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四话题:P2P金融模式初探
文 | 知网DQ
P2P金融模式,是伴随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而迅速兴起的金融模式,更流行的称呼为互联网金融中的信贷模式。P2P金融模式,被普遍认为是对传统金融领域的创新。
著名学者熊彼特曾说:“创新就是创造性地破坏。”
本期话题就将从P2P金融模式的创新性、破坏性及其风险和对我们的影响四个方面,来初步探讨P2P的奥秘。
P2P金融模式的创新
互联网金融在全球范围内都是新兴事物。
根据吴晓波的研究,全世界第一家互联网金融公司ZOPA诞生于10年前的英国,这可以看作互联网金融的真正开端。
P2P金融模式的诞生与成熟,是在美国完成的,它依托于互联网金融,但有更加复杂和成熟的运作模式。
当今美国最著名的P2P平台是LendingClub,成立于2007年,2014年在美国上市,市值高达数十亿美元。Lending Club是P2P模式的典型代表,它将闲散的社会资金和借贷需求对接,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分析评估借贷风险,将同一笔借贷款项分割为若干较小数额,再由个人到平台上来认领。
当前极为火热的众筹,也可以视为P2P金融的某种变体。
当然,实际上,无论从资金的流动方向、投资的收益与回报还是从P2P信贷、众筹的基本定义来看,这两者都是截然不同的。
吴晓波提到这样一组数据,截止到2014年底,中国的P2P网贷平台有1500家,在此之前,传统的信贷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一共才1000多家,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我国金融服务机构数量翻番,到2015年6月,这个数字达到2600多家,又增加1000多,足见P2P在国内的火爆。
P2P金融模式的蓬勃发展,依托于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其背后是技术革新和观念创新带来的发展动力,当然,也不排除一些人是投机行为和盲目跟风。
“将闲散的资金集中起来”、“让人人都可以享受互联网金融的红利”、“小微企业的春天”
诸如此类的口号和理念,足以展现P2P金融模式的魅力所在。
P2P金融模式的破坏
P2P的迅猛发展,也带来巨大的冲击和破坏。这种破坏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冲击了原本保守的金融秩序,迫使传统的金融服务机构向互联网金融转型。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信用合作社等,要考虑的问题不再是要不要做互联网金融、要不要互联网化,而是如何正确理解互联网金融对行业的影响、如何打造互联网金融产品、如何占据移动互联网的金融入口。从微信支付与支付宝的支付大战、逢年过节的红包大战,再到数千家P2P网贷公司的竞争,让国内的金融市场,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金融冲击。
二是打破了传统的投资方式和融资方式,让个人的资金和需求得到了释放。P2P的主要参与者,就是普通民众和小微企业。P2P为个人闲散资金的投资增加了新的选择,在近两年股市跌宕起伏、部分行业发展受阻的大环境下,P2P成为时髦的投资选择。同时,P2P为小微企业的借贷提供了便利。在融资问题上,小微企业在过去经常面临信用评估过低或者无法从商业银行贷款的问题,但借助互联网平台,配合以大数据技术,可以充分评估一家小微企业的信用及经营状况,为融资借贷提供了可能。
三是造成法律法规和市场监管的空白。作为新兴事物,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与配套法律法规的缺失是不可避免的。但在这段空白期,难免会有各种风险和陷阱出现,从而造成市场的动荡和P2P金融自身的发展困境。
P2P金融模式的风险
P2P是一个正在兴起的借贷融资平台,2015年初,爱投资和人人聚财的普通融资事件相继发展成“罗生门”(具体情况可进入CNKI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检索),红岭创投更是爆出一亿坏账的P2P记录。
据有关学者研究,2015年底,近3000家P2P企业或平台中将有800家以上面临倒闭或关停的可能。这无不暴露出P2P金融的混乱局面。
蜂拥而上的P2P平台,除开真正具有风险管控和投资能力的平台外,其余的都可能面临资质缺乏、监管不力、无力承担风险、甚至根本不具备任何投资和管理经验的风险。
下述案例直接反映了P2P在国内发展的奇特之处:某国内上市公司,仅仅因为董事会宣布改名为P2P相关的股份公司,其股价就成倍上涨,两个月内上涨6倍之多,尽管这两个月内该公司并未在生产经营或财务管理上有任何动作或成效。仅仅就是更名,因为有P2P金融的大风,就让股市为之振奋,这种案例,凸显出P2P的漏洞和疯狂。
P2P金融模式对我们的影响
在意识到P2P模式的创新价值和巨大风险后,不少专家和学者都从多个方面提出了加强对P2P的监管办法。
例如,通过传统金融服务机构搭建P2P金融平台,以提高风险管控和投资管理的能力;借鉴传统银行成熟监管体制,将P2P模式也纳入统一的金融监管之中;出台相应法律法规,加强资质审核,建立创新机制,从国家政策和制度方面来实施管理;等等。
传统的金融服务机构也在应对P2P的挑战之余,努力地从自身出发,单独开发或者与互联网公司合作,打造出一系列互联网金融产品,深受民众欢迎。
在一份公开的大学生对互联网金融的认知调查中,我们可以读到这样的结论:
1.近70%的大学生认为互联网技术可以保证互联网金融的安全。
2.仅有不到15%的大学生认识到P2P信贷产品是互联网金融的产品。
3.大学生对互联网金融的认知逐步深入,互联网支付是大学生接触最多的产品。
4.大学生意识到互联网金融的安全问题,受P2P信贷的风险和负面新闻影响较多。
目前还没有一份针对普通民众与P2P金融模式的调研报告,通过上述对大学生的调研,我们似乎可以看到P2P金融模式已经慢慢渗透到日常生活当中。
小结语
读到这里,如果读者朋友想要进一步了解P2P金融模式,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进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检索发现严肃的学术研究。
2.进入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查找新闻媒体对P2P的最新报道。
3.进入国内会议或国际会议全文数据库,检索查找最专业的文献资料。
4.根据研究机构和学者信息,跟踪研究P2P金融模式。
本期话题内容由广东知网市场部制作,文中观点和内容参考了以下学者的成果:
1.吴晓波,互联网金融:要么创新,要么死亡
2.廖愉平,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及其风险监管研究——以P2P平台、余额宝、第三方支付为例
3.郑晨曦,当代大学生对互联网金融的认知分析——以1066名90后在校大学生为样本
4.王方宏,互联网金融的挑战和银行转型的方向
周四话题小福利:
1.回复个人想法+#P2P金融#
2.后台推送您本期P2P金融模式参考文献资源
——小知
- 周四话题 -
每人推荐一个自己2016年最感兴趣的话题
参与方式
通过语音、图片、文字的形式,后台直接回复话题内容+推荐理由。
知网 | 周四话题
微信号:gd-cnki
让你的话题,更具学术性,
让你的想法,走进知识的海洋,
让你的知识小船,驶进浩瀚大海,
你想了解任何话题,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