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寻阅读困境中缺少的另一种“技术”
北京八中学生利用移动阅读平台品读经典
不要一提碎片化,我们就深恶痛绝。现在语文教学的尴尬在于,无论是读文学作品还是非文学作品,都是仅仅停留在作品内容上,缺少让学生找到一种阅读方法的“技术”,即能够便捷地利用这种方法,把各渠道的信息碎片转化为知识体系。
近日,在“第三届全国名师名校长峰会暨教育均衡背景下的中小学协同办学和经典阅读课程建设研讨会”上,上海师范大学附属第二实验学校副校长吴钟铭说,追求阅读内容内在的体系化是一种结果,也是一种过程。所以,资源的深度聚合是深度阅读的一个重要条件。
随着2017年中高考改革将部分中外文学经典名著纳入语文学科必考范围,经典阅读势必成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新常态。那么,经典阅读课与普通阅读课有什么区别?教学方法有什么特点?如何调动学生对经典阅读的兴趣?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如何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研讨会上,同方知网正式宣布推出《CNKI经典导读》(CNKI,全称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中国国家知识基础设施工程),并就这些热点话题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阅读推广人,以及近300名教师代表进行了交流和研讨。
阅读教学的误区
打开《CNKI经典导读》,选择“文学鉴赏”中“小说”栏目下的《边城》一书,菜单上列出了“从文自传”“赤子沈从文”“人物形象”“结构分析”“创作背景”等专题,点击“赤子沈从文”后,马上就弹出了《沈从文:交际史》《当年“北漂”沈从文》《沈从文:纸上的深情》等相关文献……这是高中生杨艳正在利用《CNKI经典导读》平台做课前预习。
“如果仅仅阅读原著,可能只了解故事情节,许多地方并不太懂,也不可能深挖出更多的文化内涵,但现在通过阅读这些多维度的文献资料,不仅对《边城》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阅读也开始变得立体和有趣起来。”(杨艳告诉记者)
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薛德军介绍,《CNKI经典导读》依照语文课标和考试大纲,锁定基础教育阶段语文学科的必读书目和必背篇目,从作家知识、作品导读、主题分析、思想观点、结构思路、人物形象、语言魅力和文化解析等维度,为文学经典著作提供了详尽的解析文献,以辅助中小学师生有效拓展阅读的广度和深度。除文学之外,还提供了包括历史、地理、艺术、科学等全学科阅读中心和期刊阅览,为师生搭建经典阅读的知识服务平台,以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和阅读素养。
《CNKI经典导读》开卷有益
“
“它能够围绕着某一专题进行共性的阅读,也可以是根据个性化的需要进行深入的研读,满足不同学生和教师的需求。”上海市曹杨二中语文教研组组长王伟娟说,“读书多或者阅读能力强的同学,他们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也会比较强。”
”所谓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指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在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活动中体现出来的语文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主要包括语言建构和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四位一体不可分割,但不是并列关系,而是以语言为前提、为基础、为载体,所以经典阅读的作用就显得尤为举足轻重。
北京高中语文特级教师毕于阳认为:经典阅读的主体是文学阅读,它输出的是审美、理性和形象思维。新课标重点倡导整本书阅读、专题阅读,实际上不是怎么读的问 题,而是怎么教的问题。专题阅读不是新事物,过去的单元整体阅读也是根据一个标准进行的专题阅读,但很多教师可能并没有很好地体会编者的意图,没有实施真 正意义上的单元整体阅读和教学,变成了一般性的单篇阅读和教学,也就往往出现时间紧、讲不完、急急忙忙赶进度的情形。
“专题阅读本质上是一种比较阅读,核心就是鉴赏,评价唐诗宋词或史诗经典都是从鉴赏的角度来说的。教材的使用可以是教材内容专题化、专题内容比较阅读化,但是不能也不应该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地全都做成专题。”单篇阅读、单篇教学有它独到的意义和优势,是微观层面的全息阅读。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要避免碎片化的阅读和教学。
要避免泛人文化。无论读多少本书,如果没有把语言文字放在核心位置,都可能造成泛人文化。所以要充分关注文体的样式、文章的形式,对语言进行品味与揣摩,引导学生在作品文本当中多走几个来回。
让鲁迅的文字自己说话
读整本书的优势在于一本书构建了一个整体的系统,所以,教师在整本书的阅读教学上,要引领学生从艺术层面上去挖掘,领会作者的精妙构思和语言艺术。而阅读节选部分,则很难窥探一本书的整体奥妙。
毕于阳以鲁迅作品为例,认为中学语文在教学上更多地侧重于鲁迅写了什么、所蕴含的思想和情感,而对作品是怎么写的、为什么写这些而不是其他、为什么这样写而不是那样写往往不够关注,这就很大程度上缺失了语文学科的功能。应该说,深邃的思想是鲁迅作品的灵魂,极富创造力的作品形式与典范别致的语言,是鲁迅作品深邃思想的载体。
“如果把鲁迅作品是怎么写的以及为什么这样写弄明白,理解和把握作品写了什么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毕于阳说,引领学生对鲁迅作品进行认真揣摩与体味,更是发挥语文学科的功能,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来,让鲁迅的文字自己说话。但是对中学生来说,需要语文老师引领他们走进鲁迅作品,去感知、品味和比较,优劣高下便不言而喻了。渐渐地,学生由衷地喜欢上鲁迅作品,产生兴趣,养成阅读经典的习惯,并自觉地去读、悟、写、表达,鲁迅作品教学乃至语文教学也就基本上成功了。
毕老师自豪地展示了一名学生在完成了十读鲁迅作品后的一篇文章,结尾这样写道:“这趟难忘的《祝福》研读之旅暂时告一段落,我带着满满的不舍与留恋写下了这篇《我的<祝福>研读之旅》,记录我这一趟无比精彩的旅程。《祝福》这座辉煌的宝库真令我流连忘返,期待着那么一个闲暇的时光,我能携几位挚友,旧地重游,再次一睹那满满的亮闪闪的珠宝。”
而在“我们一起读鲁迅”系列丛书封面上,也有不少学生留言:
“没兴趣谈什么学语文!”
“世界上任何一处风景,非身临其境无法感知其美丽,语文学习亦如此。”
“不是因为喜欢才接近语文,而是接近了才慢慢喜欢。”
深度阅读不止于经典本身
不管你是否愿意,技术已经深刻地影响到我们的阅读,因为现在的“00后”“10后”们的思维已经被数字所改变了。吴钟铭说,有一次,他让学生找有关《社戏》的资料,他们居然把上世纪80年代的视频也给翻出来了。也就是说,学生可以把不同老师的上课视频听一遍,那么教师在上课时只能去讲他们没有听过的,这就给教师们带来了挑战。所以,当技术已经改变了阅读状况的时候,教师怎么进行深度阅读的指导,这是有难度的。
研讨会上,第二届“中国知网杯”全国中小学校本资源编创大赛正式启动,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基础教育事业部总经理孔德珍告诉记者,CNKI大成编客是中国知网最新推出的“编创出版+知识服务”平台,老师们可以在这里运用自助式、智能化的编创工具,对中国知网以及编者自有的知识资源,比如文献、图片、音频、视频、微课、PPT等进行筛选、分类管理、章节编排、汇编创作,最终经过审核,出版一部独具个性创意特色的电子书——“知网书”。
全国中小学校本资源编创大赛部分参赛作品
事实上,这种编创过程也是一个深度阅读和思考的过程,可以提高教师信息素养,促进专业成长。记者翻看由同方知网组织专家编创的“知网书”——《百家评说红楼梦》系列,该书从“红楼人物”“红楼文化”“红楼事件”等专题入手,聚合以小说为核心的各项专题阅读资源。其实,这是把《红楼梦》重新结构化成一张知识地图,学生可以借助于这条路径抵达《红楼梦》阅读的核心。
在吴钟铭看来,深度阅读并不止于经典本身,它如同水的涟漪,不断向外荡漾,构成一层又一层“文学阅读圈”。比如同一个主题的阅读材料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进而促进学生比较阅读、提炼、分析、质疑、审思、重组、延伸等高层次思维的发生,实际上是奠定了我们的求异思维。
面对经典阅读的日益火热,中国教育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张鹏举坦言,中小学生经典阅读成为常态化是件好事,但如果没有好的举措跟进,则可能适得其反。比如有些学校为了应付考试,把经典阅读碎片化,把它变成一个个知识点、一道道练习题,而不能实现真正的经典阅读。所以,学校推广经典阅读的路还很长,也会很艰难。他认为,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实现学校经典阅读的课程化,强调阅读课要具有经典性、丰富性、开放性;倡导自主阅读,而不是被动阅读;是独立阅读,而不是靠老师的讲解和讨论来代替学生阅读;是整本书阅读,而不是变成一个个知识点……否则,我们的书香校园是难以实现的。
张鹏举提倡“大阅读教育”,强调“阅读生活化”,即把阅读变成生活中需要阳光、空气、水分一样自然。“阅读不是一种技能训练,也不是一种能力训练,而是人生路上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阅读兴趣的培养是有关键期的,即6岁之前是黄金期,6至15岁是高峰期,高中以后就开始逐渐衰减。所以,阅读需要从幼儿园抓起,最终培养成为终身阅读者,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头条6月12日 记者 却咏梅】
编辑/广东小知 转自CNKI文教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