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山栀子:内外兼修,才能重振“师道尊严”

山栀子 乐乡树人 2022-03-28


内外兼修,才能重振“师道尊严”

/ 山栀子

33日下午,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第一个在“部长通道”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我们要办好六件事。全社会要提倡尊师重教,重振师道尊严。(中国教育新闻网33日)

“重振‘师道尊严’”,作为教师,我已很久没有听到来自高层的这样理直气壮的声音。我们日常看到和听到的,尽是被妖魔化的“师道尊严”。

师道尊严,作为中国传统师生关系的核心理念,历来被人们所重视并影响至今。追溯其源,最早出现在《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其意是只有尊师,才能重道;只有重道,才能在形成百姓重视教育的氛围。胡瑗在《松滋儒学记》中也有类似论述,“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材,成天下之材者在教化,职教化者在师儒,弘教化而致之民者在郡邑之任,而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韩愈也曾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从古至今,教师肩负着传道的使命,是道的示范,道的化身;教师和知识的地位从来是紧密相联,“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没有了道,教师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所以,对教师的尊敬,实则是对道的尊敬。自先秦以来,都是尊师重教的。从这个意义上看,师道尊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师道不尊,也非一朝一夕所至,源自于社会土壤的复杂渐变。读书无用论抬头,知识的价值受到社会质疑,此为其一。不公平的社会环境刺激了这种观念的“疯长”,教育与百姓关联度最大最紧密,群众对社会不公的怨气投向了教育和教师,此为其二。改革开放以来,曾一度对经济发展和物质文化的攫取,忽视精神文化的同步建设,教师的收入和低位持续走低,与社会其它行业的差距逐渐拉大,此为其三。其四,信息化社会环境下,网络、影视等媒体宣扬的自由、独立、利己等文化思潮对学生造成极其重要的影响。其五,社会进入独生子女时代,人们普遍滋长的对子女的溺爱,“孩子大于一切”根深蒂固。最后,教育自身,在近二十年的发展中,一方面有所谓“洋理念”的不断冲击,另一方面有自身教育理念的摇摆不定,即使是科学先进的育人理念,但没有配套的育人机制,造成教育上的不平衡。

重振“师道尊严”正当其时。“轼师”“欺师”“校闹”等事件已屡见不鲜,教师之伤、教育之痛既久且深。就在近一周内,网络上连曝两个校园事件,再次刷新了人们对教育和课堂的认知。一则是湖南娄底某县一学生家长在校园里围堵教师长达三个小时,竟无人敢管。一则是四名高中生课堂上公然喝酒吃菜,老师不闻不问照常上课。师道竟沦落到如此境地,尊严何在?!

重振“师道尊严”,关键在以法治保障教师合法权益。中央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已作出制度层面的顶层设计。陈宝生说,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最好就是使用他们,压担子、指路子、出点子、给位子、发票子,让他们能有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这样,让教师有“面子”,还要有“里子”。诚然,有了工资和待遇,才有尊严;但是,没有职业的“敬畏感”和“安全感”,就没有职业“尊严”。把校园建成最阳光、最安全的地方,必须以法治为保障。面对教育领域层出不穷的新问题和发展的新形势,致力于新型家校关系和师生关系架构,及时出台“教育惩戒”的规范,出台校园安全的法律,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比更高工资水平更为重要。同时,要清理各类关于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重新划定责任边界,纠正将教师教育责任扩大,强加社会责任的现象,为教师责任减负,为教师精神松绑。这样才能让教师安心、静心、专心、潜心从教。

重振“师道尊严”,还要内修师德、内涵素养,自觉发力赢得尊严。尊严,要靠政府保障,靠社会认同,更要靠教育人自己的努力而获得。新教育下的师道尊严,不再是身份,而是教育的思想、态度和艺术。同样是教师,有人受到爱戴与尊重,有人可能就被家长瞧不起,被学生瞧不起,毫无尊严可言。习总书记提出“四有”好老师,就是新时期教师的职业标准,在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知识、仁爱之心上多加修炼和涵养,自然能赢得职业尊严。教师要时刻是正能量的传播者,给学生以精神和心灵的滋养。“爱之深”必须“遵规则、讲公平、守底线”为前提,尤其是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教育中的矛盾和冲突。

新时代,赋予“师道尊严”新内涵。内外兼修,法德并举,这样才能回归“师道尊严”的本义。

(本文已刊发于3月5日教育部“中国教育新闻网”蒲公英评论和“荆州新闻网”荆江评论。

推荐阅读:

1、山栀子:人生有多少个10年

2、山栀子:回乡不返,是一种积极回归

3、2018,我们迎着春天再出发

4、不更名不脱帽,还要不改初衷不荒主业

5、愿你:初心如春,人生芳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