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WeChat ID KJXSLM Intro 会计学术联盟,青年会计学者联合发起的学习社群,会计领域优质资源整合平台,定期举办线下Seminar,线上成长训练营。会计学术联盟(ID:KJXSLM),传递业内快讯、硕博招聘、文献速递、会议信息等,助力有缘会计人成长!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并置顶▲会计学术联盟 青年会计学者联合发起的会计本硕博NO.1平台  分享信息,传正能量,交流学术 广结善缘,整合资源,服务成长 汤谷良,原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院长。25岁取得硕士学位,30岁破格成为副教授,33岁晋升为教授。2006年受聘任教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2010年担起院长职务。2012年获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他在预算管理、集团管控、财务战略、业绩评价与资本运作等方面的研究都有所成就,是公司“经营者财务”学说的倡导者,在国内实务界享有“汤预算”的别称。和很多会计界的成功人士一样,他的人生履历表是丰满的。问及如何平衡学者、教授和院长的关系时,他迟疑片刻,露出朴实的笑容,坦承很难平衡。“做院长压力太大,我更乐于教书。”言语间透露出做一名学者和老师所拥有的独立自由带给他的愉悦。 为了采访汤老师,记者两次走进他的办公室,收获和感受有所不同。第一次,记者在办公楼楼道里远远地看见,穿着红色外衣的他一出现便被众人包围,各种繁杂的事务等待他处理和决断,我们的访谈也因为他的忙碌只进行了短短半个多小时。而这一次,记者赶了个巧,周五下午,他笑说正好这段时间有空闲。他的状态明显松弛,清晰的思路一点点推开,将他教书、科研和做院长的经验和感悟与记者一一道来。中途有年轻老师进来表达工作中的希望:“我今年要评职称,还有其他一些事情要做,压力特别大,需要您的帮助……”为了避免尴尬,记者走到布满一整面墙的书架边,看到他永远是露出灿烂笑容的照片、“最受欢迎院长奖”的奖牌以及贴在书架上的记事小纸片,但不经意间还是听到了他的话语,“你有什么需求都可以和我说,不方便的话可以发微信,我一定尽力满足你的要求,帮你分担,好好设计一下……”一丝钦佩感在记者的心里蔓延开来。他的诚恳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您怎么评价自己?”面对记者的问题,他毫不迟疑地说:“首先肯定是激情。”“还有吗?”“还有……”他思考了好一会儿,最终肯定地说:“就是激情,别的都是次要的。”是的,这位略带湖南口音,需要仔细从他口中辨认是“ling”还是“ning”的集众多成就于一身的院长,就是这么地充满积极的能量和感染力。与之对话,总是能感觉一切皆有可能,用心就有希望。采访结束之后,他送给记者一本书,名叫《战略财务的逻辑 我的偏执》,并在扉页写下“激情是我们必备的心路历程”。回到办公室,翻开这本书的前言:“作为一名长期从事财务教学与研究的高校教师,我一直深爱和痴迷于财务,这因为她是一门既严谨又开放,既能‘顶天’又能‘立地’的人文科学……”或许他“偏执”的原因就在于此吧。 记者:您是一位富有激情的学者,总是能结合不同时期的热点问题敏锐地找到新鲜且适合自己的研究领域。请问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您是如何做到永葆激情的? 汤谷良:作为学者和老师,我最首要的观点就是不要把教学和科研对立起来,二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比如在讲授财务投资者分析的课程时,我问学生,当上市公司宣布一个好消息或一个坏消息时,投资者通常会对哪类消息记忆的时间更长?我把我做过的相关研究展示给学生,发现研究结论和很多学生的回答有差异,他们对此表示出了强烈的兴趣。相应地,学生的发言很多时候也会给我的科研带来启发。 第二,科研要接中国地气。扎根于中国本土企业的研究十分重要。一方面,应增加对新兴经济活动如电子商务等的研究;另一方面,应选择优秀的本土企业作为案例研究对象。我坚决反对一提案例就是国外的好。哈佛的案例教学是其一大特色,但基本上是基于美国本土建设的,中美国情不同、体制不同、价值观不同,问题的解决方法自然也不同。中国企业创造了很多让中国人自豪的管理创新案例,作为学者和老师,必须要传播出去。关注、总结和传播中国企业的管理创新是很有价值的事。我们对此做得很不够。 第三,坚决反对做数字游戏。科研不能没有数字,但不能只有数字。无论实证研究还是规范研究都是为企业、为社会服务的。我目前关注的领域主要有三个:管理会计创新、集团重组和财务管控、IPO。选择这些研究方向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些研究领域目前还存在悖论,研究它们对自己来说是一种挑战,同时也是中国社会和中国企业所亟需的。 第四,要注重科研规范性。学术研究怎么提出问题,怎么分析、解决问题,有基本的范式。这是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学者的弱项。在这个方面我的观点是“崇洋媚外”。学习西方学术研究的范式,摒弃从概念到概念的研究思路,这方面中西是相通的。比如我研究的华润集团的6s管理体系及海尔的自主经营体等案例,如果只是考察案例企业是怎么做的、效果怎样,这不是高档次的案例研究。学术研究的范式应当是首先了解有关这些模式的理论文献有哪些,这些模式的理论主张有哪些,以及这些理论的实际贡献。在分析的基础上再把握这些案例,研究这些案例的理论主张弥补了现有理论的哪些不足,以及这些案例在实践上的可复制性。学术研究的结论应当是可以复制的,复制是传播的必要条件。 第五,始终保持盯紧前沿的阅读习惯。我会坚持阅读顶级的管理与商业期刊,并经常把好的内容打印出来,尽情阅读,这对我影响非常大。在看这些文章的时候我的关注点是:它是怎么选题的?它的数据是怎么挖掘的?它是如何寻找文献的?它的结论是什么?如果文中提到的文献我也读过,我为什么没有发现这样的问题?我认为阅读好的文章就是与高人对话。例如,有一些顶级杂志经常刊登文章教你怎么写作。作为学者,需要终生学习怎样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包括标题、前言、结尾、文献列示等。这也是我说的研究范式的一部分,需要精益求精。 总体来说,通过阅读我有三大收获:一是了解到我关注的学者在做哪些研究。二是什么问题被编辑认为是比较值得刊登的内容,当然,随着研究内容的改变研究方法也要相应改变。三是给我做研究提供了很多启发。我曾发表于THE ACCOUNTING REVIEW杂志的关于主观评价的文章,就是看到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杂志上刊登的一篇文章,说美国政府对离华盛顿越远的地方照顾得越多。我当时的感觉是中国不是这样,并通过研究证明了离国资委越近的地方得到的照顾越多。学术研究很多时候就是旁征博引、相互启发的。 记者:案例研究是您的一大特色。您是如何采集案例的? 汤谷良:我采集和挖掘案例的途径主要有三条。第一,通过持续关注各类媒体获取信息。关注的方向有三个:一是诸如《中国证券报》、《21世纪经济报道》和《上海证券报》等财经报纸。这些报纸对公司的一些报道给学术研究提供了很多鲜活的案例。我家里有一个大夹子,以前用来存放我收集的报道,现在已被电脑里的文件夹取代了。我将这些资料按照不同的主题进行分类,如分行业、分企业、分主题、分人等,并拷贝了好几份。我电脑里别的东西都能丢,唯有这个不能丢,这就是我的资料库。二是持续关注一批中国优秀的企业家,并随时收集他们的信息。如通过微信、微博等了解马云(阿里巴巴)、郭广昌(复星实业)、王健林(万达)、宁高宁(中粮)、柳传志(联想)等人的主张。三是持续关注一批中国的公司。学术研究不仅要关注成功的公司如阿里巴巴,更要关注转型脱变的公司如李宁公司。我会在EMBA的课堂上要求学生搜集有关苏宁的资料,并且回答“如果你被聘为苏宁总裁,2015年将如何开展工作、完成转型”。这就是生动的案例。第二,通过担任公司独立董事获取资源。这些资源同样非常鲜活、及时。第三,通过主动接触一些企业获取案例。我坚持每个月至少到企业中去一次,如近期我将到华为调研业绩考核的相关问题。这种联系是交互的,如果你能给出中肯的建议,企业也会给你提供更多、更真实、更有效的信息。 记者:从1987年毕业留校任教至今,您在财会教学这片土壤已经耕耘了近30年,积淀了丰富的经验。能否与读者分享一些您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认识和创新? 汤谷良:从教学来讲,我的感悟主要有四点: 一是老师就像演员,一定要具备生动性和感召力,要持有一种强烈的愿望,让学生喜欢这门课,喜欢你这个人,同时要有灵活的方式缓解课程内容的枯燥,使学生感觉很有意思。我记得在北京工商大学为非会计专业班讲授会计原理时,有一些内容对于非专业的学生而言是比较难理解的,比如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的区别。当时我为讲这部分内容准备了一个月,设计了一系列会计分录,让学生分别按照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去做账。课程结束之后,有一个学生激动地表示这个困扰他很久的问题终于在这堂课上解决了。这印证了我的认识,课程需要设计。同时还可以利用生动的案例,因为案例有背景有情景,并且可以让学生参与案例的补充和完善。另外,可以采用特殊记忆法帮助学生深化所学知识。比如我曾让学生提早围绕讨论课的主题、要求等进行准备,讨论课当天买上点心,和学生一起到北土城公园去,一堂课从45分钟延长到90分钟,大家席地而坐,边吃边用英语交流。也许很多年以后,学生对其他的课程记忆模糊,但对“北土城的那堂课”依然印象深刻。 我并不是一开始就有这种理念的,而是在长期的教学当中逐渐积淀下来的。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件事对我触动非常大。1995年我在美国奎尼比亚克大学做访问学者的时候,有一位黑人老师的公司财务课程讲得非常好,对学生的吸引力特别强。有一次同行的时候我问他:“你会不会改变职业?”他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我的校长是一个笨蛋,我这么享受,我应该给他钱,他还给我钱!”在教师队伍中,他属于特别投入、富有激情的人,这在他的行为、语言中处处可见,这一点对我影响非常大,让我坚定地认为作为一位老师,一定要把这种激情带到教室里,享受你的课程。 二是要在第一堂课给学生留下好印象。一直以来我都有个观点,就是每个学期的第一堂课非常重要,就像第一次约会要给人留下好印象一样。这种印象来源于很多方面,比如学生是否能在你的课堂上感受到快乐,你的仪表是否干净整洁,等等。因此,我一般尽可能正装授课,以示尊重。 三是一定要有互动。教学是两个主体的事,之间如果没有互动,课堂就活跃不起来。在这方面,西方比如美国大学的商学院就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师生之间的互动随时都在进行。如何通过课堂互动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是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四是要注重与互联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现在的很多年轻人都具有批判性思维,不喜欢教条式的说教,因此可以通过教学手段的丰富和拓展给学生更大的自主空间。比如我会让学生在教室里通过网络直接获取一些案例信息,这些信息在互联网进入课堂之前可能完全是由老师准备的。 记者:作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的院长,您非常注重学院的战略发展和品牌建设,为之做了很多努力,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您认为要推动商学院更好地发展应关注哪些方面? 汤谷良:商学院作为知识性组织,首先一定要注重文化塑造,要有文化驱动。比如,我任商学院院长的时候便提出来商学院的预期和定位就是用心打造幸福快乐的商学院、国际化的商学院、引领企业创新的商学院、连接资本的商学院。致力于打造幸福快乐的商学院就是一种学院文化。在商学院,老师们都是同事,但往往缺少交流。对此,我会组织开展各种活动邀请大家共同参与,比如外出旅游能够增进彼此的了解、增加团队的协作力和凝聚力。同时,我还希望进入商学院的学生感觉是幸运的,能够得到一种幸福快乐的完整的现代教育的商科环境。 其次是战略,商学院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要有一个战略重点,比如社科基金的申请、国际化的认证、人才培养质量深度国际化等。商学院在2014年获得了EQUIS(European Quality Improvement System,即欧洲质量改进体系)认证。这是中国财经类大学第一次获得这样的认可,对于商学院来讲是一次里程碑式的品牌建设。推动国际认证的目的是和国际接轨,使国内培养的学生在国外也能得到认可。 第三是建立并完善学院的组织与授权体系,充分调动各项目主管和学系主任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潜力。在一个知识体的组织当中,只有充分授权才能使组织充满活力。我相信没有学会授权的人成不了好的领导。 第四,商学院要注重市场经营和项目开发。举个例子,每年招生的时候,我一定会频繁地出现在媒体上。国外的商学院为了打开中国市场,经常到北京来宣讲,扩大影响力,国内商学院目前营销的观念还比较薄弱。 最后是沟通。作为院长,要和老师、校友、学生等保持频繁的沟通,尤其是在各项制度出台之前。当有人对某项制度设计存在异议的时候,要尽量通过沟通达到相互理解、均衡发展的目的。 [后记] 正如汤老师喜欢与学界、业界的高人对话一样,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记者坐在他对面,近距离地聆听和感受他的思想和阅历,于我们也是一种内在的跨越和享受。他鼓励我们说好的记者往往能引导对方思考、提炼和探索,采访虽然结束,有些问题他还会继续思考。而作为记者,我们也希望自己心里有一束光,努力用自己的笔为读者搭建更多与“高人”对话的平台,传递他们的激情与思想。(本文转自中国财政杂志社公众号,记者:刘良伟 刘黎静) 学术联盟已关注学者 吴水澎| 郭道扬 | 周守华 | 王化成 | 谢德仁 |  王立彦 |陆正飞 | 戴德明 | 黄世忠 | 田高良 |  杨世忠 | 付磊 | 张继勋 | 周晓苏 |姜国华 |  靳庆鲁 | 肖星 | 李增泉 | 吴联生 |叶康涛 | 步丹璐 |  李青原 | 吴溪 | 王玉涛 |刘启亮 | 李留闯 | 姜付秀 | 周卫华 | 杨兴龙 |  会计学术联盟(ID:KJXSLM)     会计本硕博 第一自媒体 Reward 长按二维码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Scan QR Code via WeChat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