,而是直接进入了社会教育培训机构,这种现象亟待重视和改变。

学校一边减负,家庭一边增负。根源在于,减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仅靠教育和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它不足以撼动一个社会,一个庞大的市场。关于减负的教育治理,必须依靠综合施策。一方面,教育和学校内部通过依法治教,深化改革来主导和推动,在改革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要精心设计,谨慎实施。更重要的是,通过深化课程改革,改善办学条件,更好、更多地满足学生对个性发展、特色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必须通过多部门联动来规范社会培训市场,关键是要斩断社会化的教育培训与学校、教育的联系,减少学校教育对社会教育培训的过度依赖。

读懂孩子的《笨》,让孩子的教育不再“悲情”,这是一段漫长的路,也是一道人人参考的“难题”。

(本文已刊于1月13日长江网“长江时评”。)

附:学生作文

/ 祁李一诺

 

“笨!看看几个条件!”

“笨!这是‘完形填空’!”

“笨!‘娓娓动听’是‘尾巴’的‘尾’啊?”

“笨!注意四指、五指!”

“笨……”

每天按30个“笨”计算,2017年我至少被妈妈说了一万个“笨”。

我的确“笨”,经常题目不会做、做错了。但我学校里的作业、考试不“笨”,我的“笨”,都体现在教育培训机构的学习上。

五年级之前,妈妈还算沉得住气。五年级一到,尤其是2017年即将进入五年级下学期,妈妈突然发力,不仅有群就加,还到处道听途说,然后综合分析,最终确定报名、抢班、团课,而且要把班和班的时间错开、衔接好。我家客厅有一条长沙发,现在不坐人,一溜排放着各种班的书包。

接下来,妈妈开车带我走大街、穿小巷。前面好像有堵的迹象,立刻一拐,从莫名其妙的巷子里钻出去,准点到达!

然后,妈妈和我一起进教室,笔记记得比我多多了。放学回家,妈妈一边开车一边问,懂吗?我还没来得及回答,妈妈就说:“笨!”

后来我明白了,妈妈其实不是要“懂”,是想说“笨”。即使我“懂”,妈妈也会问出“笨”来。我“笨”,培训才有必要。

回到家,妈妈先奖励我的最爱——酸奶,我边吸边做题。我做,妈妈也做。我会做的,妈妈先做出来了;我不会做的,妈妈也做出来了。我感觉她是在和我较劲。遇到特别难的,我假装上厕所,溜到客厅摸瓶酸奶喝喝。终于,妈妈在房间里长吐一口气:“笨!我做出来了!”

我赶紧溜回书桌前,听妈妈指导。我有心理准备,那就是迎接各种“笨”。

最后一题结束,我睡觉,妈妈收拾书桌、书包,然后拿出书稿编辑——妈妈在出版社工作。

有一次,我早晨一睁眼,看到椅背上一批头发,恐怖片一样,吓得大叫起来。妈妈抬起头,把头发拢到脑后:“笨!妈妈睡着了!”

写这篇作文,我对妈妈说,我把2017年度汉字定为“笨”。妈妈一愣,然后笑着说,妈妈也是研究生毕业,整天跟你混,算不算“笨”?

(作者系南京市拉萨路小学五年级学生,转自荆楚网)

推荐阅读:

1、“冰花”和“背影”,在风雪中美丽而崇高

2、【2018献词】感恩有你:若不离,我不弃

3、山栀子:你站立的姿势,就是你的中国

4、宿管阿姨,你为老师上了一节好课

5、孩子,别远离这件于你终身受用的趣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