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屏时代,每天都是“读书日”
刷屏时代,每天都是“读书日”
文 / 山栀子
今天,我们迎来了又一个世界读书日。
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人均图书阅读量7.86本,成年国民阅读量比去年增加0.02本,成年人平均每日阅读纸质书的时间为20.20分钟,看手机的时间则长达74.40分钟。
这是一组令人深思的数字。很多人再一次为我国人均手机阅读量持续增长的现实而忧心忡忡。
其实,大可不必谈“机”色变,自造恐慌。难道手机阅读率增长,就标示着中国人就都不读书了?毕竟,拥有最多的手机用户就是我们的基本国情,手机阅读正以其不可阻抑的态势在深深地影响我们的生活。但是,手机与读书不是“对头”,手机阅读并不防碍我们的图书阅读。关键是我们对读书的态度和习惯,社会对读书的引领和影响,决定着全民阅读的氛围。其实,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和优越的当下,很多人已经悄悄地把读书当作了生活的一种方式。只是,这样的一类人,其习惯和方式往往不为大众所熟知。2016年人均图书阅读量的增加,就令人欣慰,也值得期待。
读书的意义和价值,在无数思想家、作家、伟人的笔下,早有丰富而生动、独特而深刻的表达,无需再赘述。不过,比较一下图书阅读和手机阅读,优劣高下也是显而易见。图书阅读多了几分宁静,涵养定力;手机阅读则显得浮躁。图书阅读的对象经过了审核和选择,多为精品;手机阅读的对象是海量信息,良莠不齐、真假莫辨。图书阅读给人以思考和想像的自由闲适,深可以探海,高可以上天,远可以追逐地平线;手机阅读的则是碎片化、浅阅读,思想往往停留在一瞬之间。
令人怀想和向往的是,图书阅读带给我们的一种高雅、圣洁的仪式感,那是源自内心深入对生活、生命的热爱,虔诚和敬畏。其实书读得再多,真正能记住的或许很少,读书越久,沉淀的越少;真正能拿出来去用的,或许也不多;但是,读书生活会让我们的心灵会变得更加纯净,我们的世界会变得更加丰富,我们的思考会变得更加灵动、迅捷和深刻。当我们在某一个时候紧张无措时,读书能给我们温暖的慰藉,给我们前行的力量。久而久之,我们能处变不惊,临危不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越是在热闹喧嚣的互联网时代,越显出读书的高贵。越是在手机阅读不可阻抑的新常态下,“读书”习惯的培养和氛围的营造就显得格外重要。
而今,读书的话题,似乎只有在“世界读书日”到来的时候才格外敏感;读书的活动,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显得分外热闹。倡议宣传、签名承诺、流动图书馆、图书下乡等各类活动活跃在大街小巷。就连那些追逐“星闻”的八卦媒体也跟着热闹一回。也许,只有到了今天这个关于读书的节日,读书的事儿才被记起,读书的习惯才被拾起。这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
“世界读书日”的初衷,无非是一种纪念、希冀、祝愿。不论是谁,都能享受读书的乐趣,都能尊重读书人和创作者,都能保护知识产权。这是一个有别有于其它任何节日的特殊纪念日,它叩击的是人们的心灵,抵达的是人类的精神世界。它不需要热闹和炒作,因为,读书不是一群人的热闹狂欢,而是一个又一个人的寂静时光。正如李克强总理三年前给北京三联韬奋24小时不打烊书店的回信所述,“在快速变革的时代仍需要一种内在的定力和沉静的品格”。
因此,不必在世界读书日的这一天,弱弱地问一句:今天,你读书了吗?
因为,读书不分早和迟,每天都是读书日。
(本文已刊于2017年4月27日《荆州新闻网》荆江评论。)
推荐阅读:
1.从“丢书”到读书
3.暖心,便能入心
4.心中的一亩田
5.听,想你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