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知网 | 双11来了,别被电商大促“套路”了,做个“知”性的消费者

广东知网 2020-02-12

双11要来了,

你的购物车准备好了吗?


终于,已经蔓延全球的购物狂欢节—“双11”又要来了。各家平台早已秣马厉兵,商业、支付、物流、售后全线进入“战备”状态;熟读备战攻略的“剁手党”们也早已备好干粮,握好计算器,跃跃欲试。


先别急,让小知带你们冷静下,做个“知”性的消费者,理性点。


图示:知网主题检索“双11”,2010年后,“双11”研究文献就蹭蹭地涨了


有了多年的双十一“剁手”经验,小伙伴们应该发现了,现在的双十一商家没有简单粗暴的直接打折促销,规则套路满满,满减红包、直降红包、购物津贴、返现券、预售、定金膨胀、叠加优惠⋯⋯花几个小时研究“琳琅满目”的规则,想学点策略省点钱?没有“奥数”功底敢应战?


知网主题检索“双十一”、“策略”


已经走过十个年头的“双11”,至今已没有人怀疑其对消费的拉动作用。单从天猫来看,交易额从2009 年的5200 万元增至2017 年的1682 亿元。在此拉动下,全网2017 年总销售额达2539.7亿元,交易覆盖全球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爆炸式增长的销售额足以证明中国市场潜能的爆发。


如果说“双11”的主题已经不单纯是销售额本身,那它更是检验电商平台建构物流、金融、服务等商业生态系统的综合能力。今年的“双11”,天猫将首次展示“五个全球”——“全球买、全球卖、全球运、全球付、全球游”,全面升级消费体验;京东物流可直接进行“货到村”的交付,农村地区实现最快3 小时的极速送达;以苏宁为代表的老牌零售巨头推出“全民嘉年华”,不仅有全国范围近万家全业态门店参战,还推出线上线下都能领取和使用的多业态、全场景“购物补贴”⋯⋯


但是,当“剁手”的我们在尽享狂欢盛宴过后,面对被掏空的银行卡以及一堆打折有水分且想要退换的商品时,总会发出这样的哲学终极问答:


我是谁?我在哪儿?我在干什么?


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17 年“双11”网络购物商品价格跟踪调查体验报告》显示,宣称参加“双11”促销活动的非预售商品中,在整个体验周期内,不在11 月11 日也能以“双11”价格或更低价格购买到促销商品的比例达到78.1%。


最初略带调侃的“光棍节”,现今上演着一场消费者“买买买”狂欢盛宴以及平台商家硝烟弥漫的“江湖”之争。但最终,热闹总要归于平静,狂欢总要回归理性,要理性地看待“双十一”。


问1:商家营销策略知多少?



每年双十一,除了网店正常营销的打折商品外,商家也会将一些常年积压下来的货品进行打折处理,他们给五花八门的商品设计精美的图片、信息刊登在网站首页,以“高大上”的宣传诱导一些爱占便宜的消费者进行非理性消费,某些商品不一定是消费者的生活必需品,购买商品的最大诱惑与驱动力就是“便宜”。


商家根据顾客的心理,设置抢购时间,秒杀倒计时,制造“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的假象,有许多人为了买到某一款心仪的商品,熬夜抢购,抢红了双眼。除了便宜,“购物狂”们可通过疯狂购物获得短暂的心理满足,体会“抢到手”的胜利喜悦,到头来才发现,这不过是一种变相的钱财浪费,无缘由地经历了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儿。


其实,商家采用的营销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饥饿营销,比如限量及限时销售;

②社会化网络营销,比如临近“双十一”时微信、微博等平台疯传的必买清单;

③活动营销,比如领取红包、跨店满减、最高购物额免单、晒单抽奖等;

④仪式营销,比如凌晨12点准时开抢。


在经济学上,激励通常是指某种奖励或处罚措施,旨在诱导一部分经济主体从事特定的行为,从而产生另一部分经济主体所需要实现的结果。而商家所采用的各种营销策略,就对人们产生了激励,使得更多人愿意更加深度地参与“双十一”这场购物狂欢。就看看你是基于哪种策略被吸引过去的咯。


另外,消费心理也是个大头,消费心理是指消费者在购买和消费商品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消费心理对消费的影响至关重要。“双十一”参与群体的很大一部分都是年轻人,十分渴望获得同伴的认同,融入到集体的环境中,就是所谓的“认同心理”,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和周围的人有相同的爱好和关注的事情,而且当周围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情的时候,受到大量同一类信息的影响,“从众心理”会使其也不由自主地开始关注“双十一”的购物。与此同时,受到“攀比性消费”心理的影响,他们又希望在同伴中脱颖而出,比如通过买得比同伴多的方式。这三种心理最终导致的结果都是消费者的大量消费,并且某几种特定产品类型,如化妆品、服装、电子产品等的销量会更多。



问2:七大消费陷阱知多少?



除商家的促销“套路”外,还有不少诈骗分子也瞄上了消费者的钱袋子。据“电子商务消费纠纷调解平台”投诉案例库显示,“618”、“818”、“ 双11”、“ 双12”、“黑五”等电商大促后的半月内成为消费者投诉的高峰期。对此,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针对“电商大促”期间可能出现的消费陷阱,发出了七大消费预警。


◆◆陷阱一:预售商品不能退换◆◆


预售成为电商引导消费、缓解系统压力的促销手段,然而部分“ 预售”商品有猫腻,甚至明确不能退换、定金不退等。虽然《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网购商品的消费者有权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内退货,且无须说明理由,但为了避免后期网络维权带来的诸多不便和周期长等问题,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法律权益部分析师姚建芳提醒,在网上选购预售商品时,最好点开细则仔细阅读,或提前咨询店家是否能退换商品。如果店家严格按照“ 预售规定”中的条款来执行,消费者需要慎重考虑可能面临的后果,然后做出适合自己的决定,千万别只图一时便宜,上了商家的“套”。


◆◆陷阱二:先涨价后降价◆◆


价格是电商促销期间刺激消费的重要因素,电商以预售、定金、满减红包等各种促销手段让消费者“ 算不清”。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17 年“ 双十一”网络购物商品价格跟踪调查体验报告》显示,在“ 双十一”整个体验周期内,先涨价后降价、虚构“ 原价”、随意标注价格的情况较为突出。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法律权益部分析师提醒消费者,在双“ 十一”电商大促期间,消费者需擦亮眼睛,货比三家,对于心仪商品,关注平时销售价格,与促销价格进行对比,是否存在真正的实惠,以防落入商家的价格陷阱。对于商家先涨后降等行为,积极向平台和监管部门进行举报。


◆◆陷阱三:“赊账”高息无标示◆◆


大促期间为刺激消费,电商纷纷推出类似于蚂蚁花呗、京东白条、苏宁任性付之类的“赊账服务”。但消费者需明白,任何的“ 赊账服务”都需还款,并且不同平台的消费金融服务分期手续费存在较大差异。以花呗和白条为例,分3 期是总金额的2.5% 、分6期是总金额的4.5% 、分9 期是总金额的6.5%、分12 期是总金额的8.8% ;而京东白条的3 期、6 期、12 期和24 期分期费率均为每月0.5%。例如同样是1 万元分12 期还,使用花呗分期需要支出费用为880 元,使用京东白条则要600元。如果不能按时还款,花呗和京东白条也会罚息。目前,蚂蚁花呗的逾期利率为每日万分之五,京东白条的逾期利率为每日万分之三。除上述平台外,有些平台甚至没有明确标示具体还款金额,待还款时高额手续费让消费者诧然。


◆◆陷阱四:低价拼团或藏“猫腻”◆◆


“双十一”也成为社交拼团用户的狂欢,微信朋友圈内的各类拼团信息都打上了“双十一促销”的标签。社交拼团往往打着熟人经济、亲情友情牌,让很多消费者深陷其中,但部分拼团平台也充斥着质量差、以次充好、服务差的问题。由于一般购物金额不大,出现质量差、服务差等问题,消费者往往不会积极维权。对此,提醒广大社交拼团用户,“ 双十一”期间参与拼团购物尤其小心几类陷阱:
(1)一元拼大奖,实为抽奖的陷阱;

(2)低价拼团实为获取用户隐私信息;

(3)虚假拼团链接可能带有木马病毒,当心点击后落入诈骗分子的圈套。


◆◆陷阱五:“消费返利”藏陷阱◆◆


除了红包、满减等促销手段,部分返利网站也加入电商大促,一些网站更是打出“ 消费返利”、“购物返本”、“消费也是赚钱”等标语,吸引消费者。除一些正规返利网站外,消费者要小心一些打着“ 购物返本”“ 消费也是赚钱”“ 花多少,返多少”“ 消费= 存钱、消费=养老”“交押金买东西,45 天全返还”“扶贫济困、均富共生”等慈善幌子的“ 返利”骗局,有些甚至是网络传销行为,例如当前比较有争议的环球捕手,以及被定性为网络传销的云联惠、云梦生活、云在指尖等。


◆◆陷阱六:不是所有红包都能点◆◆


红包成为电商大促的标配,“ 双十一”也不例外,红包、代金券满天飞。然而,除电商平台外,一些不法分子也打起了“ 红包”的主意,部分不法分子利用微信、QQ 等社交工具,发布红包恶意链接,窃取用户个人信息甚至偷走用户的账户资金。对此,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法律权益部分析师姚建芳提醒广大用户,需要个人信息的红包不要碰,分享链接可抢红包不要信,与好友共抢的红包需谨慎,高额红包不可信,拆红包要求输密码是诈骗。


◆◆陷阱七:电商专供有猫腻◆◆


一箱同品牌的纸巾网店,便宜一二十元?一件同品牌同款的服装,网店价是实体店价的三分之一?一款看似一样的电视机价格相差千元,实则型号仅差一个
数字?这背后是品牌“电商专供”在“捣鬼”。“双十一”电商大促期间,品牌商品成为消费者购买的主力军,然而被打上“ 电商专供”标签的品牌商品,消费者需谨慎下单。


据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研究显示,目前“ 电商专供”商品存在三种情形,即同款不同质、同牌不同质、盗用品牌,应当区别认定。“ 电商专供”商品虽为统一品牌方生产,但也面临服务短缺问题。所谓“ 一分价钱一分货”,这里的“ 货”不仅仅指商品质量,也包括商品售价中包括的服务价值。目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网购商品享有七天无理由退换货服务,因此在服务体系上应差距不大。


在产品质量上“电商专供”商品与实体店销售的产品看似一模一样,仔细看会发现颜色、内件配备或某些功能存在差别。实际上“ 电商专供”商品一般是价格较低而品质稍逊的商品。“ 电商专供”商品一般在服装、电器、鞋帽、箱包等品类较多,消费者要擦亮眼睛。



网购有风险,如遇价格欺诈、消费陷阱、物流发货、售后服务、退换货、退款等问题,可通过各地工商局12315 消费者投诉举报专线电话、消保委(消费者协会)、“ 电子商务消费纠纷调解平台”等第三方机构进行投诉,或通过添加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开辟的微信公众账号:DSWQ315( 网购投诉平台)投诉,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最后一句:理性消费,不妨先去知网读几篇“知”性文章!主题检索“理性消费”【如下图】:


参考文献:

[1]周伟. “双十一”十年,谁的“盛宴”谁的“江湖”[N]. 青岛日报,2018-10-31(008).
[2]姚建芳.别被电商大促“套路”了[J].康颐,2018(09):46-47.
[3]乔蓝萱.从经济学视角看“双十一”网购热潮[J].中国民商,2018(09):44-45.
[4]周泳含.“轻购物”不做剁手党[J].北方文学,2018(24):7.



素材整合:中国知网

编辑:广东小知



推荐阅读: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