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4期目录及摘要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
算法推荐视阈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挑战与应对
吴文君,王建新(1)
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出场及表达
陈继雯(8)
【经济与管理】
绿色低碳发展、环境规制与企业绿色创新
——基于中介效应与门槛效应的实证分析
陆扬,王育宝(15)
中国制造业绿色升级潜力的动态演化
王昀,付琳,董艳(27)
选择性税收激励对企业研发创新的异质性影响研究
南晓莉,段胜英(42)
供应链网络能力、柔性能力与双元即兴能力
——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杨红雄,任婉茹(54)
减持新规能提升股票定价效率吗?
——基于交易预披露视角的分析
潘京臣,蔡曦,顾露露(63)
【科技伦理】
人工智能生产过程中的伦理介入问题探析
雷禹(73)
人工智能自主发明的伦理挑战与治理对策
刘鑫(80)
【政治与法律】
人工智能证据适用的双重风险及其规制
马国洋(86)
论衍生数据的知识产权保护模式
陶乾,李衍泽(94)
见义勇为受益人适当补偿之精神损害问题研究
王家阳(102)
【公共管理】
环境协同治理改善了城市生态福利绩效吗?
李磊,郑依琳,马韶君(111)
【教育研究】
职业教育1+X证书:成本分担与考核定价研究
李虔(122)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
算法推荐视阈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挑战与应对
吴文君,王建新
(华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41)
摘 要:互联网技术自诞生之日起就成为西方兜售“普世价值”的重要工具,正在开启信息和思想传播新纪元的算法推荐技术也不例外。“算法中立”本质上是西方社会掩盖其商业目的和政治意图的障眼法,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意识形态陷阱。在算法推荐的中介下,网络信息传播呈现出“个性分发”、“流量至上”、“情理倒序”、“微碎叙事”和“圈层固化”等特点,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对此,不仅要对“算法中立”的虚伪性进行彻底的揭露和批判,还要善于借算法之力提高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效果。
关键词:算法推荐;主流意识形态;网络传播;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出场及表达
陈 继 雯1,2
(1.中山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中山 528406;
2.广州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1436)
摘 要:话语承载着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在社会交往实践中反复生成,其内容和形式充满意识形态意味。意识形态话语由特定概念、判断和推理等语词要素组合而成,依托话语进行表达。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属性,以新时代为语境,以统一思想、凝心聚力为旨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根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其实质在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需要从维护社会稳定、实现民族复兴和世界繁荣的战略高度上发出中国强音,展现中国实力,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层层诉求中完成时代出场。围绕唱响话语主旋律、规范话语表达秩序、优化话语表达形态3方面,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在新时代场域中延展社会意识空间,发挥发展优势和话语优势的双重效应。
关键词:话语;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出场;话语表达
经济与管理
绿色低碳发展、环境规制与企业绿色创新
——基于中介效应与门槛效应的实证分析
陆 扬,王育宝
(西安交通大学 经济与金融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
摘 要:研究立足于新常态下高质量发展背景,构建“经济—环境—社会”统筹协调的绿色低碳发展评价体系,聚焦于企业绿色创新在环境规制的发展影响路径中产生的中介效应与门槛效应,分析不同规制工具、不同地理区域的差异化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具有显著中介效应和门槛效应。不同地理区域表现异质性中介效应:命令控制型规制下,绿色创新在东部地区产生显著负向传导效应,而在西部地区发挥微弱正向驱动效应;市场激励型规制下,东部地区绿色创新的正向中介效应占比极高,而西部地区未显现创新驱动效应;公众参与型规制的正向中介效应同样呈现“东部显著,西部不显著”分布特点且占比较低。不同创新水平表现异质性门槛效应。命令控制型规制呈现倒“U”型影响曲线,市场激励型规制呈现“U”型影响曲线,而公众参与型规制仅在高创新水平地区发挥激励效应。据此提出具有区域差异化特征的环境政策建议,加快提升区域绿色低碳发展水平。
关键词:绿色低碳发展;环境规制;企业绿色创新;中介效应;门槛效应
中国制造业绿色升级潜力的动态演化
王 昀, 付 琳, 董 艳
(大连理工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4)
摘 要:在日益增强的能源环境约束下,制造业绿色升级成为转变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绿色增长的理论框架下提出了中国制造业升级的方向包括价值提升、能源节约和污染减排3个维度,并以此构建中国制造业绿色升级潜力的测算框架。方法上,从方向向量内生化、松弛变量为相对距离和引入外生权重3个方面对方向距离函数加以改进。基于2001~2015年中国制造业27个二位码行业数据的测度结果发现:无论是价值提升、能源节约还是污染减排方向,资本密集型行业的升级潜力相对较大,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升级潜力相对较小;中国制造业行业的绿色升级潜力趋势可以分为潜力均衡型、价值提升型和节能减排型;中国制造业生产的效率边界具有动态特征。
关键词:中国制造业绿色升级;升级潜力;绿色生产率;方向距离函数
选择性税收激励对企业研发创新的异质性影响研究
南 晓 莉, 段 胜 英
(大连理工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4)
摘 要:有效激励企业创新,是我国选择性产业政策制定与实施关注的重要议题,既有研究基于总量视角证明了选择性税收激励政策效果的平均有效性,文章着眼于创新投入的个体异质性视角,分析高新企业技术认定这一选择性税收激励政策对企业创新投资异质性效果。文章首先聚焦于获得高新技术资质的样本企业,控制政策非随机性带来的选择偏差,其次采用PSM方法控制个体差异,计算先认定企业与后认定企业同一时期的研发创新增量,最后利用Logit模型检验认定次数、认定企业规模、政策执行环境等政策特征对企业创新增量方向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政策对首次认定企业、小规模企业、市场环境发达地区企业激励效应更强,微观企业在响应政策的环节中受到管理层短视、知识存量与调整成本的影响。为提高政策创新激励效果,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优化应考虑到政策设计、实施对象以及执行场景的特点,注重长效激励、灵活施策,并不断强化营商环境支持。
关键词:税收激励;研发创新;异质性;PSM
供应链网络能力、柔性能力与双元即兴能力
——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杨 红 雄, 任 婉 茹
(天津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天津 300384)
摘 要:在动态变化的复杂环境下如何即兴运作来应对机遇与挑战,成为企业战略决策管理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基于社会网络与资源观理论,本研究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的方法,以制造业供应链为研究对象,探讨资源导向视角下供应链网络能力、柔性能力影响企业双元即兴的多重组合路径。研究表明:分别存在两种等效路径支撑企业开展开发式即兴和探索式即兴;网络规划能力是能动管理和规划网络的基础;网络占位能力有利于开发式即兴能力的提高,但对于探索式即兴未必有利;供应链柔性能力兼具开发性和探索性双重特征,联合不同维度的供应链网络能力可以有效促进双元即兴。
关键词:供应链网络能力;供应链柔性能力;企业规模;双元即兴能力;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
减持新规能提升股票定价效率吗?
——基于交易预披露视角的分析
潘 京 臣, 蔡 曦, 顾 露 露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金融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摘 要:为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内部人减持行为,证监会于2017年5月修订实施了减持新规,规定内部人必须预披露减持计划。从内部人交易预披露视角出发,选取2014~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建立双重差分模型实证研究了减持新规对股票定价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减持新规显著提升了上市公司股票定价效率;减持新规主要通过降低信息不对称、促进投资者搜集信息并参与交易来提升股票定价效率。异质性分析发现,减持新规的政策效应在分析师关注和机构投资者持股较低的公司中更强。研究结论表明,进一步完善内部人交易信息披露制度,不仅能有效规范内部人的违规交易,也有利于改善资本市场信息环境,提高市场发展质量。
关键词:减持新规;定价效率;内部人交易;预披露
科技伦理
人工智能生产过程中的伦理介入问题探析
雷 禹
(华中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摘 要:人们愈益走向并生活在一个人工智能的时代。当前人工智能的探索和发展产生了复杂的现实效应和社会后果,亦提出了诸多未知的理论难题。就伦理学来说,对人工智能进行伦理干预和介入成了迫在眉睫的任务。这种伦理干预并非泛泛的外在说教和批判,其基础在于对人工智能的本质进行科学把握。这种把握需要从历史变迁而非预设的本质出发,不仅将人工智能理解为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而来的物质基础,而且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的整体性视角看待它发挥作用的方式。立足于这一视角,伦理学不是把人工智能理解为物本身,而是从科技、产业、伦理等诸多要素的动态作用中把握它的合理位置及其影响。在通往伦理的人工智能生产过程中,伦理学面临三大基本任务:倡导新的契约精神,重新界定人工智能生产中的伦理标准和规范;主张以人为本的最终目的,思考人工智能生产中价值冲突的解决方案;深入生产过程中的伦理介入,把握人工智能生产过程的具体环节。
关键词:人工智能;技术规律;伦理介入
人工智能自主发明的伦理挑战与治理对策
刘 鑫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知识产权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3)
摘 要: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全新自主发明模式,也引发了一系列的伦理挑战,既涉及本身作为人类创造物的人工智能在自主发明过程中扮演发明主体角色的伦理争议,也涵盖了人工智能脱离人类干预与控制自主生成发明客体过程中由算法失灵、数据失准等情况所造成的技术伦理风险。因此,为有效应对人工智能自主发明模式的伦理挑战,有必要从人工智能的本质特征与运转机制入手厘清人工智能自主发明的伦理定位,并遵循以人为本基本伦理价值理念下算法向善与数据向善的伦理准则,通过人工智能工具性虚拟人格的创设和人工智能算法监测与数据评定指标体系的确立,建构人工智能自主发明模式的治理体系与框架。
关键词:人工智能;自主发明;伦理挑战;发明主体;发明客体
政治与法律
人工智能证据适用的双重风险及其规制
马 国 洋1,2
(1.北京交通大学 法学院,北京 100044;2.中国政法大学 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北京 100088)
摘 要:人工智能证据是基于人工智能分析形成的可用于证明案件事实的机器结论。现代人工智能证据主要以机器学习技术为基础,具有机器生成性、机械复杂性和数据依赖性。人工智能证据进入法庭不仅符合证据法鼓励采纳证据的基本精神,也可以发挥独特的证明价值。但人工智能证据的应用也存在双重风险。第一重风险是证据可靠性风险,具体包括技术可靠性风险、数据可靠性风险和结论不可解释风险。该风险应通过建立人工智能证据法庭可靠性审查体系以及庭外监管机构的方式加以规制。第二重风险是“证据偏在”风险,该风险产生的原因是诉讼双方证据获取能力的不平衡以及人工智能证据的质证困难。对此,应注重人工智能证据的证据开示并建立有效的质证方法。
关键词:人工智能;人工智能证据;双重风险;证据可靠性;证据偏在
论衍生数据的知识产权保护模式
陶 乾, 李 衍 泽
(中国政法大学 法律硕士学院,北京 100088)
摘 要:数字经济时代,衍生数据蕴藏着巨大商业价值。就其法律保护问题,国内外主要存在赋权模式和行为规制模式两种观点。衍生数据具备财产属性,属于我国《民法典》所保护的权益。若仅以《反不正当竞争法》下的行为规制模式对其提供保护,无法对衍生数据的利用和权利限制进行全面的制度安排,亦无法有效平衡各方主体利益。相比之下,赋权模式是激励数据生产和投资的重要保障。基于衍生数据的形成机理及对其进行保护所遵循的价值理念,将其置于知识产权制度体系下具有正当性。根据人类在数据生成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可以将衍生数据区分为有创作性投入的衍生数据和无创作性投入的衍生数据,前者用著作权保护模式,后者用邻接权保护模式。数据赋权可供选择的路径之一是在知识产权制度体系内创设一项数据处理者权,用以保护衍生数据生产者运用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等技术所产出的数据产品。为了平衡多方利益,还应当通过增设合理使用情形、设定期限等方式,对数据处理者权加以适当限制。
关键词:衍生数据;知识产权;数据产权;邻接权;数据处理者
见义勇为受益人适当补偿之精神损害问题研究
王 家 阳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法学院,北京 102488)
摘 要:鉴于见义勇为受益人适当补偿制度对全社会传播正义的价值与公平责任制度守望互助的基本理念最为契合,因此见义勇为受益人适当补偿宜定性为公平责任的具体适用情形之一。由于精神损害结果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结合见义勇为者亟须优待的社会需求,应当将精神损害纳入受益人适当补偿的损失范围。关于具体的精神损害补偿路径,应采取多样化的救济机制,并且对精神损害补偿数额加以限制,实现见义勇为者和见义勇为受益人双方利益的平衡,为《民法典》时代中见义勇为制度的完善提供可行性的解释论方案。
关键词:见义勇为受益人;适当补偿;精神损害;公平责任;分担损失
公共管理
环境协同治理改善了城市生态福利绩效吗?
李 磊, 郑 依 琳, 马 韶 君
(天津大学 管理与经济学部,天津 300072)
摘 要:环境问题呈现跨区域扩展特征,环境协同治理旨在解决跨行政区划问题,实现区域环境整体利益,其实施效果如何?文章引入生态福利绩效的概念度量城市居民福祉水平的变化,实证分析中国环境协同治理对城市生态福利绩效的改善效果。研究采用中国104个重点城市2006~2015年的数据,基于改进的交叉效率模型测算城市生态福利绩效水平,并基于Tobit面板回归模型,结合制度性集体行动理论,实证分析环境协同治理对城市生态福利绩效的影响及内在机制。研究发现:环境协同治理能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福利绩效,但交易成本的存在会削弱这一效果,其中谈判成本的影响最为显著。在考虑空间相关性因素后,这一结论并未发生变化。因此,建立动态、有约束力环境协同治理机制是必要的。
关键词:环境协同治理;生态福利绩效;交易成本;制度性集体行动
教育研究
职业教育1+X证书:成本分担与考核定价研究
李 虔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教育行政教研部,北京 102617)
摘 要: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是我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制度的重大创新。以社会化机制推动多元主体参与证书制度试点,需要解决成本分担与费用支出问题。以30个X证书为案例,发现目前证书考核定价基本符合政策规定,部分证书有突破价格限制的需要;证书考核成本支出项目复杂,考试经济规模报酬递增的一般规律较难适用;证书成本与费用分摊方案主要由培训评价组织主导,院校一方参与不足。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还需要处理好提高证书质量与证书成本控制、保障证书公益性与兼顾考试衍生经济现象、成本与费用分摊的便利性与规范性等三对关系。考虑到X证书具有准公共产品属性,建议继续借助原有投入主渠道支持试点工作,构建以政府为主的多元经费保障机制;坚持公益性主导原则,在试点和推广阶段分别采取相应的证书定价指导;强化成本与费用分摊的规范性,优化院校与培训评价组织的协商合作机制。
关键词: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成本分担;考核定价;准公共产品
图文编辑:彭傲
责任编辑:陈晓光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刊核心期刊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全国高校社科精品期刊
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
微信号|dutxbsk
联系电话:(0411)84708305
电子邮箱:gjxbs@dlut.edu.cn
点击“阅读原文”,可下载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