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又谈论时事了吧?又被气死了吧?

无才姐 女子无才便留德 2022-10-30



作者 | 无才姐


我最近不太敢看手机。


有的朋友已经快被各国数据吓死了。


有的朋友已经快被微博微信气死了。


好担心一场疫情过去,我们都没病,却没有朋友了。


有的人甚至没有老婆了。


闺蜜告诉我,有人在方方问题上已经夫妻反目了。


听完我抱紧了瑟瑟发抖的大兄弟


放心吧,没有任何女人能破坏我们的兄弟情。


何况那女人我们见都没见过。






谈论时事是一种古老的交际手段


一起喝个酒,吹个牛,装个逼,骂个娘。。。哟,小伙子很上道,来来来交个朋友。


老友之间更不用说,给你个眼神,感情深,一起喷。


而在网络时代,谈论时事更像是一种娱乐方式


微博指点江山,微信激扬文字,我思故我在,路过点个赞。


这种我型我秀的大型现场显然比自拍更讨喜,比晒娃有新意,内敛一点是有思想,放肆一点是真性情,总有一款适合你,也适合吃瓜群众。



可是现在疫情来了,一阵妖风刮过,有思想和真性情成了没头脑和不高兴,分分钟就掐了起来。


微博骂战,群内党争,这些都小意思了。


战火烧到朋友圈多年好友纷纷从互道珍重发展到互道傻逼的时候,真正的撕裂开始了。


但我们悲哀、愤怒、失落,却无能为力


因为在人类的所有欲望中,表达欲是最不起眼,却是最要命的。


色欲物欲好歹图个啥,这表达欲你说图个啥?


为了真理越辩越明?


不,真理只会越辩越气,把你气到变形,气到退群,气到友尽。


所以我是要劝你别开口吗?


开玩笑,我连自己都劝不住啊!



就是因为表达欲过剩,我才一失足成了公号汪,承受着我这个年龄不该承受的各种杠。


表面上我不动声色地发表各种文章,暗地里随时要准备抄家伙上


观点不同,这本是最正常的事,交流观点,这本是作者和读者之间最正常的互动。


但我惊奇地发现,很多人并没有观点,只有情绪,他们甚至不具备好好说话的能力,一心只想着排泄,哦不,发泄。


这就没办法了,只能拉黑了让他们冷静冷静


接待杠精是每个自媒体的日常,逃不掉的宿命,为表达欲而付出的代价


换句话说,我没有选择。



但是朋友们,你们有啊!


你们可以选择表达的场合,表达的对象,表达的方式,以及表达的内容,安全健康又养生地满足自己的表达欲


至少确保自己年纪轻轻的不会被气死吧。

 




为什么朋友圈嬉笑怒骂多年相安无事,却在短短几个月变得剑拔弩张,分崩离析?


因为他们突然发现对方“暴露”了


暴露了什么?据说是三观。



为什么那么多年都没有暴露,却在一场疫情中暴露了?


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


人以群分的道理每个人都懂。


之前的很多年,我们的朋友圈是以大是大非来划分的,踢掉圣母,踢掉小人,还有大把的同类可以一起愉快地玩耍


但是这场疫情太妖了,将每个人的教育背景、人生阅历、认知能力和双商水平都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谁开口,谁就在裸奔。


于是我们的朋友圈开始了有史以来最为精确的合并同类项,极为严苛和惨烈。



从疫情一开始,关于病毒的起源问题的讨论就没有消停过。


我至今没有对此发表过任何看法。


因为作为一名文科生,我并不认为自己能发表什么看法


一张病毒序列图足以让我无数脑细胞惨死在脑壳里。


不喜欢阴谋论,但这绝不是因为具有科学精神,仅仅是因为不喜欢。


但我看到有文章大肆批判阴谋论者愚昧无知的时候,觉得其实也挺搞笑的。


要是耍笔杆的能搞明白这种问题,还需要科学家干嘛?


偷偷说一句,一位相识的病毒学博士朋友就坚定地表示病毒不可能来自自然界


这只是他的观点,不是我的。


以我的知识结构不配拥有观点。



只是每次看到有人在为这个问题相互攻击时都会感到迷茫:


他们真的有理由攻击对方吗?


一起好好观看悬疑片不好吗?


结局还没出来就吵个人仰马翻,这是对方暴露了还是自己暴露了呢?

 




我们总是高估自己的认知水平,这是全人类的通病。


而事实上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常常连辨别真伪的能力都不具备。


我就曾经因为张文宏自爆年薪的新闻和闺蜜煞有介事地讨论过,浪费完感情才知道这是谣言


这还只是容易推翻的、技术含量很低的谣言。



如果是那种虚虚实实夹带私货、有意无意歪曲夸大的信息呢?


很有可能连发现真相的机会都没有


媒体发布信息的方式,是让我们看到他们让我们看到的


我们接受信息的方式,是只接受我们想看到的


其实没有人关心百分之百的真相。


有趣的是,我们都觉得自己比别人高明。


当发现别人追随的信息不符合我们的偏好时,我们就觉得他们不可理喻。


有时候我们是对的,而有时候我们只是以为自己是对的



德国疫情初期,留德华圈哗啦划分成两大阵营。


一类转发各种正面报道,德国早已一切尽在掌握。


另一类转发各种负面报道,德国再不行动将酿大错。


前者鄙视后者过度焦虑、制造恐慌,而后者觉得前者像极了地主家傻儿子。


事实上,前者只不过心态更好而后者更有危机意识


但是他们掐起来了,从语言问题上升到智商问题又上升到政治立场问题


我静静地望着朋友圈,觉得很难去说些什么。


由于认识的医生朋友不少,对德国医疗系统一线的情况算是略知一二,我明白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观点对立的问题存在于每一个角落。


德国专家们在争论,政客们在争论,医护人员内部在争论,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视野是完全不同的。



我不认为自己可以比他们任何人都看到更多、更远。


我也没有能力预见未来,预见德国疫情的发展和措施的得失成败。


作为悲观的乐观主义者,我只是习惯性做好最坏的打算,仅此而已。


由于性格关系,我这人很少焦虑,所以对负面信息来者不拒,多数时候觉得正面信息没有太多实际价值。


但我也知道人和人是不一样的,不能简单地以己度人。


我的读者群里关于疫情的讨论从未停止过,有人甚至因为过度焦虑而病倒,留学生家长更是犹如惊弓之鸟,风吹草动都令他们寝食难安


如果去和他们讨论负面信息,不仅不懂事,而且残忍。


如果我们的心愿是大家都平安无事,又何必在这些问题上一争高低,在尘埃落定之前,谁又能真的证明自己有多睿智?


在病毒面前,我们都只是愚蠢的人类而已。

 





病毒起源撕一次,抗疫措施撕一次,好了,相信你已经猜到我下面要说什么了。


真正把朋友圈搅个天翻地覆的,让无数人气到吐血的,并不是病毒,而是方方日记。


围绕疫情的争吵,吵来吵去无非是“你是不是傻”,傻没关系,不影响做朋友。


围绕日记的争吵就厉害了,瞬间上升到“你是不是坏”,坏就不行了,朋友做不下去了。


为什么大家的分歧如此之大?


因为每一个人都试图用一个简单的标准去判断一个极其复杂的事件



在我看来,方方日记至少包括以下四个要素:


  • 一, 日记本身的文学价值。

  • 二, 日记在国内存在的意义。

  • 三, 日记在国外出版的时机。

  • 四, 日记英文版和德文版的宣传(封面和简介)。


而对这四方面进行评价,需要评论者具备以下素质:


文学鉴赏能力



因为作品本身非常通俗,所以对文学鉴赏能力的要求并不高,占据主导的只是读者的个人口味


这和任何作品一样,总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


有人觉得感人至深,有人觉得无病呻吟,这都是主观的、真实的、无可厚非的私人感受,每个人都有权力表达自己的感受,每个人都没有权力否定别人的感受。


一个文学作品是否成功,读者最有发言权


问题是,现在还有谁真正关心这个问题吗?


当一部文学作品已经远离了本身的文学价值时,这是幸还是不幸?



社会观察能力



方方日记有没有存在的价值?


从日记本身引发的众多争议已经证明了它的存在价值


在大时代的悲壮下描写小人物的悲欢,这是作家的权力,也是使命。


值得讨论的是,方方有没有很好地完成这个使命?


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都是一种观察和思考的过程


在我看来,民众的思考比作品本身更有意义,跳出作品本身去拥抱更广阔的现实更有意义。


自始至终我觉得最大的遗憾,是偌大的中国只有一位作家在写日记,让想听不同声音的人们事实上只听到了一种声音


如果有两部、三部日记去写普通百姓,我相信不会是今天的局面。


那些才华横溢的本土作家们,宁可把笔墨花费在事后的站队上,真的有意思吗?



对国际形势的判断



出版的速度不是快,是太快出版的时机不是敏感,是太敏感


最先反应的是海外华人。


随着各国确诊人数激增,媒体纷纷甩锅中国,海外华人遇袭事件增多,对这本日记海外出版的后果产生担忧是一种本能。


当然,也不是所有华人。


总有人觉得反华反不到自己身上,就像总有人觉得新冠永远都是别人的事一样。


一句话,危机感不同。


但是灾难从不会因为危机感不同就选择性降临。


方方日记全国人民都能看到,海外华人也看到了,并没有人想看看不到。


英文版亚马逊预售页面截图


如果一定要在国外出版,能不能等到海外同胞平安度过疫情、躲过媒体的冷箭之后?


在悲情的纽约、绝望的意大利、形势严峻的法国。。。对生活在那里的同胞,是不是也需要有一点悲悯?


如果有人坚持一本日记掀不起多大风浪,我只能建议他蝴蝶效应了解一下


当风浪足够大的时候,受难的将不仅是海外华人,还会是国内同胞,别忘了,我们还要发展经济,吃饭穿衣。


对西方媒体的认知



看到德文版封面的那一刻,我心里咯噔一下。


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相信资深留德华们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德文版封面


再看德文简介,整个人都不好了


和伤痕文学没有一毛钱关系,这是亮瞎眼的政治檄文。


檄文是什么意思,请大家自行百度。


很多朋友把在海外出版看做是一种自由,是啊,很自由,歪曲的自由。


对于西方媒体的认识,就连海外华人分歧也不小。


经历过08年和没有经历过08年的,不一样


经历过网上删帖限流的和只看外文版新闻联播的,不一样


参与过媒体工作、熟悉媒体运作的和距离产生美的,不一样


常常有读者要跟我辩论西方的民主自由,我说这个问题不该由我来说,以后你的阅历会告诉你


令人欣慰的是,在本文即将完成时忽闻群里一片欢腾


在爱国华人的强烈抗议之下,出版社已经迫于压力撤下了亚马逊上德文版《武汉日记》的封面,煽动性简介也一并删除


德文版亚马逊预售页面截图


看着小伙伴们晒出来的一封封投诉信,真心觉得,实干比空谈有用得多

 





好了,现在问题来了,在这些吵得不可开交要和别人绝交的朋友中,到底有多少是四种素质同时具备的呢?


内容感动过的人去指责那些质疑出版时机的人,肯定日记本身存在价值的人去指责那些为国际形势忧心的人,真的合理吗?


明明都只摸到了大象的一部分,却要去强行评价这只象到底长什么样,去指责别人摸到的和自己的不一样,大象都忍不住要笑了吧。


是的,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件,而比事件更复杂的是人心


别忘了,作家也是普通人,表达欲绝不是唯一的欲望。


把人分成好人和坏人,那是小孩子才会做的事。


而对此作出评价,是一个非常主观和私密的问题


因为主观,所以要放弃说服别人。


因为私密,所以要想想和谁讨论。






无论是在群里舌战群雄,还是在圈里我型我秀,都不适合选择过于复杂的话题,因为注定没有结果


最后赢的往往不是最聪明的人,而是最有精力杠的人。


而且一旦杠上瘾,智商容易归零。


比如我曾看到有一篇名为《鲁迅,你凭什么出日文版日记》的推文被多次转发,阅读量十万加,点赞过万。


《鲁迅,你凭什么出日文版日记》一文截图

注:此文已被删除


这些点赞的朋友,真让我捏一把汗。


你们就没有发现所谓《狂人日记》的“狂”长得不太对劲吗?


这是屠格涅夫的《猎人日记》啊朋友!


有这时间站队,多去认点字不好吗?


写这篇推文的人,博得了眼球,挑逗了情绪,可是你们呢?


几秒的快感换来的是思维能力的丧失,和丧失思维能力这件事人尽皆知


还有那些在朋友圈追出去几条街要给人上课的,长篇大论感叹世上像自己这样的有识之士太少的,口不择言说异见者都是弱智白痴的,你们真的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吗?


过几年回头再看,你们真的不会脸红吗?



我不是在说风凉话,我也明白要克制表达欲很难,尤其是在被疫情裹挟、情绪难以找到出口的现在。


但是我们至少要选择一下场合和对象。


知己二三,拉个小群,足矣。


这个世界上总有几个人让你有足够的安全感,可以契合你、包容你。


哪怕明知你简单、偏执、容易激动、又要面子,他们都觉得你很可爱


哪怕意见分歧,他们也会照顾你的心情,不去争输赢。


因为他们了解你的为人,明白你的批判、你的赞美,都是为了这个世界变得更好。


好人何苦为难好人。


除了大是大非,其它都是小事。





话题TOPIC

你也中枪了吗?

留言区见!




END


转载请注明来源“女子无才便留德”(ID: wucai6de)、作者:无才姐,侵权必究。如需开通白名单,请联系小助手微信:wucai6de01。


往期回顾

小学的意义,就在于给你个机会考第一

我要把全身的功力传给你


01

04-2020

疫情下的德国小学生,失学又失恋

比网课更可怕的是没有网课


25

03-2020

海外华人打主场,不许输,只许赢!

完整行动计划


18

03-2020

疫情来袭,你对某国的感情像极了爱情

离开还是坚守?


11

03-2020

疫情之下,德国公民吊打中国巨婴?

我惊得目瞪口呆!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关键词查看!


段子手 | 自鸡 | 兴趣 | 留德华 | 歧视 | 优秀 

寒假  | 跳楼的孩子 | 闺蜜 | 爱学习圣诞节 

 好看 | 心理学家家暴 阅读 2 | 阅读 1 

豫章书院 | 二胎 | 霸凌大兄弟 | 西方教育 

网瘾 | 生活平衡 | 德系老母亲磨蹭 教师节 

哪吒 | 兴趣班 | 财商 2 | 言传身教 财商 1 

坏脾气 | 婚姻关系 | 养娃心路 开刊词 | 棍棒教育


我知道你“在看”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