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徐雁 | 中国当代阅读史

2017-06-12 徐雁 广东知网

-

简介名家

-


 

徐雁

笔名“秋禾”,江苏太仓人,1963年生。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

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会长

国家教育部图书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中国当代


 

阅读史



 1949- 1966年

这一时期的阅读,明显地打上了政治的烙印,阅读主题突出地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马列理论著作。“过去没有占重要地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占了主导地位。学术界广大知识分子先后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


二是“红色”题材的作品。这一时期,再版或新出的以土改和革命为题材的作品广为传播。李希凡提到阅读这些小说的效果:“这次读红色书的运动,从精神生活上,给了我们青年人一次很深刻的阶级教育… …吸引青年人以他们作为自己生活的楷模,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而献身。”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丁玲

《暴风骤雨》周立波

《白毛女》贺敬之

《保卫延安》杜鹏程

《青春之歌》杨沫

《林海雪原》曲波

《野火春风斗古城》李英儒

《从延安到北京》柯仲平

《烈火金刚》刘流

……

李希凡提到阅读这些小说的效果:“这次读红色书的运动,从精神生活上,给了我们青年人一次很深刻的阶级教育… …吸引青年人以他们作为自己生活的楷模,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而献身。”


三是苏联文学。苏联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达到高潮。 1950年新译初版的俄苏文学著作高达38种,再版重印的就更多了,其中苏联文学又占绝对多数。


1951年初,结合文教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俗称“洗澡”),展开了全国范围内的文艺整风运动。一时间凡是被点了名批判的作家学者的著作,都要从门市和图书馆下架,进入到“禁止流通”的行列,成为人们阅读的禁忌品。

“文革”十年

这是一个几乎无书可读,但又暗流涌动的年代。


1966年8月8日,新华社发布了《中共中央决定大量出版毛主席著作》的消息,要求全国出版、印刷、发行部门要立即动员起来,全力以赴,把出版和发行毛主席著作作为压倒一切的任务,并宣布在1966、1967年两年内要印行3500万部《毛泽东选集》的计划。全国的新华书店成为一片“红海洋”,除毛主席像、毛主席著作、各种开本的语录和“文革”文件之外,极少其他图书。


“文化大革命”突然开始,扫除“四旧”,急风暴雨,电闪雷鸣,雷霆万钧之力,使古圣先贤无处藏躲,平常视为所有的财富资本,一夜之间变成严重包袱,此时所要考虑的是平安,顾不得身外之物,这如何是好,如何是好?头脑吓昏了,认为图书是“四旧”的罪证,只有销毁它才能安全。


但是在这无书可读、因书获罪的主流之下,还暗藏着一股鲜为人提及的阅读潜流———在天高皇帝远的农村,知青们如饥似渴地阅读。


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当年在粤东的一个小山村插队,他说“我……出生于教师之家,家里有不少藏书,可以自己读。父母都教语文,`文革'中被打倒,但藏书没有多少损失,先是被封存,后跟着我们到了乡下。”


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曹景行回忆起在皖南山区插队十年期间,做工之余,就会找书来读,尤其是放年假的时候,大家都走了,他主动留下来,一个年假便可以读很多书。那时候曹景行不仅通读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与列宁的《哲学笔记》,以及《世界史纲要》、《哲学史》、《政治经济学》等,还重读了《红楼梦》、《水浒传》、《聊斋》、《二十四史》等,并偷读了雨果的《九三年》、《巴黎圣母院》、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基督山恩仇记》等禁书。正是有了这个丰厚的底子,1978年,曹景行以上海市文科第二名的成绩考进了复旦大学历史系。


在“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年代,这股阅读潜流让人肃然起敬。无论世道如何,总有一批人,将阅读视为生命的必需。世道是别人的,朝为云,暮可为雨,但知识是自己的。后来的事实也证明:恢复高考后,正是这批没有丢开书本的知青们,第一批圆了大学梦,改变了生命的轨迹。


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末

张立宪(笔名“见招拆招”)在《记忆碎片》一书中写道:曾经见某些人讨论,最希望生活在哪个时代:蒹葭苍苍的西周、游侠纵横的先秦、李白生活的盛唐、名士风流建安风骨的魏晋、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大革命时期的法国、拓荒与内战时的美国等。大家莫衷一是。作者想了又想,他的答案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上大学。


阅读是那个时代最色彩斑斓的底色。长期被压抑的读书热情,终于在七十年代末等到了宣泄的口子。那时候,一个偏远小城的路边书摊上摆的可能都是《快乐的哲学》;那时候,学生可以在深夜踹开老师的门,就因为看了一本书激动得睡不着觉;那时候,书店尚未开门,门外已有绵延几百米的人龙;那时候,有人居然肯以一辆凤凰牌自行车换一套《基度山伯爵》,要知道当时的凤凰牌自行车,不亚于今天的名牌跑车;那时候,北京的女青年下班,自行车的篮框里会放着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和西红柿;那时候,公交车上的中学生的书包里,都有一本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凡此种种,俱可见那个时代的阅读风气。


这一阶段的阅读主题是格外丰富多样化的,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学热。这是一个文学的时代。大学里分数最高的是中文系,许多年轻人的梦想是当作家或者诗人。人们见面,说自己爱好文学或诗歌能马上拉近彼此的距离。征婚启事上打上爱好文学、会写诗歌,收到的来信都会多些。甚至恋爱的双方谈的也是小说,就像现在谈房子车子一样。因为一篇文章、一本书而一夜走红的大有人在。


《班主任》《爱情的位置》  刘心武

《芙蓉镇》  芙蓉镇

《伤痕》   卢新华

《乔厂长上任记》  蒋子

《古拉格群岛》 索尔仁尼琴


二、思想阅读热。这十来年出现了“五四”以来最大规模的翻译出版西方学术著作的行动,牵涉到近现代二十世纪西方的主要思潮。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韦伯

《单向度的人》  马尔库塞

《爱欲与文明》  马尔库塞

《逃避自由》     埃里希·弗罗姆

《美的历程》           李泽厚

《批判哲学的批判》    李泽厚

《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李泽厚


三、武侠热和言情热。以金庸和琼瑶为代表。从最初的盗版,到后来的正版与盗版、盗印并存,或买、或租、或借,金庸和琼瑶的作品到底在多少人手中流传过已经完全无法考证了。说“有华人处皆有金庸(作品)”,说琼瑶是“一代人的爱情启蒙导师”自不为过。


我们可以用这样几个词概括这一时期的阅读特质:如饥似渴、思想解放、西风东渐、雅俗并存,还有就是群体性。这一时期常常被看作是中国第二个“五四”时期,许多不同年代出生的人是共同从八十年代的阅读中走过来的,许多人的书架是从那时候开始或重新充实起来的,许多人的人文性格、阅读倾向是从那时候确立起来的。那是读书人的黄金时代。


《第三次浪潮》 托夫勒

《大趋势》       约翰·奈斯比特

《万历十五年》 黄仁宇

《傅雷家书》    傅雷

《宽容》         房龙

《围城》         钱锺书


九十年代至今

经历了上一阶段的群体性阅读后,这一时期的个人阅读不断分化。随着出版事业的发展,图书选择的空间越来越大,阅读兴趣逐渐分散,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读书越来越成为个人的选择。在阅读谱系中,以下几类书是以前未曾出现过的:


图文书。“老照片”系列、“几米绘本”、蔡志忠漫画的流行,兴起了读图热潮,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的阅读方式,让人惊呼“读图时代”的到来。


明星书。明星出书始于1995年刘晓庆的《我的自白录》,短短几年,中国内地更有多达140多人以上的演艺界明星,出版了其个人自传、随笔和回忆录之类的图书,总印数累计高达1500多万册以上。明星书不仅带动了出版界的新经济增长点,还对读者的阅读心理也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冲击———读书不仅可以求知,还是一种娱乐。


管理、励志类图书。这是一个商业图书爆炸性膨胀的年代,《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细节决定成败》、《杜拉拉升职记》等书的畅销折射的是阅读的功利性倾向。


青春文学。青春文学是在近10年来兴起的。从韩寒的《三重门》(2000年)到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2003年),80后、90后的作家纷纷登场擎起青春文学的大旗。


生活书。以养生、美容、菜谱等为内容的生活书占据图书消费市场相当大的份额,时常在畅销榜上占据半壁江山。阅读日渐从一种精英行为变为实用行为。


2014-2017阅读年度排行

近年来,“回归经典”、“重温经典”的阅读热潮方兴米艾,“经典阅读”的理念和实践愈来愈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这当然可喜可贺。但同时也应注意,在我们的阅读规划中,“经典名著阅读”与“优秀新书阅读”应达到一个平衡,不可偏废其一。

1. 《看见》  柴静

2. 《追风筝的人》  卡勒德·胡塞尼

3. 《百年孤独》    加西亚·马尔克斯

4. 《大数据时代》  维克托·迈尔

5. 《名如美棠:我俩的故事》 饶平如

6. 《邓小平时代》    傅高义

7. 《莫言作品精选》 莫言

8. 《陈演恪的最后20年》 陆键东

9. 《目送》    龙应台

10.《古拉格:一部历史》安妮·阿普尔

11. 《文学回忆录》  木心讲述

12.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高铭

13. 《费正清中国回忆录》   费正清

14. 《麦田里的守望者》   J.D.赛林格

15.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  张嘉佳

16. 《窗边的小豆豆》   黑柳彻子

17. 《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 村上春树

18.《博弈与社会》    张维迎

19.《观念的水位》    刘瑜

20.《字里行间书房》克里夫顿·费迪曼

21.《废都》           贾平凹

22.《钱锺书生平十二讲》 钱之俊

23. 《繁花》    金宇澄

24. 《出梁庄记》 梁鸿

25. 《带灯》    贾平凹

26. 《第7天》  余华

27.《谁的青春不迷茫》 刘同

28. 《陈年旧事》  叶兆言

29. 《深夜食堂》  安倍夜郎

30. 《黄雀记》     苏童

31. 《重启改革议程——中国经济改革二十讲》吴敬琏 马国川

32. 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  王鼎钧

33. 《日夜书》  韩少功       

34. 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    

35. 艾丽丝·门罗作品集  艾丽丝·门罗

36.《偷影子的人》   马克·李维

37.《群山之巅》  迟子建

38.《秩序的沦陷》  卜正民

39.《晚明大变局》  樊树志

40.《抗日战争》     王树增

41.《悲伤与理智》  约瑟夫·布罗茨基

42.《岛上书店》  加布瑞埃拉·泽文 

43  《草木情缘: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植物世界》     潘富俊

44. 《何为良好生活:行之于途而应于心》    陈嘉映

45. 《匠人》   申赋渔

46. 《午夜之子》  萨满·鲁西迪

47. 《我的凉山兄弟:毒品、艾滋与流动青年》   刘绍华

48. 《火印》  曹文轩

49.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暴力为什么会减少》   斯蒂芬·平克

50. 《零年:1945现代世界诞生的时刻》   伊恩·布鲁玛

51. 《丁玲传》  李向东

52. 《世界秩序》  亨利·基辛格

53. 《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  许倬云

54. 《平凡的世界》  路遥

55.《从0到1:开启商业与未来的秘密》  彼得·蒂尔

56. 《杂草的故事》  理查德·梅比

57. 《耶路撒冷三千年》  西蒙·蒙蒂菲奥里

58. 《几乎没有记忆》莉迪亚· 戴维斯

59.《楚亡:从项羽到韩信》李开元

60. 《那些古怪又让人忧心的问题what if 》  兰道尔·门罗

61.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62. 《烛烬》  马洛伊

63. 《薄薄的故乡》  王小帅

64. 《幽僻处可有人行?》   张志扬

65. 《一生里的某一刻》  张春

66. 《何有此生:一个日本遗孤的回忆》  中岛幼八

67. 《路遥传:重新开启平凡的世界》  厚夫

68:《狼图腾》  姜戎

69. 《京都古书店风景》  苏枕书


我们常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史,同样道理,一个国家的阅读史也是它的精神史、成长史。总结60多年来中国的阅读史,我们可以发现,每一阶段的阅读历程都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可以看出,阅读很脆弱,无论是意识形态的压力还是市场经济的冲击都能很敏锐地影响到它;阅读又很顽强,任何时候总有一批人能顶着压力、抵御着诱惑,坚持纯粹的读书生活。

知识来源

本文节选自:徐雁,童翠萍. 中国当代阅读史(1949-2009)[J]. 图书馆杂志,2009,(09):3-9+37.徐雁,王萍,谭华军. “新中选好,好中选优”的全民阅读推广书单——“2014—2017阅读年度排行榜”的目录学解读[J]. 图书馆,2016,(12):32-38+56.



来源/CNKI中小学知识服务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