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使命自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特征

2017-10-25 龚少情 齐卫平 广东知网

       本文节选文献:《使命自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特征》核心期刊《学术探索》2017年11期,作者:龚少情、齐卫平,中国知网(单篇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0-23 18:42:09,因篇幅问题,本文为节选,全文获取请点阅读原文

     全文预计阅读时间:半个小时。

摘要:使命自觉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特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出来的一种鲜明特质是使命自觉。这突出地表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所具有的坚定而远大的奋斗目标、深切的忧患意识、直面问题的政治勇气以及以身许国的责任担当。使命自觉是共产党人应有的精神状态和政治品质,是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力量。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命自觉;理论特征

中图分类号:D616

使命、责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关论述中的重要概念,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明确把“牢记使命”作为大会主题的重要内容之一,并在报告的第二部分专门阐述了新时代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这种高度的使命自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特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使命自觉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规定性,也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甘于奉献、生生不息、奋斗不止的关键所在。


特征分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使命自觉

使命自觉浸透着习近平有关重要论述的始终,成为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特征。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提出的奋斗目标体现了一种神圣的使命自觉

使命引领目标,奋斗目标是检验有无清醒的使命自觉的重要尺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专门用了一节阐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梦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矢志不移的历史使命,更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伟大的使命孕育伟大的目标。无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还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内涵着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对国家富强民族解放的渴望,寄托着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面临的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性命题。十九大报告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提出的奋斗目标,乃是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救亡图强的重大历史性命题的深切回应,是对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关切,是决心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尽快过上美好生活的理想抱负,这完全是一种使命自觉的表现。

强烈的使命自觉催生强烈的责任担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所提出的奋斗目标,并不是遥不可及,徒有美好的光环,而是分解成新时代现代化国家建设过程中的不同的阶段,每一个阶段又有具体可实现的具体的目标,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一个目标连着一个目标,一个比一个更加接近,最终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这个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必然要求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因此,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又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具体的现实阶段性目标。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分成几个阶段,首先是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此基础上,再经过巧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然后又经过巧年的奋斗,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我国将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有着可靠的现实基础,细化为几个阶段性的具体目标,需要克服困难,将它变成一个个的现实,接受历史的检验,接受群众的检验,成为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这种目标分解,实际上也是一种责任落实,反映的是担当精神,体现的是使命自觉。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蕴含的深切的忧患意识反映了一种崇高的使命自觉

殷忧可以启明,忧患意识是使命自觉的逻辑前提和思想基础。有忧党之心,才有忧党之行,有忧患意识,然后有使命自觉。忧患意识是共产党人应有的精神状态,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使命自觉的前提和基础。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境界,继承和光大了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翻开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党的建设的论述,深切的忧患意识浸润在字里行间。“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就是忧党、忧国、忧民意识,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在这里,习近平是把忧患意识与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紧密连在一起的,与使命自觉连在一起,我们可以从习近平总书记这种博大深沉的忧患意识中体会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使命自觉。

一是基于党执政风险上的忧患意识。忧患意识首先是忧党的意识,是对党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担忧和关切。没有了忧患意识,就不可能深切地感知全面从严治党的压力,甚至因此沉浸在形势一片大好的自我幻想中,失去了任何继续前进发展的动力,这将是非常危险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带领新当选的中央政治局常委在与记者的见面会上就指出,“新形势下,我们党的自身建设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为繁重、更为紧迫”。“如果管党不力、治党不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得不到解决,那我们党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不可避免要被历史淘汰,这决不是危言耸听。”这里习近平总书记没有粉饰太平,而是清醒地指出,我们如果不注意自身的建设,就有可能垮台,失去执政资格,问题说得非常严重了,习近平对党执政风险的忧患意识,由此可见一斑。这样充满忧患意识的话语,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有关论述中比比皆是,可以这样说,对党在新时期所保持的深切的忧患意识,充盈在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全部过程之中。尤其是在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以后,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习近平进一步指出,“我们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现在更需要愈大愈惧,愈强愈恐的态度,切不可在管党治党上有丝毫松懈。”这就提醒全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加不能沾沾自喜,决不能放松党的建设,是忧患意识的表现。值得说明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从党生死存亡的高度指出新时期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性紧迫性,“近年来,一些国家因长期积累的矛盾导致民怨载道、社会动荡、政权垮台,其中贪污腐败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大量事实告诉我们,腐败问题愈演愈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我们要警醒啊!”如此语重心长,忧患之心,溢于言表,很是催人奋进。习近平进一步指出,“世界社会主义的曲折历程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政党一旦放弃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就会土崩瓦解。”国家强大起来了,并非可以高枕无忧,执政党垮台就在顷刻之间,马克思主义政党也不例外。可以说,这样一种忧党之心,对党的生死存亡深深的关切,始终贯穿在习近平有关党的建设的论述之中,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党执政风险乃至生死存亡的忧患意识的鲜明体现。

二是基于国家前途命运所引发的忧患意识。中国共产党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胜利的保证,党的建设状况如何,不仅关乎党自身的命运,还关乎国家的命运。习近平总书记深切的忧患意识,还表现在新的时期对于国家前途命运所具有的关切和担忧,习近平的忧党意识与优国意识是统一的。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从社会主义的本质高度论述了党的领导的重要性,认为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没有党的领导的社会主义就不成其为社会主义,这就从过去的着重于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阐述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进一步将党的领导也纳人到社会主义本质特征范畴,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基于这一认识,对党的前途命运的担忧,又必然上溯到对国家命运和前途的担忧,忧党意识和忧国意识是统一的。中国共产党是国家建设的领导者,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党的神圣使命,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切是习近平忧患意识的重要内容。

“我一直在想,如果哪天在我们眼前发生颜色革命那样的复杂局面,我们的干部是不是都能毅然站出来捍卫党的领导、捍卫社会主义制度衅?”透过习近平总书记掷地有声的发问,其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切,他的忧患意识,可以说是跃然纸上。忧党意识,是习近平党建思想中忧患意识的重要内容,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党建思想中使命自觉的重要体现。

三是基于对人民的关切所带来的忧患意识。以人民为中心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一个重要发展理念,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就是党努力奋斗的目标,把人民的利益置于最高地位,这既是一种执政的价值取向,也是一种对黎民百姓利益的关切,是一种深切的忧民意识。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把群众意见放在心中重要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在谈到为什么要聚焦到“四风”上时,指出“因为这四风是违背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是当前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这种对群众意见的重视,是对群众的一种关切,是忧民意识的一个重要表现。(2)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腐败分子,我们决不能放过去,放过他们就是对人民的犯罪、对党不负责任!我们这么强力反腐,对腐败采取零容忍的态度,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赢得党心民心。”民心向背对于中国共产党执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失去民心就失去了执政的社会基础,共产党就要被历史所抛弃。(3)全面从严治党关乎人民群众的福社。习近平总书记精辟地指出,“实践使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管党治党不仅关系党的前途命运,而且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勇气、更大的气力抓紧抓好。”管党治党就不仅仅是党本身的事情,而是关乎民族命运、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大事,党没有建设好,没有一个坚强的党的领导,最终遭殃的是广大老百姓。这就将党的建设合理性紧迫性与民族命运、人民的福社紧密联系起来,体现了对中国人民的一种深沉厚重的忧民意识。

共产党人的忧党意识、忧国意识与忧民意识是统一的,而忧民意识是最能体现共产党本质的东西,是共产党人忧患意识中最深层次的内容。马克思主义政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是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忧民意识是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奋斗不止的强大精神动力。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直面问题的政治勇气内涵着一种深沉的使命自觉

使命自觉以直面问题为前提,如果连问题都不敢正视,生怕一讲出来就社会不稳,就要出问题,这样就不可能有什么自觉的使命担当了。使命自觉与直面问题的政治勇气是互为因果的,真正的直面问题需要使命自觉作为内心的支撑,使命自觉又恰恰在直面问题的政治勇气中得以表现出来。面对现实中经年累月累积下来的种种矛盾问题,无动于衷,麻木不仁,不敢去碰,或者投鼠忌器,顾左右而言他,这是放弃使命,是极端的不负责任,是谈不上什么使命自觉的。纵览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从严治党的论述,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从问题出发,敢于正视问题,真正地而不是表面地解决问题。这种直面问题的政治勇气,体现的是一种深沉的使命自觉。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全面从严治党中紧紧扭住问题不放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凸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从严治党的使命自觉。使命自觉不在于空喊响亮的口号,空喊理想信念和历史责任,如果连老百姓早已怨声载道的问题都不去管,不去碰,那还有什么使命意识、使命精神呢。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以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着力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做到管党有方、治党有力、建党有效。“关于从严治党,党中央的态度很鲜明,就是要采取一切措施,认真地而不是敷衍地、深人地而不是表皮地解决党内存在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实际上,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一个逻辑便是坚持问题导向而不是从空洞的概念出发,来构建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正如习近平所说,“十八大以来,我们把全面从严治党纳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应对世情国情党情变化的必然选择。我们坚持问题导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这里“应对世情国情党情变化的必然选择”、“坚持问题导向”等表述,已经清楚地说明了全面从严治党是从问题出发,把真正解决矛盾问题作为从严治党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这里体现的是习近平总书记敢于直面问题的政治勇气,也是一种担当精神的表现,体现的是使命自觉。

二是全面从严治党中面对问题不讳疾忌医、投鼠忌器,彰显了共产党人的使命自觉。长期以来,面对党内严重的腐败现象,有的人选择捂盖子,喜欢说成是一个指头与九个指头的关系,导致问题愈演愈烈,一些地方出现系统性、塌方式腐败。这种思想貌似是维护党的形象,实际上是养痈为患,讳疾忌医,缺乏担当精神,是对党的事业不负责任的表现,谈不上使命自觉。与这种认识截然不同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全面从严治党过程中,总是非常客观地指出党的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一点都不留情面,绝不捂盖子,不怕一些人所担心的“党的形象受到影响”,比如谈到潜规则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些年,一些潜规则侵人党内,并逐渐流行起来,有的人甚至以深谙其道为荣。”并指出思想政治、组织生活、执行政策、干部任用、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具体表现,“不跑不送、降职使用,只跑不送原地不动,又跑又送提拔重用”,“这些潜规则看起来无影无踪,却又无处不在。“一段时间以来,党内政治生活不认真不严肃现象比较普遍,庸俗化、随意化倾向比较突出,··一些上级党组织对下级放弃管党治党责任,甚至发现问题也一味姑息、放任自流。”在谈到作风问题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有些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东西、有些铺张浪费、豪华奢侈的东西,上上下下都有些表现,我们不能安之若素、司空见惯、见怪不怪。”并且说,“我们党一直抓作风问题,规定文件有几大筐,查处的党员、干部也不少,可为什么屡禁不止甚至愈演愈烈呢?而谈到管党治党的责任问题时,更是直接了当地说:“各地不同程度存在管党治党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现象,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监督责任落实不到位。”这里的几个关键词,“愈演愈烈”、“上上下下都有些表现”、“各地不同程度存在”实际上指出了一个时期以来作风问题上的普遍性、严重性,从中央到地方,从政治局领导到基层干部,程度不等地存在着。在习惯于为尊者讳、习惯于家丑不可外扬、习惯于讲一个指头与九个指头关系的中国社会,这样直面问题的话,不营平地惊雷,没有巨大的政治勇气,孰能至此?如果不是真正具有共产党人的使命精神、使命意识,不是真正怀有为国为民的历史使命感,是不会这样说的。

(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以身许国的责任担当蕴含了一种强烈的使命自觉

使命意味着责任,意味着担当,使命自觉就是关于责任担当的高度的自我意识,没有了责任,没有了对于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的担当精神,所谓的使命也就荡然无存,使命自觉最终要通过责任担当体现出来。通读习近平总书记的著作,可以发现,朴实的文字表述中蕴含着深沉的历史使命感,字里行间充溢着以身许国、舍我其谁的豪迈情怀,那种担当精神确实是感人至深的。

一是习近平总书记论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的理直气壮的担当态度,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崇高的使命自觉。2014年中央政治局第14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的事情要办好首先中国共产党的事情要办好。”从社会主义与党的领导的关系角度,揭示了党的领导的极端重要性。这决定我们共产党人有责任把党建设好,“这是全党的政治责任,首先是中央政治局的责任。”旗帜鲜明地坚持党的领导,因为它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是国家命脉和人民利益所在,说到底,体现的是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是一种崇高的使命自觉。

二是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关论述中所蕴含的对人民负责、敢为人民担当的精神,体现了共产党人强烈的使命自觉。习近平的使命自觉是与正确的价值取向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正是出于对人民的关切、对人民的事业负责的思想认识,才有这样的使命自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把权力交给我们,我们就必须以身许党许国、报党报国,该做的事就要做,该得罪的就得得罪…对腐败分子,我们决不能放过去,放过他们就是对人民的犯罪、对党不负责任。”以身许党许国、报党报国,为了国家人民的利益,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这就是责任,就是担当,就是深沉的使命精神,也是强烈的使命自觉。

三是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关论述中所贯穿着的必须决战决胜的彻底的反腐决心,体现了一种真正共产党人的使命自觉。从政党治理的历史来看,有两种情况值得注意,一是反腐败总有点投鼠忌器,不想动静太大,甚至担心影响稳定。另一个是常常采取杀一做百的方式使官员有所禁忌,不至于太过分。这两种情况的共同后果是,政党治理存在诸多漏洞,侥幸心理比较多,也容易产生反弹。习近平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有关阐述中表达的是一以贯之的彻底的反腐败的坚定决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必须认识到,如果管党不力、治党不严,人民群众反映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我们党执政的基础就会动摇和瓦解;同样,如果我们让已经初步解决的问题反弹回潮、故态复发,那就会失信于民,我们党就会面临更大的危险。”这里明确指出了防止反弹,不搞运动式反腐的做法,否则就会失信于民,带来更大风险。这种彻底的治党决心,既是在思想上清醒地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的结果,也是使命意识、使命精神的表现,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崇高的担当精神和使命自觉。习近平总书记说得好,“开弓没有回头箭,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一场输不起的斗争,必须决战决胜。”“输不起的斗争”、“决战决胜”,很容易想到硝烟弥漫中一往无前的壮烈场面,语言朴实,道理却非常深刻,一方面阐述了从严治党的艰巨性、风险性,另一方面又表明了坚如磐石的反腐态度以及从一而终的从严治党决心,充分显示了习近平总书记深沉的历史使命感,反映了一种神圣而又崇高的使命自觉。




编辑/广东小知  本文属于知网网络单篇优先首发文章,原文获取/请点阅读原文,或登录中国知网,进行篇名检索。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