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婷:青春的三种打开方式 | 庭前 · 十佳青年评选
十佳青年
第三届上海法院十佳青年评选活动如期而至。从今天起,庭前独角兽每日将陆续推送23位候选人的成长故事,之后将进行十佳青年网络投票和现场评选活动,敬请期待。
奋斗为本 追求卓越
王倩婷(长宁法院)
成长故事
第三届上海法院十佳青年评选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青春,如果用不同的方式打开,将看到不一样的人生风景。当这些风景连成画卷,就可以找到内心追寻的方向。
第一种青春:折叠·磨砺
——求学路漫漫,军营骨铮铮。折叠出我的青春韧劲,折叠出我的青春印记。
高中的时候,我最爱的一本书是托尔斯泰的《复活》。在那个少年不知愁滋味的年龄,我在文字中体味着主人公的精神复活,也隐约在恢宏叙事中开始思考问题,个人与国家命运的连接点在哪里?书中描绘的法庭、监狱,是怎样运行的国家机器?青年学生的家国情怀又将落脚何处?
求学立志
带着这样的问题,2004年,我考进了复旦大学。很快,就遇到一件大事——“百年校庆”来了。平日里飘散着思辨气息的校园里,洋溢着久别重逢的激动、“荣归故里”的喜悦和反哺母校的温馨。我作为学生会干部参加庆祝大会的礼仪工作,穿着橙黄色校庆logo礼服,聆听时任校长王生洪的主题演讲。他说,“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寄寓着兴学救国的宏大理想;他说,人生的意义何在乎?为人民服务;他说,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到处都有复旦人无私奉献的身影……话音刚落,会场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我的内心随之产生一种即将破土而出的思绪,年少时的追问,定格在一张校园海报上,寻找到了答案——“博学笃志,保家卫国终无悔,切问近思,建功立业必有为”。
四个月后,当我身着绿色军装,在父母不舍的目光中踏上开往南京的绿皮火车时,我知道,理想,因勇气而真实;未来,正因我而来。
军营磨砺
当时,部队鲜有“大学生士兵”,我暗暗告诫自己千万不能给学校丢脸。叠豆腐块被子、站军姿、拆装枪、越野训练等成绩都在连队里名列前茅,唯一让我这个“思想自由”的大学生不习惯的,就是极度严格的日常规定,连吃饭、洗澡、上厕所都有明确的时间要求,暗自吐槽这样的管理方法太粗暴落后。这天,连队开展拉练集合训练,要求我们在3分钟内穿齐衣服、打好背包并集中列队,练了好几次我总不能达标。女兵班长急道,“战时的时间就是生命,以前是复旦的又怎么样?现在你是一名战士!”我的脸刷地一下红到了脖子根,突然醒悟过来:在军事方面,我只是个什么都不懂的新兵蛋子,有什么资格对既有规则心存不满呢?这一次,我学会了用“归零”的心态对待每一段新的旅程。
参军两年,连续被评为“优秀士兵”。在部队的大熔炉里,以奋斗磨砺的方式打开青春,实现了自我理想,更让我收获了忠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强壮的身体、深厚的友谊和对规则的尊重,拥有了更加“硬核”的力量去迎接未来人生当中的机遇与挑战。
第二种青春:选择·绽放
——选择是一种判断,是一份认同,更多时候是对念念不忘的回响。
退役后,我在复旦继续本科学业。凭着部队带回来的韧劲,不仅在06金融这个全校闻名的“状元班”里很快适应下来,而且用两年半的时间学完了三年的课程,于2010年如期毕业了。与此同时,想为国家、社会服务的志向也越发坚定。站在职业选择的三叉路口,我最终听从了内心军人底色的召唤,选择做一名人民法院的司法警察。
跨界成长
司法警察的职责是保障法院和庭审安全,在法院工作中处于辅助地位,但我却很喜欢这种低调“守护者”的定位,让我能够从容地适应本不熟悉的司法工作,并且从另一个视角了解法院的方方面面。帅气的法警背后是随时会发生的暴力威胁;威严的法官背后是日复一日的法条学习、文书写作;协调各方的行政人员背后是随时整装待发的忙碌……我感到,法院各项工作遵循公平正义的共同价值,它们之间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并不能割裂开来。要真正融入法院工作,必须全面学习,才能触类旁通。
于是,我为自己定下“聚焦本职,全面塑能”的目标,在做好押解、值庭等本职工作之余,考取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尝试与情绪激动的刑事案件被告人、信访人、被执行人更好地沟通;负责院里的一些主持、演讲、接待讲解工作,深度参与到法院工作中去。就像时任邹碧华院长常说的,“人总要跳出自己的舒适区。”不要在乎多做了什么,而要看到自己能学到什么。
温暖绽放
付出终有收获。2017年,我在全市法院司法警察演讲比赛中获一等奖,被推荐参加全国比赛。我也遇到了新的难题:作为标准的理科生,要创作一篇既鞭辟入里又催人泪下的演讲稿,简直压力山大。为了更精准地定位演讲的目标价值,我开始回忆从警的点点滴滴。想起参与执行时,被执行人的老母亲被老法警夺下菜刀后,我赶忙握紧她的手,感受着老人的双手从颤抖到平静的转变;想起合理运用执法裁量权,让被判刑的母亲见到三岁孩子后,她泪流满面的悔意;想起在押解途中,和一个霸凌同学的少年犯聊起10年刑期后的未来,她在看守所铁门前说,“警察姐姐,我不那么害怕了,一定好好改造,争取减刑!”我开始意识到,每一个平凡工作,因为人们的用心诠释,而被注入不凡的意义。就像我、身边的同事们和那些曾经给予他人帮助的人,在不经意间,尝试改变所见到的不公,安抚被藏匿的痛苦,指引迷失者的方向,以点燃自己、照亮他人的方式,让这个世界更加正义、更加温暖、更加美好。
后来,我把演讲题目定为《善良的力量》。演讲稿历经4次推翻、32次修改,最终在全国比赛上大放异彩。我成为参加最高院汇报演讲的8人之一,得到周强院长接见。无形之中,青春以新的方式被打开,在思考中实践,在实践中成长,使我对司法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拥有了越来越高的职业成熟度。
第三种青春:担当•赋能
——青春就是时刻准备着,青春就是未来可期,青春就是以担当为注脚走向成熟。
司法体制改革的大潮中,没有旁观者,只有参与者。由于司法行政人员紧缺,2017年,我被调动到纪检组,随后,又被选举为院机关党委委员、团总支书记。每天面对扑面而来的稿件任务,复杂纠结的问题线索,还要用尽心思组织各类活动……真正感到一刻也不能停歇。而曾经在“跨界”中形成的“归零”心态、全维度思考和十个指头弹钢琴的能力,则为我迅速适应“斜杠”身份打下坚实基础。
守界担当
纪检组,是公认“得罪人”的部门。有一次在电梯里碰到同事,我笑着打招呼,“去开庭啊?”“是啊。”同事边回应着,边赶紧偷瞄一眼自己领带法徽是否佩戴规范。我假装淡定,内心怎一个“囧”字了得。后来纪检组长和我谈心,“监督是形式,最终的目的是预防发生问题,保护干警高高兴兴上班、干干净净做事、平平安安回家,保证当事人能够收获真正的公平正义。”这句话让我小小的介意瞬间烟消云散。我意识到,监督工作必须坚守铁肩担道义的担当,而这份坚守,正是源于一直以来追求正义和善良的初心。
初心如山,行道如水。监督执纪光有震慑还不够,缺乏方法可能引起法官的“逆反”心理,如何才能更自然地把遵规守纪转化为干警的内心认同呢?在院长的指导和纪检组领导的带领下,我根据司法体制改革后权力下沉特点,把监督对准“人”,执笔长宁法院《狠抓“廉洁力”建设,努力打造过硬队伍实施意见》,制作《法官业外行为指南》,督察庭审1000余个,建立全院入额法官廉政档案,帮助法官快速、准确地找到业内外行为的界限。
为做好信访矛盾化解工作,非法学专业的我不放弃任何一部法律和法院规章制度的学习,无论是立案登记制、在线诉讼服务,还是繁简分流、庭审记录改革……努力在每一项制度中寻求纪检与审执工作的共鸣,学会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话来解释法律,及时提醒法官从当事人的视角换位思考。我希望用一种“新”的方式来守护廉洁的底线,让纪检监察工作成为法官、当事人之间的坚固纽带。当利益和价值的博弈转化为法治实践的保障,廉洁、秩序、公正、温暖就富有了更加深入人心的力量。
青年赋能
为把这样的价值传递得更远,作为长法青年“带头人”,我带领团总支委员们建立“五星八力”团建思路,助青年“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组建“长菁社”“平安护盾”青年突击队、“今日说法”辩论队、“长青藤”司法实务技能大赛战队等,给“后浪”们搭建更多的成长展示平台。以“微心愿”、送法“进校园、进社区、进楼宇”、“社区法官工作室”为载体,举办100场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在持续的服务和奉献中,激扬法院的青年力量。作为院机关党委委员、党支部委员,制作《长宁法院基层党建工作指引》获得各支部好评,牵头组织“党员讲坛”品牌活动,连续被评为支部创新案例。
2019年,在全院提拔一批年轻干部的背景下,我成为司法行政岗位的第一个85后中层,更重的责任让我从“风一般的女子”进阶为“乘风破浪的姐姐”。但无论工作再忙,我总会花一两分钟放慢脚步,看看窗外平静的街道、有序的行人,去温习和确认,每一份监督提醒、每一次奔跑忙碌,可以为这个社会所带来的价值,哪怕只有一点点,也将汇流入川,终为汪洋。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尔伯特·加缪说:“人生就是所有选择的总和”。19岁参军、24岁从警、29岁做纪检、33岁提中层、获公共管理硕士学位……一个个五年,我选择了三种青春打开的方式报效祖国,书写了一份无悔的答卷,其中收获的,是对公正价值的自我诠释,是历经磨砺后的脱颖而出,是个人奋斗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
未来的更多五年,我将继续朝着我的远方前行。
感念过往,我想说,青春,真好!
奋斗将来,我更想说,我,准备好了!
更多候选人故事
欢迎关注庭前独角兽
编辑|汪菲
十佳青年评选
成长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