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山里的坚守——评估中心教研员视导方堰塘小学见闻

       9月17日,雨中的歌乐山秋风阵阵,寒气袭人。进修学院评估中心两位教研员赶在上课前到达位于金刚村附近的方堰塘小学,开始了一天的教学视导。
       刚吃罢早餐的张家明校长久别逢亲人般地把教研员领进办公室,介绍起学校的处境来:近些年来,随着附近居民纷纷下山购房,随着原本星罗棋布的企业相继外迁,学校生源越来越少,现已由鼎盛时期的200多名减少到100挂零了。现有20多名教师,大多数住在山下,天天“走教”。住得最远的一位老师每天往返学校和巴南茶园的家中,总共得花费3个小时左右的时间。不过,风雨无阻,老师们总能坚持提前到校,轮到值日的时候就得花上几十块钱打车上班。而由于歌乐山由镇转为街道,以前老师们的“边远补贴”也被取消了。下班回家途中如果遇上堵车,晚上8点以后才能到家。“老师们真的很辛苦!”张校长感叹道。
上课了,张校长陪两位教研员进入四年级教室,一起听课的还有第一节课不上课的老师。这个班有22名学生,语文老师张灵蛟正是那位家住茶园的年轻女教师。
这节课学习《夜间飞行的秘密》。小张老师教态端庄而亲切,紧扣课文语文要素,领着学生读课文,提问题。学生自学的时候,小张老师走到好些个学生身旁去巡视、指导,然后抽不同的学生针对课文来提问。
互学的时候,老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在“问题清单”上填写出从内容角度、写法角度和启示角度所提出的问题。然后是小组展示,老师穿插讲解、点拨。学生并不显得紧张、局促,而是落落大方地发言,讨论,不少孩子的字也写得不错。在小张老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慢慢知道了从内容角度、写法角度和启示角度提出问题。

第二节课两位教研员分头听语文课和英语课。

英语课Where  Is  Lucy  From
语文课是五年级班上的,这个班只有15名学生,是真正的小班。上课老师谢李娟是一位中层干部。这节课上的是《白鹭》。
谢老师给学生准备了两份导学单,先放开时间让学生依托导学单进行自学,然后互学,展学。每一个环节都有板有眼。学生学得也很认真。
       课后,教研员和三位授课老师直言不讳地分析了各自所上的课。三位老师都非常珍惜这次与教研员面对面交流的机会,非常虚心地听取了教研员的意见和建议。
接着,教研员抽查了部分老师的教案和几个班级的学生作业,都比较规范,十分难能可贵。
教研员又和学校领导就教研组建设的现状进行了探讨。学校每个老师都非常渴望能有集体备课和专业引领的机会,但都是单班教学,张校长联系过很多校长,希望他们帮助学校的老师们更好地成长。“他们都热心帮扶,但每个学校的情况都很具体。”张校长说。有的学校办学条件现代化程度极高,与方堰塘小学所采用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式已是天壤之别,因而帮扶难以做到常态化。那么,在教师研修方面,可不可以把方堰塘小学每个年级分别加入到某一所大型学校的一个年级组,主要通过远程研修的方式帮助老师备好课、上好课呢?对此建议,张校长表示谨慎乐观。
当谈到听说区里可能要求老师们手写教案的时候,张校长又表示有些犯难,因为像这样的小型学校,一个老师得教多个学科,备课任务很重,手写教案确实不很现实……
因为老师们下午都要上课,经过商量,教研员郭老师的微讲座安排在午饭后进行。讲座的题目是《教学目标与评价任务》。老师们认真聆听,都表示很受启发。
讲座完毕,为了不打扰老师们下午的教学,两位教研员匆匆离开了学校,留下在歌乐山工作了近30年的张校长和20多位年轻老师,为着100多个山里娃,继续坚守在这美好而又有些无奈的“半亩方塘”……

END


撰稿:郭金明

编辑:唐玉

审稿:余华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