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被拒稿20次后,我过稿了

周知鱼作者团 周知鱼 2023-04-15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订阅周知鱼






大家好呀,我是周知鱼。

今天的文章来自过稿作者雯帆一起来看看吧。


 



“恭喜,您的文章已经通过审核!”

 

看到手机邮箱弹出的信件,坐在办公室桌前的我,表面平静如水,内心则像是有一百头小鹿在狂蹦乱跳,激动的难以言表!

 

要知道,在此之前,我已经被连续拒稿20多次了。

 

这是我开始撰稿以来,收到的第一个过稿通知。


对于屡次遭受挫败、开始萌生退缩念头的我来说,这份过稿通知,无疑是久旱逢甘霖,给了我极大地鼓舞。

 

短暂的兴奋过后,我冷静下来,开始认真盘点,从拒稿到过稿,我经历了哪些变化。




01/
ZhouZhiYu

一开始,我跟大多数人一样,只是想在工作之余挣点稿费。

 

于是,我在大脑中功利性地计算着撰稿的投入与回报。


我想,如果能够用更短的时间完成一篇文章,也就能在同样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稿费。

 

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我在几天之内,无脑高效地输出了三四篇文章。


满怀期待地投出去后,收到的却是一个接着一个的拒稿通知,还有的直接石沉大海、杳无音信。

 

倍受打击的我,开始怀疑继续坚持写作这件事的意义。

 

好在,作为一个新手撰稿小白,我是非常幸运的。

 

我收到的拒稿通知,不是一句冷冰冰的“你好,不过稿”,而是有幸被告知拒稿原因,被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



这样的直言不讳、直接打击,反而让我看到了过稿的希望,激起了我必过的信念。


02/
ZhouZhiYu
 
又一次被拒稿后,我没有着急再次动笔。
 
我花了一周时间,翻来覆去地研读了20多篇阅读量较高的历史过稿文,仔细拆解文章架构,

研究文章的类型、选题、内容,分析其中的条理脉络,品味其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
 
我慢慢发现,这些文章虽然题材、类型各有不同,却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能引发读者的共鸣,进而引起读者的思考。
 
重新审视自己写的文章,我只是在不断地无脑输出,平平淡淡地叙述自己的经历,就是所谓的“个人回忆录”。

它们都缺乏了这些经历带来了哪些成长与思考,即缺乏“利他性”。
 
对于读者来说,这样的文章,像喝白开水,索然无味。

而好的文章,读者阅读之后,还能细细回味良久,引发新的思考,甚至能够影响或改变其行为。

 
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中写过这样一句话:

“重复且长时间的无尽忙碌,只要条件具备,大部分人都可以做到。难的是思考。没有深入的思考,勤奋就没有意义。”
 
没有营养价值的文字,形成过程快速而高效。

但这样的勤奋,无论是对于自己,还是对于读者来说都毫无意义。
 
好的文章,背后必定堆砌着大量的思考。由深度思考支撑起来的内容,才是充实的、饱满的、真正有价值的。
 
在这个内容为王的时代,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才能引来更多人驻足。



03/
ZhouZhiYu
 
悟透了这一点,我不再功利性地快速撰稿,我将完成一篇文章的时间延长到七、八个小时,慢慢思考,慢慢动笔。
 
上班路上,躺在床上,洗澡间里,我的大脑几乎在一刻不停地运转,思索新的观点、恰当的用词,想到什么就赶紧拿起手机记下来。
 
停笔后也不着急投稿,而是反复阅读10遍以上,字斟句酌,每一遍重读,都会产生新的想法、补充新的内容。
 
在自媒体泛滥的今天,全网都在贩卖一种慢一点就要被社会抛弃的焦虑,人人都在追求“快速”“高效”,沉下心来专注做好一件事变成了一种难得可贵的品质。
 
慢有慢的好处,慢工出细活,文字的质量就在这一遍一遍的反复雕琢中提高了。
 
文章就像孩子一样,需要呵护和照顾,你对他付出的心血越多,他便会回报你越多。

 


04/
ZhouZhiYu
 
前几天看到过一句话:“一个人成长最快的方式是深度思考。”
 
我意识到,我正在经历飞速成长。我的思维方式、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能力,都在慢慢地提升。
 
写完一篇2000字的文章,远比看完一本十几万字的书,要收获的更多。
 
这便是,输出的力量带给人的成长,远远大于输入。

输出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搜集资料来支撑你的观点,这也正是大量输入的过程。
 
写作带给我的,不仅仅是一份稿费,或者可以说,稿费只是写作带来的显性价值。
 
过稿的自我认同和成就感也只是短暂的情绪价值。
 
更为长远稳定且弥足珍贵的,是写作带来的隐性价值,是只有经过时间的积累与沉淀、不懈的努力与坚持,才能慢慢被发觉的,惊人的蜕变与成长。
 
写作路上,我与你共勉。


END


作者:雯帆; 首发:公众号周知鱼
往期推荐:“我准备卖号跑路了。”


你的点赞和在看,我都当成了喜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