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知识点、微课堂、图文解读

欢迎关注☞ 语文教材解读 2021-05-15

大家好!为了帮助孩子们学好统编版语文新教材,小编继续推出全新栏目——“统编版教材同步课文微课堂(下册)”(包括知识要点、电子教材、课文朗读、课件解读、视频教学和同步练习)。欢迎大家分享+收藏哦~  

16 驱遣我们的想象

课文朗读

点击上方绿标听课文朗读

电子教材

微课视频


01

教学视频一



02

教学视频二


课文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


二、故事背景

叶圣陶虚怀若谷,平易近人,办起事来刚强果断,认真负责。比如编讲义,写教材,他不但不满意有的人只是照搬照抄,而且指出其中须包含自己的研究,带有自己的心得,这种主张是他负责精神的表现。又如编制“引得”,尤其为大部头的书编制“引得”,许多人虽明知有益于学术研究,但觉得这毕竟是为他人的工作又耐不住工作进程中的辛苦和单调,不肯去尝试。叶老却曾用商务印书馆铜版《十三经》白文做底本,编出一部巨册的“引得”。初着手时,困难重重,又缺乏助手,但他既已认定这是有益于广大读者的工作,就成年累月不知疲劳地去做,决不半途而废,这是他工作中负责精神的又一表现。


三、理解词义

歌谣:指随口唱出,没有音乐伴奏的韵语,如民歌、民谣、儿歌等。

契合:合得来,意气相投。

旷远:空旷辽远。

海啸:海水的一种剧烈波动,起因是海底地震或海上风暴等。

苟安:只顾眼前,暂且偷安。

拘泥:固执,不知变通。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7):欣赏文艺作品的本质。

第二部分(8-13):欣赏文艺的方法。

第三部分(14):总结鉴赏文艺的方法——不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


五、问题归纳

1.“这样, 文艺和文字就并了家。”“这样”指代什么内容?

指代人们用文字把歌谣记录并保留下来。


2.文艺和文字就并了家。画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文艺可以用文字表达出来了。


3. 第①—④段说理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内容分析。

阐述先有文艺,再说明创造出文字,最后说用文字记录文艺,自然就有了作者和读者。层层递进论述,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4.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简析其作用。

此题运用 比喻论证作用分析法 。第⑤段运用了比喻论证,把文字比喻为一道桥梁,读者和作者分别站在桥堍的两边,是文字将二者的心情相契合。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5.“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谈谈你对这句话中“见”“感”的理解以及句中所讲道理对写作的借鉴意义。

“见”字可理解为见识、见解,没有思考与见解,纵然下笔也只能写平庸文章,难见深度;“感”是体悟与情感,倘若下笔无情感给予其中,写出来的文字必是冷冰冰的。这就提示我们在写作之前要学会多观察,多积累;同时要多思考,多感悟,这样才能写出优秀的文章。


6.读⑧⑨两段,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作者是如何引导我们驱遣想象去欣赏作品的。

首先,理解诗句字面意思。其次,明确诗中写了哪些景物,传达出怎样的印象。然后抓修饰词,领会其意境。最后想象意境之美,收获阅读之愉悦。


7.文中列举了两句诗的例子,为什么还要列举散文诗的例子呢?

列举了两句诗的例子重在阐明透过修饰词,展开合理的想象,眼前呈现一幅图画,从而走进作者的心灵。列举散文诗的例子,意在阐明在想象中生出一对翅膀来,而且展开这对翅膀,与文中所描绘的事物产生情感的共鸣,这样才可以接触到作者的意境。作者列举两个例子,阐明要多角度驱遣我们的想象,才可以走进作者的意境。


8.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它是怎样提出的?

文章开篇阐述各种文艺都是文字的集合体。然后总说读者和作者的关系,接着举诗句和散文诗的例子,具体分析读者如何驱遣想象,才可以走进作者的意境。最后水到渠成,归纳出论点: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9.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

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因此,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


六、课文主题

作者以诗句和散文诗为例,告诉我们欣赏文艺作品,不仅要理解文字的表层含义,更要驱遣想象,透过文字进入到作品的意境中,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同步课件

同步课件+知识要点领取方式

▲扫描二维码

后台回复“九下课件”即可领取

更多语文优质资源,请关注语文教材解读

—End—

文章来源:网络,所有图文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交流使用,如有侵权烦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删除。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资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