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悦读 | 古风腊八节

2017-01-05 广东知网

“腊”是“猎”字演变而来。在古代每逢年末岁暮五谷收藏完毕,人们便去山野打猎,用以祭祖敬天,祈福求寿,避灾迎祥,称为“腊祭”。秦统一全国后,制定历法:将处在冬末春初新旧交替之际的十二月,称为“腊月”。腊月最重大节日是十二月初八,古称“腊日”,俗称“腊八节”。

“腊八节”又是释迎牟尼悟道成佛的日子,故又称“成道节”。

它的由来,有一段故事:佛经上说,释迎牟尼原是王子,成佛前,曾四处寻求“人生的真谛”。修苦行多年,后因饥饿难忍一无所获,意欲放弃苦行。一天,他来到北印度人烟稀少的摩揭陀国(今印度比哈尔邦尼连河附近),由于酷热、劳累、饥饿,使他晕倒在地。这时附近一位牧羊女路过见状,急忙把释迎牟尼扶起,并把自己带来的用各种杂粮做成的混合饭,和上羊奶,一口一口喂给他吃,附近的猴子忙着凑热闹,献殷勤,摘果敬桃……释迩牟尼吃了后,渐渐恢复了元气。他先到尼连河中洗了个澡,然后端坐在菩提树下沉思,领悟到:“人生的真谛”不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爱吗?……于十二月八日悟道成佛。

为了纪念释迎牟尼的成佛和牧羊女帮助他成佛的功绩,寺院以十二月初八为佛成道节,并在这一天(腊八)煮腊八粥供佛,形成了寺院内外僧俗共食腊八粥的习俗。在佛成道节僧俗共食腊八粥,早在宋代就已非常普遍了。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腊曰:“诸大寺……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在南京,寺院中煮的腊八粥,不仅供奉佛祖,自家食用,而且还赠送施主、富贵人家。可见,寺院中过佛成道节,食腊八粥的习俗,早已为整个汉民族所接受。

在明朝,经皇帝朱元璋倡导,情形不同了:原来朱元璋小时候当过小和尚,放过牛,常常饥饿难忍,曾掏鼠洞、拣五谷杂粮和栗枣等,熬粥充饥……后来当了皇帝就传 命夭下:家家于腊八用杂粮熬粥,正式赐名“腊八粥”。据说蕴含“寒不忘暖,甜不忘苦”的意思。

从此,在民间广泛地流传开来……




到了清朝,腊八节仍然是寺院和民间以至宫廷都十分兴奋热闹的节日之一。

至今北京雍和宫内仍摆放着一口直径二米深一米五的大铜锅,就是当年煮腊八粥用的。

据说当时一进入腊月,清廷的宫车就着手往寺内送煮腊八粥的各种原料及柴草。一次腊八粥,约需用掉小米十二石,杂粮、干果各一百斤,干柴一万斤。先后要煮六锅。 第一锅供佛,第二锅送入宫中,第三锅赏王公大臣和大喇嘛,第四锅赏文武百官,第五锅赏雍和宫内僧众,第六锅加上前五锅所剩下的,施舍给前来助兴、乞讨的游 人和穷人。

清道光皇帝还专门写过一首《腊八粥》的诗:

一阳初夏中大吕,

 谷粟为粥和豆煮。

应节献佛矢心虔,

 默祝金光济众普。

盈几馨香细细浮,

 堆盘呆疏纷纷聚。

共尝佳品达沙门,

 沙门色相传莲炬。

童稚饱腹庆升平,

 还向街头击腊鼓。

腊八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虽然腊八粥失去了它作为宗教节日食品的意义,但到了腊八那天。人们还是忘不了煮上一锅香喷喷的腊八粥,于是全家人乐呵呵,喜孜孜、美津津地共享其中的清香和甜蜜。

一中医学家认为:腊八粥具有畅胃气、生津液、强身滋补作用……至于此时人们是否在真正思考或去领悟“人生的真谛”,那就说不准了!

文章选自期刊民主《古风腊八节》

作者:金建楷



《过了腊八就是年》

——晋东南流行的一首歌谣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吃几天,沥沥拉拉二十三。




编辑/全国农民科学素质网络竞赛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