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吴瑞益:我行!我“数”! | 庭前 · 十佳青年评选

吴瑞益 庭前独角兽 2021-06-09

十佳青年


第三届上海法院十佳青年评选活动如期而至。庭前独角兽每日将陆续推送23位候选人的成长故事,之后将进行十佳青年网络投票和现场评选活动,敬请期待。








奋斗为本 追求卓越


吴瑞益(上海闵行法院)



成长故事

第三届上海法院十佳青年候选人




古希腊哲人毕达哥拉斯曾经说过,“数”是万物的本源。


我是一个热衷与数字打交道的法律人。


数字是理性的根基,以定量分析辅助定性分析,以数理逻辑增强形式理性。法官手持法槌维护正义,往往涉及具体的情境体悟、多元的价值判断、复杂的利益平衡。


审判工作彰显了法律人的理性和感性,而信息技术则可以帮助法官提升司法裁判的精度与速度。而我,一直在探寻融合科技和法治的最佳契合点,调和技术与司法的价值平衡点。



   邂逅:“数”能生巧


2012年,我从上海海事大学研究生毕业进入闵行法院工作。海商法专业涉及船舶、航海等基础知识,让我这个文科生也沾了点工科思维。工作伊始,既当书记员、同时负责部门调研、内勤任务,难免令我手足无措,这个时候,我的“工科脑”似乎转了起来,自此与“数”结下了不解之缘:


身为一名“小白”,首次面对林林总总的数据报表——案件收结存、各项审判数据、五个辖区内未成年人犯罪情况、绩效考核、部门人员考勤——顿感焦头烂额。不服气的我开始恶补自己的短板,一有机会就向前辈大神们请教,不断熟悉审判系统和软件操作。《Excel应用大全》成为我办公桌上非法律类书籍的常备书目,几尽书页卷曲。几周后,原本需要花费2-3天才能完成的工作,渐渐变得轻车熟路起来,只需半天就能完成,而且差错率很低。满满的成就感,激发了我更大的学习兴趣。


我深知既要实干、又要巧干。我开始从细节入手,逐步优化需要统计的表格,尽可能灵活运用软硬件中的便利条件提高工作效率。在上海高院首届“荟智杯”信息化成果运用征文比赛中,我整理自己做司法统计的方法和心得体会,撰写《巧用Excel让司法数据说话》一文,从全市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了一等奖。


2018年3月,市高院团委在我院举办了一场关于“高效进行法律检索与业务协同”分享会。通过参加这次分享会,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思维决定上限,信息化不应只停留在技术的“器物”层面,而应提升至“思想”层面。作为身处数字时代的青年法律人,除了广博深厚的理论积累、理性严谨的法律思维、明辨审慎的判断能力、信息技术的熟练技能,更应当具备不囿于局限、不拘泥现状、敢于拥抱未知、善于突破自我的勇气和魄力。



   初尝:知“数”达理


在少年庭工作期间,接触的许多案件至今历历在目,其中最让我记忆深刻的,还是协助法官办理的被告人林某强制猥亵案。被告人林某利用中学教师身份,趁在家中为被害人补课的机会实施了猥亵行为。合议庭在对林某判处监禁刑的同时,考虑林某的职业特点及再犯可能性作出了从业禁止的处罚。该案是全国首例性侵类宣告从业禁止案件。


案子虽然审结,工作却在继续:我在主审法官的指导下撰写案例入选了最高院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制度创新典型案例;然而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我们的努力,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远离性侵害。结案后的两个多月里,我对辖区里性侵害未成年人案件进行了数据统计。通过查阅案件电子卷宗和刑事判决书,我从被告人、被害人、犯罪成因、定罪量刑等不同角度,充分利用5.0审判系统导出数据进行提炼分析,尝试运用Tableau形成更具可视性的司法统计报告。有了基础数据支撑,我积极参与区内涉性侵人员从业限制机制的建立以及相关人员信息库的前期构建和数据维护工作。2019年,在各界共同努力下,被誉为“上海版梅根法案”的《关于建立涉性侵害违法犯罪人员从业限制制度的意见》在全市范围内推广落实。



涉少审判除了裁判本身,更强调审判职能的延伸以及法理情的兼顾。为了让更多未成年人真正理解案件背后的法律知识和道理,我开设了“青少年身边的法与正义”系列法宣课堂,精心挑选案例改编成故事,为辖区内中小学、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授课,累计达千余人次。我还在学校的帮助下录制微课,辅导学生参加全市“春天的蒲公英”模拟法庭比赛,指导编写剧本、拍摄视频短片、参加网络展评,荣获2013年全市一等奖,2018年全市二等奖、优秀组织奖。2018年我被聘为共青团闵行区委“青春引航员”;2019年我先后获得“全国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工程优秀校外辅导员”“闵行平安校园英雄”称号。


以“数”之名,使更多青少年能够通司法之情、达知法之理、明守法之义,成为我践行的情怀与初心。




   延续:“数”“图”同归


2019年7月,闵行法院审判执行辅助事务中心揭牌成立,我开始协助负责审辅中心流程管理组工作。审判辅助工作看似是衬托审判核心工作的一片“绿叶”,但是涵盖范围广、涉及内容多,工作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岗位人手无法增加的情况下,如何更好地发挥审判辅助“助推器”“发令枪”的作用,成为摆在我面前的一道思考题。


我决定瞄准“审判工作的店小二”这一定位,将可视化图表融入流程管理,进行机制优化、流程再造。我院财产保全申请由立案庭先行负责审查,后续工作将涉及到审判庭、执行局,若衔接沟通不畅、职能分工不清可能会导致保全措施不及时,直接影响到当事人胜诉权益的实现。当我接到申请人的“连环Call”,听到电话里心急如焚地询问、催促保全进展时,我不禁思索财产保全耗时能否有进一步压缩的空间?我仔细查阅上级法院及本院相关文件,与各部门法官沟通,分析影响保全工作效率的原因。在原有工作要求基础上,我重新规范了保全工单,利用图表可视化的方式制作“财产保全立审执衔接工作机制流程图”,供法官和助理逐项对照参考,节点要求一目了然。



在审辅中心成立后的一个月内,我一鼓作气梳理了流程管理涵盖的工单审核、审计、评估、鉴定、保全、12368诉服平台等9项主要工作职责,总结可视化流程图7份、重新规范工单10余份,最后编制成《流程管理材料汇编》。三个月后,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我院上诉案件平均移送天数、保全工单审核流转天数、审计评估鉴定周期、12368工单超期回复等指标均明显改善,当事人对审辅工作的满意度也显著提升,流程管理组“店小二”们的工作也获得法官们的普遍认可。一片“绿叶”也能捕获到最灿烂的那缕阳光。



   共鸣:“数”战“速”决


唯有前行的步履不停,才能在转身中绽放青春光彩。今年1月,我开始担任速裁团队、诉调对接中心团队负责人。作为一名88年出生的青年法官带领了近40人的审判团队,我顿感肩头沉甸甸的份量。速裁、诉调承担着全院民商事案件繁简分流、轻重分离、快慢分道的职责,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全院的审判质效;还便于当事人通过更小的成本来取得更好的法律效果,以更快的方式实现司法公正。我也适应着从办好案的法官到带好队的团队负责人的角色转变,更面临着如何恰如其分地利用信息技术助推管理提升的挑战。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我知道既要最大限度减少人员聚集流动、降低疫情风险,又要依托信息化手段确保审判工作正常有序恢复,这对立、审、调、判、送等各个环节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今年2月在线庭审系统正式启用,为了增加大家的信心,我决定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当时手头正好有一起校园伤害案件,诉讼参与人全部到庭的话要十多个,还需向未成年当事人了解事发情况,传统庭审不利于疫情防控。我决定采用在线方式庭审,获得当事人大力支持。最终案件在线开庭当庭调解,各方当事人均同意电子送达文书。


听说在线庭审效果这么好,团队里的伙伴们来了兴致,纷纷向我了解使用情况。于是,我整理了使用心得和注意事项与大家分享,帮助大家尽快熟悉系统操作。在我的鼓励下,速裁团队争先“打卡”了我院诸多首例:首例“网上立案+在线开庭+电子送达文书”线上一站式解纷;首例运用庭审改革系统替代传统庭审记录;首例超标的当事人合意适用小额诉讼在线48小时结案;首次利用上海法院APP召开专业法官“云会议”;首次利用在线庭审系统完成异地现场勘验……


每一步小小的成就,都给团队带来了莫大的惊喜。我真切感悟到信息技术给审判带来的便利,让我们在面对疫情时能够化被动为主动,转“危”为机。上半年,速裁团队审结的案件占全院民商事案件的半壁江山,案件分流率达56.9%,较去年同期增长近7个百分点;结案均衡度、结收比等数据指标较去年不降反升,而数字化、信息化就是战“疫”期间我们团队的提速“神器”。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我在科技浪潮中快速成长,在公正道路上完成身份蜕变。在实现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的改革道路上,我将镌刻下作为青年法律人的使命与担当。让公正可视,为正义提速,我是吴瑞益,我将继续踏浪前行!



更多候选人故事

欢迎关注庭前独角兽



编辑|高雨辰

十佳青年评选

成长故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