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放假!看看“三月三”显眼包!
是海南黎族苗族
最盛大的传统节日
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宋代范成大《桂海虞衡志》中有载:
“春则秋千会,邻峒男女装束来游,
携手并肩,互歌互答,名曰作剧。”
海南黎族传统画
穿梭千年
有哪些流传至今的“显眼包”?
👀
今天,和小芒一起寻觅非遗
探索黎苗故事!
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跳竹竿黎话为“转涉”或“卡咯”数人在地上有节奏地敲打竹竿舞者在间隙中“旋转跳跃不停歇”~💃 💃 💃
每当“三月三”人们还会边跳舞,边演奏黎族民歌用黎语/海南话作唱词男女对歌,并肩舞蹈,浓情蜜意~🎵 🥰
招龙舞是苗族的传统舞蹈
在三亚分布于育才生态区那会村
起源于明代时期苗族迁入海南
打狗归坡、射箭、钱铃双刀、
串藤圈、跳竹竿
是三亚地区黎族传统体育的代表
黎族人民的生活生产方式
在体育运动中得以传承延续
“三月三”
一起来比拼比拼!
🙌
海南黎族现有
哈、杞、润、赛、美孚五大方言区
每个方言区有各自的服装特点
共同的特征是
女子服装上衣以黑蓝两色为主
无领无纽,对襟开胸或贯首式
下装为长短不一的织花筒裙
你最pick哪款?
🤩 🤩 🤩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已有约3000年历史
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9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反面绣”在三亚黎锦中具鲜明特色
黎族人把自然物象设计成美丽图案
织有“大力神”等图腾信息的黎锦
就像黎族文化中的“甲骨文”
传承千年,流向未来
😍 😍 😍
三亚的苗绣技艺
由内陆苗族在明代迁徙海南时带来
鲜艳浓烈的色彩,夸张变形的纹样
体现了苗族高度的技艺美学
经历时空,代代相承
考古学家在三亚等地考古发掘了
带有拍印几何花纹的陶器
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黎陶的有红、黑、灰、褐、紫等颜色
以及各种花纹图案
从锅碗茶具到装饰陶罐
在薪火中,泥土得到“重生”
幻化成传承千年的黎族陶器
黎族钻木取火技艺
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三亚主要流传于吉阳区亮坎村
中国科学院以及有关考古挖掘队
在落笔洞遗址发现火烧堆积层
一万一千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
生活在落笔洞的“三亚人”
已把钻木取火做为获取火种
和生存的重要手段之一
🔥 🔥 🔥
十字纹、井字纹、螺旋纹......
早在唐代
三亚黎族人民就已熟练掌握这项技艺
工艺达到高水平
千年来的漫长岁月中
藤(竹)器物品广泛应用于
人们的日常生活
好客的黎苗人民会在“三月三”
摆出鱼茶招待贵客 🐟
江湖传言“海南人自己的鲱鱼罐头”
鱼茶由米饭和生鱼发酵而成
具有浓郁的奇妙香味
加上酱油、黄辣椒等中和鱼茶的酸味
很“上头”!很上瘾!
🤩
三色饭是苗族人
在“三月三”的特色风味
取色于桑叶、黄姜和三角枫
用粽叶包住蒸熟,米香甘甜!
山兰酒用黎话称为“biang”酒
用山兰稻谷或糯米酿制
在漫长原始的农耕历史中
三亚先民筛选培植出山兰稻
是适合热带地区的旱稻品种
也是人民赖以生存的口粮
“三月的那一天
故事讲起来久远
说大河的起源 说刀耕的山田
说黎苗的魂从不变”
你还知道哪些
关于“三月三”的故事?
出品:三亚发布融媒工坊
资料:三亚市群众艺术馆、三亚传媒影视集团、中共三亚市委统一战线工作部、海南广播电视总台等
美编:闫昱天
编辑:陈 怡
审核:廖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