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做个俗人

Augenstern15 阿鱼探长 2022-05-03
 
 
我是1994年,农村生人。这个年纪,你已经可以在公众号的留言区看到有读者亲切地喊我“鱼叔”,而我自己也觉得没什么违和;两年前进大学校园里打球时,就有比我高一头的大学生跑过来问我“叔,能一起组局不?”……这也充分证明,一个是咱年纪到了,另一个因为这几年发福的缘故,确实长得着急了。那个几年前青春洋溢的少年探长,的确已经消失在时间的洪流与命运的漩涡里了。
 
因为写作的缘故,有了一些读者,有了一点微小的影响力,尤其前几年热衷于参与公共事件讨论,俨然一副为民请命替天行道的心境。在自媒体时代,这样的公共热点文章,会被许多人视为某种“意见领袖”,我当然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在十年前我熟悉“意见领袖”这个词的时候,它还是个褒义词。
 
但你从【阿鱼探长】公众号的内容结构就能看出我的决定与回答。我对【呦呦鹿鸣】那样的时评者保持敬意,但我自知,我不会成为那样的人,【阿鱼探长】公众号也不会变成一个时评号。
 
20岁的时候,我的脑子里的确充满各种主义,在微博上以犀利乃至刻薄的冷酷文字针砭时弊,我简直觉得我就是在致敬鲁迅——但后来我明白,那只是一个20岁的青年认识世界和社会的必然进程,有这股热血自然是很好的,也是应该的,因为这股热血会让我有足够的热情和耐力去主动学习和研究国内外的政治学与社会学,能让我有动力向着社会科学的更深邃之处走去,而不是停留于表面的浮夸与八卦。
 
但也因此,我明白了自己几斤几两,我那些发表在网络上貌似合情合理看似犀利的时评,到底只是群众情绪的代言,还是真的促进社会进步的添砖加瓦?我对此表示怀疑。
 
如果一起公共事件发生后,你并没有在现场,仅仅是凭借社交网络拼凑各种信息,然后一天之内就能给出你信誓旦旦的结论与所谓“深刻”的见解,那我觉得,更有可能这只是你的虚妄与虚荣。虚妄在于,你凭什么认为你就比事件现场的人更有洞见,你又凭什么认为你从网络上临时学习的知识就比事件所属的专业领域的人士更深刻?虚荣在于,如果不是大众社交媒体的存在,如果你的时评并不能获得大众的转发与流量,或者说,你的见解与大众认知是明显相悖的,那么请问,你还有心劲和勇气去发表见解吗?
 
如果不能收获点赞与流量,如果感受不到这种虚荣,你还愿意向着你的公义和真理前进吗?
 
不是每个时代都需要鲁迅,时代也不需要那么多人成为鲁迅。鲁迅只属于那个家国破碎昏庸腐朽的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
 
抛开时评之于社会层面的正义性,仅对于个人而言,我的体会是——如果一个人长期沉浸于那些宏大的概念和主义,的确会给他带来一种臧否天下的虚假的控制感,但也因此,他会荒废他的现实生活,他的身体与心灵是剥离的,他总是漂浮在生活的虚无之上。
 
如果连身旁的猫咪你都懒得照顾,那么叙利亚的战火跟你又有什么关系?我也不得不怀疑你对叙利亚人民的同情又有几分是真?
 
于是年岁奔近30岁,我已不再愤青,相反,这几年我越发感到inner peace. 我对自己又胖又丑感到满意,我也欣然接受如今依然没钱没车没房没对象,我自觉,过往的生命中的确有难捱的日子,但还算不上就是命运在摧残我;踏入社会当然也吃过不少亏,但就此抱怨社会在为难我,也实在太矫情。
 
回首这些年的成长经历,我越发有一个明显的体会,一种关于对待生活的体会。
 
在我成长的岁月里,在我们那儿的农村,可以粗暴的把孩子分为两种,分别对应两种成长模式。划分的依据便是学习成绩。
 
第一种,从小成绩好的孩子,一般家里肯定无条件支持,这种支持在农村也包括:可以不做家务活和农活,或者只做少量一点,享受全家的优待,享受邻里和学校的夸赞与荣誉,只要专心读书考大学。
 
第二种,则是从小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首先自然经常挨批不说,家务活和农活是不会少的,这部分孩子一般上学念到初中就开始辍学,要么直接进入城市打工,要么再读个技校学门手艺再打工。在未成年的年纪,这部分孩子普遍就已经踏入现实社会。
 
我的经历属于第一种,从小学习好,一路考大学,再出来进职场打工。我的朋友遍布两种类型,一直以来我只是觉得,这是个人的发展路径不同,仅此而已,其他的并没有什么不同。毕竟每个人的天赋点并不一样,也不是每个孩子都擅长读书,即便读书的孩子里也不是每个人都精于应试。
 
但我愈发体会到,这两种不同成长路径给人的人格带来的影响不容小觑。
 
仅以我的体会和身边的观察而言,第一种成绩好的“好孩子”,当然在知识层面和现实学历方面占据优势,但与此同时,包括我在内的这部分大学生身份的人,也普遍存在着巨大的短板——自尊心强,人情淡薄,居家技能与生活能力普遍欠缺。
 
其中最明显的两点,第一是精于利己而淡漠人情。
 
这一点早在初三的时候,我的英语老师就在课堂上感慨过,“过些年你们一个个都走向社会了,再在街上碰到老师我,我敢肯定跑上来嬉皮笑脸跟我打招呼的是教室后面那几个整天挨我批评的捣蛋学生,而咱们班的尖子生们可能看都不会再看老师一眼。”
 
是的,如果你是大学生出身,你扪心自问,你是不是在心底觉得你就比家乡那些没上过大学的乡亲高人一等?如果你是大学生,请问你还能像小时候一样平等看待你那经济落后的山村故乡?恐怕很多在大城市里奋斗的“精英”们,连自己故乡的名字都羞于提起。
 
大学生出身的“自视甚高”,是我特别反感的。你当然可以与故乡有不一样的想法,也可以不合群,但你没有资格鄙夷生你养你的故土。
 
第二点,生活技能普遍不足,缺乏对现实生活的深切理解。
 
这一点,也是我自己的短板,过去总是习惯于漂浮在半空中,去追逐那些虚幻的概念,但没有做到脚踏实地。不当家不知柴米贵,自然也难有担当。尤其现在我身在西安疫情里,居家隔离不知到何时,好在好在,前几年稍微花了一点心思学了做饭,对付眼下这些隔离日子不成问题。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生活里处处都是学问,街角的每个普通人都可以是你的老师,只要你能学会欣赏每个人。
 
鲁迅先生的遗言里有一句,“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莫做空头文学家,我想这句对于每一位和我一样的写作者,都是警示。
 
脚踏实地,躬身生活,感受人间烟火,才不至于满嘴跑火车,成为空头文学家,也不至于成为流量的奴隶。
 
我从我那些早早辍学进入社会的同学朋友身上看到,也许是很早就体验到立足社会的不易,也许是从小自己的生活就要自己张罗,所以,他们明显更会生活,也更懂生活。以及更让我称赞的另一点,就是他们的同理心,他们之于家人、朋友、乃至陌生人更为关切的同理心。
 
这也让我不得不感慨,我们的大学教育,确实让学生距离烟火生活远了,我们的大学生们,可以很容易看到宏大高远的社会蓝图,然后想办法一级一级拾级而上,但却对身后的过往越发淡漠。
 
我不喜欢这样的大学生,也不喜欢曾经或现在不时冒出这样苗头的我。
 
如今,我只希望自己有能力和有心境去做一个俗人。
 
做一个热爱生活、会生活、脚不离开泥土地、朴素一点、可以弯下腰、能体恤人间之不易的俗人。当然,这个俗人只不过幸运地读过一些书,看过一点外面的世界,会写几句文章而已。
 
功成名就对我没什么吸引力,我希望的是,可以成为一名生活的艺术家,有滋有味地过好这平凡的一生。
 
如今我距离做这个俗人,依然任重道远。


 


cherish

O

涟漪之外 - beyond the ripples
  • 本期主题曲,来自视频博主@张同学


之前写过的关于张同学的文章:


单月涨粉近500万!@张同学 是何方神圣?

手艺人


  • 西安疫情全城居家隔离,生活节奏大概就是下面这个样子:



  • 既然本篇多次提到了鲁迅先生,那么就用鲁迅先生的文风汇报一下我的情况吧:


出小区要办出入证,每户人家两天只可出去一次。我大抵已经开始习惯这样的日子,平静又喧嚣。小区目前比较安全,物资供应也充足,以前买菜还要出小区走上五十米,现在只需在西门口就可全天买菜。人们居家也乐得自在。依然能听见楼下每天早上大爷大妈们遛弯锻炼的脚步声,楼上邻居一天三啪声波足以穿透好几层墙,感想到人家是在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便觉得自惭形秽,小区院里的十几只猫晚上也会隔空回应,可能这就是音乐界流行的battle。在这一波三起的平静与喧嚣中,我倒不觉得他们吵闹,床头还有十几本积攒的书未看,还有比年底居家隔离更合适的读书机会吗?我合计着从精神上愉悦自己,估计后面会多写几篇读书后感。
M本文由@阿鱼探长 出品。感谢阅读,欢迎转发分享和留言交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