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40年】与改革同行,不骛于虚声|于必才
与改革同行,不骛于虚声
文 / 于必才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元旦贺词中指出,“2018年,我们将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我们要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
40年弹指一挥间,40年来,改革开放成为中国发展最显著的特征,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更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践行者。
40年来,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童年时,很少有品种多样的蔬菜和肉食,每天“打猪草”“扯马草”,盼望天天能吃上白米饭那最开心的时刻;玩具是手工做的,穿着的衣服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颜色单一,样式简单。少年时,各种新奇的图书逐渐出现于我们的视野,连环画逐渐被装帧精美的漫画小说所取代,各种味道的雪糕占据了少年青涩的眼球,由一夜跟着电影放映队“屁颠屁颠”转场看三遍“三打白骨精”的时代转向到松滋棉纺厂追逐守候电视的时代了。青年时代,参加工作的我,有了能力购买黑白电视来孝敬父母。而现在,汽车、火车、飞机、地铁、轻轨等各种交通工具已经成了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分的一部分,超市的蔬菜比肉类更受欢迎,大背投和等离子早已不再稀奇,电脑笔记本和网络悄然地构架起了我们生活的点、线、面。
出生在60年代的我,伴随改革开放成长,真切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1978年之前,我是在“生产队”读的“复式班”,一年级到五年级所有的学生集中到生产队的民房里上课,只有一位老师,依次由一年级上到五年级,记得我所在的年级只有我一个人,说白了,更多的是老师带领我们玩,虽然快乐但没有系统学到东西,时至今日,我的汉语拼音和普通话还很差。正是改革开放一声春雷,我们村才有了第一所真正意义的小学,1979年,我从读五年级开始,才进入系统规范的学习过程,我用“扯马草”积攒的钱买了一本《高山下的花环》,全班如获至宝,轮流传阅,书中靳开来、梁三喜等人物的英雄主义激励着我们,他们的名言“人穷不能志短”鼓励着我努力学习。进入中学后,是学校帮助我减免学费、老师们给我送书送草稿纸、同学们给我送衣服穿,才让我度过难关继续求学,考取大学。我能够走到今天,要感谢党和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感谢老师、同学、同事和领导的帮助支持与教育培养。
参加工作31年有余,回想起来,可以用“三个三”来回顾。第一个“三”:当了10年左右物理老师,当了10年教务主任,当了10年副校长分管教学工作,无论工作岗位怎样变化,我都立足岗位,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第二个“三”:工作过程中,我有三次机会调到荆州中学和松滋一中工作,但我都主动放弃了,因为我是一个“念旧”的人,三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人一事都对我有恩有情,我都舍不得,三中培养了我、成就了我,我只想把我的一份热情和力量奉献在这里。第三个“三”:我的工作经历也伴随着学校的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在老三中工作10年,见证了学校的艰难岁月,老三中人“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朴素和锲而不舍的精神一直影响着我;在新三中工作的时间里,见证了学校辉煌的蜕变过程,新三中人“包容开放、不断超越”的忍耐和砥砺前行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学校转型中职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也一直没有放弃奉献的初心,始终不忘学习的本性,从专业设置、课程开设、教学管理、学校建设等方面积极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学校的发展进入一个很好的时期,方方面面的工作蒸蒸日上,社会影响日益扩大,让我感到坚守的值得,也感到身上的责任更重。
在教育改革的前沿,站在我校转型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来看,职业教育大有可为。我们的工作是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合格的基础劳动力,助力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助力于深化改革,责任重大。当然,学校如何进一步内涵发展,熊卫国校长提出“紧紧围绕创省级示范中职学校”的工作目标,给我们指出了新的追求方向,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指出:“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要把党的十九大描绘的我国发展今后30多年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必须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好工作。”
这是针对全面建设现代化说的,同样这也是对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现实要求。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路上,我校的发展也要踏着时代改革的步伐,阔步前行。只要我们居安思危、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懈怠,牢固树立“四个自信”,牢牢把握学校发展目标定位,蹄疾步稳地推进,我们就一定能够走在时代的前列,也一定能为职业教育发展贡献我们的改革智慧。
(作者系松滋市职教中心副校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