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40年】青春结伴好从容|赵世军
青春结伴好从容
文 / 赵世军
1978年8月我开始在松滋二中读高中,两年后毕业回到家乡,又经历了两年的彷徨,开始受聘担任民办教师;再过7年,考入松滋师范民师班,毕业后成为本土“永久牌”的在编教师,奠定了我人生的坐标。
我的青春与改革开放结伴,我为此付出了汗水与执着,饱尝了艰辛与酸痛,感悟了挫折与困扰,同时也享受了改革开放带来的机遇与成熟、幸福与快乐。
事业奋斗之不易
身处偏远的山乡,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较晚。
高中2年,50公里,一学期回一次家,农村、贫穷、温饱、拮据……如影相随;赤脚挖堰塘遭遇厨房锅破无热水,寒假回家在刘家场车站条椅借宿半夜被玻璃瓶摔碎惊醒,记忆犹新。然而,正是求学的艰辛,锻造了性格的坚毅。
民办教师7年,山乡的落后经受着历练。我们饱尝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追的滋味。不通班车,我们徒步去开会、我们用编织袋去挑书,县城培训住最便宜的小旅馆;没有电灯,我们在油灯下备课、批改作业;没有油印机,更没有打印机,我们用笔记本写教案,用黑板教学生、布置作业;没有课外书,我们把有限的书让大家轮着读,复述着听;我们带学生去勤工俭学,我们带学生去河边野炊,我们带学生去沙滩开运动会,我们和学生一起挥洒汗水、共享欢笑;我们与家长一道憧憬山外共同的期盼!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特别是教育均衡发展、山乡脱贫致富特色发展、全域旅游纵深发展等系列战略实施,卸甲坪教育发生翻天覆地的蜕变。435省道贯通城乡,拉近了我们与山外的距离。一幢幢教学楼、学生公寓、教师周转房拔地而起;班班通、录播教室、塑胶操场,日新月异;书香校园、特色校园、文明校园,名片叠加。作为土生土长的山乡教育人,事业也在悄然发生变化。37载春秋轮回,华发及顶,从普通教师成长为高级教师,历经班主任、政教主任、教务主任、副校长到中心学校政工(师训)干事,不管是投身一线还是管理服务,依然初心不改,家乡教育、后代成长已然融入自己的血液,成为永远的牵挂。
家庭责任之不堪
回想2000年底,36岁的我,已是两个孩子父亲的我,靠亲朋好友东罗西凑,在原黄林桥供销社购地建一栋2间3层楼房,竣工后一决算,造价不到8万的房子竟然落下5.5万元债务,我当时月工资只有750元,依此推算,不吃不喝要11年还债。上有年近古稀的父母,下有一双儿女,一个读初中,一个读小学,沉甸甸的担子,让我觉得好不堪。
得益于改革开放,发展个人产业的好政策。我们利用当时还算一个小集的地域优势,妻子在自家开起了日杂店,衣服、鞋帽,日用百货,老百姓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由于妻子的热情友善、周到服务,深得周边群众的信赖;加之妻子吃苦耐劳、精打细算,店子在短短三年就有了起色,五年就还清了所有债务。
然而,五年经营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才能体会:多少个寒夜,我骑着摩托车送妻子去刘家场赶最早一班车,去武汉、沙市进货;第二天,又怀着忐忑不安的心等待妻子平安归来,直到帮她把货物卸下车、扛进屋、大致清点包裹无误,等到做完这一切,早已饥肠辘辘、浑身酸疲,时间又是三更天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回化险为夷,多少次委屈误解,……个中滋味,只有彼此领会;如今,看到一双儿女在武汉成家立业,看到聪明活泼的孙子,看到明天的希望,这一切都会成为美好的回忆。
人生选择之无悔
时光匆匆,白驹过隙;四十年,转瞬即逝。翘首回望,我从一个青春年少的小青年,变成一个满头银发的 “小老头”。
四十年前,我曾渴望成为一名英姿飒爽的解放军战士,捍卫祖国的领土与人民的安全。但机缘巧合,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回首过去,我为山乡儿女成才、实现走出大山的梦想,为土家基础教育的发展、顺应人民满意的期望,兢兢业业、默默耕耘、无私奉献、无怨无悔。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没有激情澎湃的誓言,只有对生我养我的土地的感恩与回报,只有对职业理想执着追求与良知担当。这份情结,与“松滋市骨干教师”“荆州市优秀教师”“乡村学校从教30年”相互印证,与中国四十年改革开放结伴而行,青春因此而无悔,人生因此而精彩!
(作者系松滋市卸甲坪土家族乡中心学校干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