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特首需加快市区重建 缓解供楼压力

2017-02-10 思考香港 思考香港

笔者认为,社区重建面对的阻力或者较小。(资料图片)


市民最近都普遍关注特首选举,几名参选人都各施本领,推出创新的房屋政策和意念,对比下,施政报告一如以往,流于总结现届政府作出的政策成效,主调离不开以不同方式增加未来房屋供应。 


过去四年多,梁振英政府的确对房屋政策下了不少功夫。犹记得当年当选后表示觅地建屋要「见缝插针」 。四年下来,确实看见不少单幢式公营房屋,或是如荃湾沙咀道工厂区内快将落成的居屋、以及最近推售的新蒲岗景泰苑等。这些都是现届政府兑现承诺下的产物,但这些房屋都坐落于工业区内,重型车往来频繁,其嘈音不但影响居民生活质素,亦对其造成危险。而且屋苑欠缺社区规划,配套较差,可见「见缝插针」虽可解决短时间的房屋供应,但长远而言并不是有效政策,只是治标不是治本。 


本年度施政报告都提出很多方法增加土地起楼,包括善用棕地、高尔夫球场、开发大屿山,甚至探讨郊野公园边沿等等位置起楼。但这些方案牵涉层面广,而且复杂,阻力比较少的倒可能是社区重建。现时市区有很多旧式唐楼楼龄超过六十年,特别在九龙城区及深水埗区。参考观塘裕民坊重建的经验,将这些老区重新规划起楼增加楼宇高度、增加单位供应,以回应社会需求。当然这个会涉及复杂的收楼、安置问题,但总比开发大屿山、郊野公园阻力为低。

 

另外,除增加房屋供应之外,施政报告忽略了一点就是如何压抑楼价。细心阅读施政报告发现,房屋政策只集中提及公屋和私人楼宇未来之建屋数量。 


但一般市民或中产根本难以负担现时楼价,新落成楼盘300万不足二百尺蚊型单位随处可见。以市民薪金中位数约每月$16000左右不可能负担其楼价。 

如何减轻市民供楼压力及置业?政府可参考新加坡的楼宇政策,将每月强积金之款项用作供楼之用。不少香港人都认为每月所供的强积金就等于将钱掉入咸水海一样,另外又怕所供的强积金被对冲。将强积金作为楼宇供款之一部份,既可以优化强积金制度,增加其灵活性,又可以减少市民对强积金的忧虑及负面感觉。当然,细节及产生出来的漏洞要认真研究。 


在公营房屋方面,资助出售房屋单位供应比例应该相对提高,令较多市民可以上楼置业。政府可从兴建公共屋邨时,选其一栋或两栋作为资助出售房屋,同时将增加公屋层数至50层及将每间单位面积调低增加单位数量,相信这不会令公屋轮候时间增加。 


香港房屋问题是一个长远问题,很难一下子解决。但不能单为追求建屋目标,盲目增加供应,而忽略了地段以及保育的需要。三月无论选上谁做特首,都必需妥善找出社会贤达和专业人士筹划房屋政策,才能带领大家走出困局。 


作者:Harry,香港媒体人

Views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