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超:不停的脚步,不变的热爱 | 庭前 · 十佳青年评选
十佳青年
第三届上海法院十佳青年评选活动如期而至。庭前独角兽每日将陆续推送23位候选人的成长故事,之后将进行十佳青年网络投票和现场评选活动,敬请期待。
奋斗为本 追求卓越
刘志超(上海高院)
成长故事
第三届上海法院十佳青年候选人
60秒,在一台大型汇演中能做什么?在成为一名司法行政人员前,我从未想过。
2019年5月9日,上海法院举行邹碧华式好法官好干部颁奖仪式。一切都按彩排有条不紊地进行……突然,后台传来呼叫:舞台上四个侧屏宕掉了!“完了!”正在会场保障的我惊出一身冷汗。抬眼看大家,有的人都木了,怎么办!
我抬头一看,此时正在进行的是乐器表演,赶紧指挥后台先把四个侧屏拉黑,作出舞台设计效果的感觉。对照流程图,这个节目还剩2分钟,那留给我们的窗口期也只有这120秒的时间。我让自己先镇静下来,“不要慌”。脑中快速过滤可能出现的故障,凭着经验定位问题所在,赶紧先蹦出三套解决方案,强装镇定地指挥小伙伴们一步步分头行动……最终在节目还剩60秒时,故障确定排除!
当四块屏幕如期亮起时,在场观众并未察觉出曾经的异样。
这60秒不为观众察觉,但我却知道,若没有八年来一次次遭遇的难题挑战和始终不曾放弃对向前突破的热爱,也便没有这一刻内心惊涛骇浪却看似冷静从容的我。
与法结缘·生活是一段奇妙的缘分
高考时,因为离家近,我选择了报考了华东政法大学,入学后,却也在华政各路牛人大腕的熏陶下喜欢上了法律,开放的校园氛围让我充分享受了蹭课的乐趣,也由此打下了扎实的法学理论基础。
而法学的规则之美、逻辑之美、公正之美更是让我下定决心,有一天我也要敲响那声法槌。研究生毕业后,没有犹豫,也非常幸运,我考入了长宁法院。
入院后,在劳模师傅的言传身教下,我的跟案量也长期排在全院前三,获评书记员能手。面对大量案件,师傅日事日毕的工作习惯,让我学会了如何多快好省地做好书记员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也磨练出了多线程运转的能力。跟着师傅办案,我最喜欢的是参与调解。因为要促成调解成功,不仅得懂法理,还要会把法理说到当事人的心坎上。
我还记得曾经为了一个案子,连续两周每天下班后给当事人打1个小时的电话,虽然这个案子最后还是没能调解成,但是当事人从一开始的抵触,说话充满火药味,到最后拿到判决时,对我说,我相信法院的判决。
这让我慢慢领会到,结果如何不重要,重要的是,用心了,当事人会知道,尽力了,法院这道最后的防线,才能真正定分止争,判决的权威才能真正树立在当事人的心上。此后,无论在哪个岗位,我都一直要求自己坚持两点:对事付出,待人用心。
2016年,顺应司改大潮,我转岗成为法官助理。因为之前大量的调解工作经历,自己对于手头案件的处理总能理出个大概思路,于是案子越办越顺,一年的办案量远超平均水平,获评上海市法官助理标兵。
有一丝骄傲,也有一丝向往:继续这样干下去,不久之后,那个敲法槌的梦就能圆了吧。
可是生活总在不经意间给出选择:是按部就班循序渐进,还是探寻一个新的世界,年轻的我,选择了更多的可能。
向死而生·传承是最好的纪念
2014年12月10日,邹院长突然离世,整个法律界都为之悲痛。沉痛的背后,这位年富力强的专家型法官、学者型院长有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有多少值得纪念的情怀,我们有责任述说。
为了传承碧华精神,邹碧华先进事迹报告团紧急组建,我很光荣参与其中,主要从事报告稿撰写、PPT制作、会场保障、联络沟通等工作。
一个报告会,从成团到打磨成熟,通常需要半年时间,而留给我们的时间,只有一个月。于是,我们与时间赛跑,白天采访晚上写稿,不断努力地接近邹院长,感知他,还原他,在每个人的回忆里寻找他的理想、他的担当,怀着悲伤,传递力量。
尤记有一次,我们又加班到凌晨一点,只能从高院的侧门走出来,走着走着,团队中的严剑漪老师突然跟我说,“你知道吗,以前邹院长加班回去晚了,走的也是这条路。”
我回头望去,凌晨的水雾中隐隐约约升腾出一股力量,超越了生命的边界,突然一种很强烈的使命感涌上心头,我默默闭上眼睛:一定要把邹院长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让碧华精神薪火相传。
5年,60多场报告会,每一次报告会,我都想做得比上一次更好,打磨每一个细节,将这份力量与使命,传递给更多的人。
偶然转身,探寻幕后的世界
一个偶然的机会来到我面前,因工作原因,我被借调到高院院长办公室工作。这份肯定,我很珍惜。可是,司改之下,人员分类管理,进入院办就转为司法行政人员,离敲法槌的梦想可就远了。
那段时间,脑海里总是浮现出在PPT中复刻过的邹院长在高院主持司改时的场景:高院是碧华院长最后战斗过的地方,那里有他未竟的事业;高院又到底是个怎样的地方,会让人如此倾情无我地奋斗。
我忍不住想去高院学习工作,来解开这些问题;而不论是审判岗位还是司法行政岗位,只要用心付出、不懈奋斗,我相信都能实现自己的价值,都能给他人带来帮助。
在领导和同仁的帮助下,我从被动接受任务,到主动研究如何快速高效的分类处置各类文件,从套模板到学会如何准确将各项任务拟办给相关部门,从信息的洼地到学会如何将主动获悉事务按轻重缓急过滤并呈报领导,从亦步亦趋到设计自己的工作流程,做到准确传递要求,按需协调多部门落实。
随着了解得越来越深,每项工作之间的衔接和关联,不用沙盘就能在心中推演,而我所做的工作都像机器里的轴承,只有运转的准确和及时,才能让每一个上传下达的信息、每一份送出收回的文件更高效、更通畅地达成它们的使命。
在这里,不再是一个人的努力,而是一群人的奔跑,每一项都考验着我们,这个机构的正常运转,靠的是每一个人每一分钟的踏实坚守,时时刻刻的联络在线,环环相扣的紧密衔接,和分秒必争的应急处置。这些真实的触碰和紧张的节奏,也终于让我明白,为什么邹院长有那么多加班的晚归,为什么高强度的辛苦背后,还依然甘之如饴。
因为,在这里的时光,每一天,都是解决数十件问题后的筋疲力尽,而每一天过后,都会收获更新的自己。
我想起了长宁法院传达室里那位几十年如一日收送快递的老员工何勇,一如邹院长所说:把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在审判向行政岗位的转型之路上,从迷茫不甘到奋勇向前,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没有那么多缘心而动的仰望星空,有的只是甘于平凡的脚踏实地。
创新先行·用耕耘点亮幕后人生
手勤、腿勤、记忆力强,是院办标配,但是面对每一天几十甚至上百个件的流转,再好的脑子也不可能没有一丝闪失。为什么不发挥一下你热爱技术的优势呢?办领导的话,一语惊醒梦中人。
说干就干,模仿快递的自助模式,我和小伙伴们把取送件的流程重新梳理了一遍,针对无人值守的需求,选取了两个关键节点设计了信息化流程框架,通过系统实现取送件全程留痕、全程可视、随时可查。
为了进一步推进高院无纸化办公,我们和信息处一起,对原有OA公文办理系统进行集成改造,通过70多个流程节点的重新设计和优化,实现了文件全流程线上办理的全面升级,院领导们不仅大力支持,更是带头使用,曾经堆积如山的文件夹,变成了系统里的云数据,几时想要随即就可调取。
创新带来的,不仅仅是纸张的节省,更是司法行政工作从笔杆案头到云端智能的转型换代。
法院工作不仅要做得好,还要讲得好,讲得生动,讲得有画面感。为了更好地展现法院的工作,业余时间,PPT、H5、视频,什么流行我就研究什么。青年技能大赛、上海法院十佳青年评选、PLUS演说会等上海法院重大赛事项目,我在修改PPT的同时,也给选手做可视化培训,让法院人能有更强的表达力,去讲好故事。
在一个个现场的后台,我看着选手在台上放着PPT自信地表达,看着网络直播量从十几万一路走到四百万,一种油然而生的成就感充满了内心。有人问我,院办这么忙,你哪来的时间做这些?我开玩笑地说,你见过凌晨2点的上海吗?
这些年,我有幸参与保障司法体制改革、金融法院筹建、206工程、世界执行大会、全国人大代表视察上海法院活动等,也承担了每年的人代会、全国高级法院院长会、全市法院院长会等法院重点工作的汇报演示保障任务,每一次少则十几稿多则二十几稿的修改,有时也会让我颓唐,曾有人劝我放下,随便做做得了,可是我始终舍不得,没有做到心中想要的极致,再好的夜晚也没法安睡。
每每与凌晨的上海相伴,困倦之外,心中的那个信念始终在燃,把上海法院的工作展示的更好,让更多的人乐于听到法院的声音,是我出发的信念,也是我始终坚持的力量。
经常听到这样的问题:“上海的PPT是哪家公司做的?”“是每一个上海法院人的努力。”每一次遇到这个问题,我总是微笑着回答。
在塞缪尔70年前的短文《年轻》中,有我很喜欢的一句话:“岁月可以在皮肤上留下皱纹,却无法为灵魂刻上一丝痕迹。”
60秒,对于观众来说,只是昙花一现过往云烟。对于幕后的我来说,却是八年韶华无悔青春。不管是台前那个期待走上审判席的小助理,还是幕后不留名的办事员,我依然记得那个埋头在图书馆寻找答案的少年,为真理,为热爱,不放弃的执着模样。不管岁月走过几个年头,那个满怀爱与初心的少年,一直在。
更多候选人故事
欢迎关注庭前独角兽
编辑|周婧
十佳青年评选
成长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