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静波:五年,穿城越江,时代拓荒 | 庭前 · 十佳青年评选
十佳青年
第三届上海法院十佳青年评选活动如期而至。庭前独角兽每日将陆续推送23位候选人的成长故事,之后将进行十佳青年网络投票和现场评选活动,敬请期待。
奋斗为本 追求卓越
范静波(知产法院)
成长故事
第三届上海法院十佳青年候选人
五年,不长。不过是从虹桥到张江的距离,我成为了上海知识产权法院的第一批拓荒者,从此开始了每日穿城越江,与人潮一同涨落的生活。
五年,不短。我见证了知识产权法院的开花与结果,参与了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改革与创新,也在翻滚的时代浪潮中完成了自我的成长与蜕变。
五年,我回溯了少年时光,转换了职业赛道,握紧了个人与时代的接力棒,给自己的过往交上了一份无悔的答卷。
求知若渴:给远方呼唤,一声回响
我的少年时代是在一座北方小城度过。说是城,其实是一条两山之间的狭长川道。城里的五脏六腑都聚集在川道中不多的平地之上,像是作家福克纳笔下“邮票般大小的故土”。
这方寸之间养育滋润了我,但也曾带给我长久的精神寂寥。我自幼喜好阅读,文学、历史、地理…对知识与资讯有一种天然的渴求。在地理偏僻,精神生活贫瘠的小城,阅读于我正如毛姆所言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带领我进入更广阔的世界,去寻找另一个时空的生活。
但即使这样的“避难所”也不容易构建。90年代初的北方小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没有图书馆,也没有报刊亭,新华书店里只有教科书。知识与信息匮乏带来的精神饥饿感,几乎伴随了我整个少年时代。很多年里,父亲每月都会出差,他每次带回来的书籍、杂志和报纸,成为了我最大的精神慰藉。
幸运的是,互联网时代很快来临。记得第一次接触网络,打开一个网页需要几分钟,但依然难掩欣喜激动,我深切意识到互联网拉平了地理,获取知识与资讯的渠道将不再成为一个人成长与发展的阻碍。
那时的我未曾想到,后来的我会成为一名与信息资讯同频共振的知识产权法官。
三年前,中国首例大数据信息纠纷案摆在我的面前,在互联网巨头的利益博弈之间,在技术、市场和法律的纠缠之间,在法教义学、法经济学、社会法学各种裁判进路之间,我踌躇良久无法下判。
然而,那源自少年时代对信息获取的不平等感,使我突然意识到:这起案件不仅是数据信息的利益之争,还关系到互联网分享的精神,公众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自由,这些被奉为圭臬的价值能否得到坚守。
我最终在判决中写道:
“使用他人收集的信息是否正当,需要考虑互联网环境具有信息共享、互联互通的特点,更应考虑公众自由获取信息的利益。”
这份判决获得殊荣无数:成为学者专家论文研究的对象,法学院课堂上研读的案例,产业界商业决策的指针。
但于我个人而言,它则是给自己年少时代,对于知识如饥似渴的一份回馈,对于信息千呼万唤的一声回响。
阴差阳错:缘不知所起,一往情深
高考志愿本欲填写国际经济,却阴差阳错的填成国际经济法的志愿代码,从此与法律结下一生之缘。
初习法律,对“公平”“正义”这样的宏大概念还有些懵懂,兴趣更多地来自于这门学科所充满的理性与思辨,我享受这种思维挑战带来的乐趣。
后来,我与同学在校期间共同组建了法律诊所,为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记得曾经有位“客户”是个中年男人,做点小生意却被骗到身无分文、妻离子散,望着他的哭诉,第一次意识到学的那些法理,背的那些法条,可以在一个人最绝望的时候给予他最切实的保护和帮助。
这段经历让我对法律的意义有了真正的理解,法律不是坐而论道、沙盘推演,它关系着每一个人的财产、尊严乃至生命,也关系着整个社会的良性与和谐。正是在这个时候,我内心种下了日后以法律为业的种子。
人生不是总能预设。研究生毕业后,各种机缘巧合我进入行政机关工作。每日开会、写报告、做检查,工作虽然充实,但内心却总有一丝遗憾。难以割舍对法律的情怀和对法官职业的向往,却又被现实所羁绊——
选择成为法官,意味着放弃已经取得的成绩和积累的经历,转换人生的赛道。理想与现实究竟该怎么换算?我久久寻找不到答案。
有一天,我读到霍姆斯《法律,我们的情人》的演讲:
“如果我们把法律当作情人的话,她是一个只能用持续而孤独的激情去追求的情人——只有在一个人用尽了他接近神的一切能力才可能得到她。”
多年来,虽一直钟情于法律,却从未奋不顾身。我明白既然认定法律是值得用一生投身的职业,就必须放下一切,重新出发。
于是我叩响了法院的厚重之门,而它答应了。
去留抉择:与时代共振,不负韶华
十年法院生涯,不变的是一直深耕于知识产权,变化的是在不同的法院。
前五年,我在上海一中院知产庭,做过“联络员”,信息、法宣、调研工作一肩挑;做过“助审员”,跟着老师学习如何固定争点、查明事实、驾驭庭审。十年磨一剑,这五年更多的是积累与沉淀。
五年前,中央决定在上海设立知识产权法院。知识产权法院是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产物,不仅肩负着保护和激励创新的历史使命,也是司法改革的先行者和排头兵。我又一次面临选择,留下还是离开?
选择留下,意味着放下已有的专业积累,开始一个新的专业方向;选择离开,意味着通勤距离变长,以及改革所带来的更多不确定性。身边同事的选择、家人朋友的意见一度让我纠结不定。最终灵魂深处最真实的声音告诉我:人,当随内心、当随时代。
上海知产法院是上海地区唯一集中审理技术类案件的法院,时代飞速发展、技术日新月异,今天的知识产权纠纷已与五年前大相径庭。五年的职业历练已使我深爱上知识产权审判事业,成为一名知识产权领域的专家型法官是我的职业追求,而知产法院的设立正是时代给予一名知产法官的历史机遇。
五年间,我在“恋舞”商标案中,出具上海法院首个证据出示令,加大商标保护力度;在“大众点评诉百度地图”案中,划定数据信息的使用边界,为大数据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在“爱奇艺公司诉搜狗”案中,树立审慎干预的司法理念,为技术创新营造市场空间;在中芯国际涉芯片商业秘密纠纷案中,精心设计调解方案,为中国芯片制程工艺追赶世界一流扫清障碍。
五年间,在知识法院这个大平台上,我有机会去面对新技术、新商业模式所带来的知识产权纠纷,有机会去研究最前沿的知识产权法律问题,有机会与最顶级的业界同行切磋交流,也因此有机会去实现成为一名专家型的知识产权法官的职业理想。知产法院的平台成就了我,或者更准确的说,是为保护创新做出的时代贡献成就了我。
时间证明了五年前的选择是正确的,只有与时代同频共振,才能不负个人的才能与韶华,不枉时代的青睐与瞩目。
裁判之旅:痛并快乐着,披荆斩棘
法官没有名片,判决书就是法官的名片。法官不能选择办理什么案件,但可以选择将一个案件办成精品。
裁判的旅程,可能是在探求制度原点的过程中,不断弥合法律的滞后性。
我主审了“天猫诉载和公司”等一系列涉及新型竞争行为的互联网领域不正当竞争纠纷案。积极干预与司法谦抑、自由竞争与公平竞争、鼓励技术创新与维护市场秩序……无数个日夜在法律价值间博弈,追溯法条渊源、解读司法政策、寻求裁判路径、探究技术原理,最终各种冲突的要素被妥当安置,组成一份完美的化合物,这是一份我给互联网产业发展和鼓励技术创新的礼物,也是一份给自己坚握火把、终达彼岸的奖赏。
裁判的旅程,还可能是寻找事实与规范的完美契合,遇到自己的那颗匠心。
我主审了“洁水”商标侵权案,涉及特殊情形下的商标使用行为如何涵射于抽象的法律规范。在不断地将目光和思维往返顾盼于案件事实与法律条文之间,在不厌其烦的裁剪事实和修正理论之后,最终实现了事实与规范间在逻辑和价值的完美契合,就像一名工匠打造出了一件卯榫之间天衣无缝的作品。
五年来,我的专业不断精进,审结了六百余件知产案件,在国家级期刊上发表调研文章近30篇,4次获得全国各类征文一至三等奖,执笔2项课题获得市级奖项,第一部著作即将付梓。
五年来,在院领导的帮助指导、合议庭的共同努力下,我主审的11件案件入选最高法院公报、最高法院年度50件知识产权典型案例、上海高院参考性案例、上海法院十大典型案例等。
回首这些疑难案件的裁判心路,并非一幅将法律适用于案件的速写,而是在法律沉默时,踏上神秘之地探求规则的漫长之旅。这是一趟没有攻略的旅程,披荆斩棘、逢山开路,期间更是常常伴随着纠结、迷茫甚至痛苦。
但在到达山顶的那一刻日照金山云开雾散,一种智识上的愉悦感让一切付出都成为值得,这是裁判者最幸福的高光时刻。
结语
有位作家说:
“写出个人与时代的交汇,就是伟大的故事。”
创新从未如今天一般成为时代的主题,回首过往,有为追梦的求变,有为筑梦的坚守,我最终成为了一名以激励和保障创新为使命的知识产权的法官。站在个人与时代的交契之处,我紧握未来的接力棒。
以最坚定的步伐迈入时代的赛道,
以最稳健的姿态跨越时代的高栏,
以最嘹亮的声音唱出时代的回响!
更多候选人故事
欢迎关注庭前独角兽
编辑|范栩含
十佳青年评选
成长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