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奇迹!三亚刷屏央视!
昨天早上,海南三亚搁浅的短肢领航鲸“海棠”在海南岛附近500多米深的海域被成功放归大海。
5月26日,利洋358科考船顺利抵达放归海域,10多位志愿者、保育员、海警、船员齐心协力将“海棠”送回大海,进入海中,恢复良好的“海棠”自主下潜,游回大海。
今年1月3日,受伤的短肢领航鲸“海棠”在海南三亚海棠湾沙滩搁浅,被热心市民游客发现后,第一时间报警,海警、保育员、志愿者相继赶到,将其救助至海南三亚海昌生物保育中心。当时“海棠”体表有多处外伤,无法自主游动,其肺部感染严重,存在脱水及肝肾功能异常。
海南三亚海昌海洋保育中心生物保育部负责人 曹政:刚来的时候,(鲸)还不能进行自主漂浮,包括不能游动,需要我们志愿者和工作人员24小时在水下对它进行搀扶,防止它发生溺水现象。
经过救助团队科学治疗及志愿者细心看护,“海棠”完全恢复健康,具备自主捕食、辨识同类等一系列独立生存技能。5月初,来自三亚市农业农村局、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等10余名动物保护专业人士组成评估团队,对短肢领航鲸“海棠”健康状况进行评估。
三亚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 闫国琦:评估的结果是达到了可以放生的条件。
此次“海棠”顺利放归,也为我国首次成功救治的搁浅短肢领航鲸野外放归行动画上圆满句号。
翻腾、跃下、游动……5月26日6时15分,距离三亚市70海里、水深500米的海域,搁浅的短肢领航鲸“海棠”顺利回归大海。
在过去的145天里,在人类的帮助下,“海棠”从奄奄一息、伤痕累累到自主游动、自主进食;从进入医疗救助池输液、检查到室外大池进行野化训练,再到回归自然家园……生命的奇迹在这点滴进展中得到完美诠释。
“终于有成功案例了!这在海南鲸豚救助史,乃至全国鲸豚救助史中都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眼见“海棠”归家,三亚市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秘书长蒲冰梅难掩激动。
创造这个奇迹,要归功于每一位参与救助“海棠”的人,和每一股为“海棠”铺砌回家路的社会力量。
5月26日清晨,我国首次成功救治的野生短肢领航鲸“海棠”顺利放归大海。图为志愿者使用无人机观察“海棠”放归大海后的情况。王程龙 摄
争分夺秒 搁浅鲸获救助
“沙滩上有头鲸!”1月3日清晨,在三亚度假的浙江游客宋科威没想到,会在这里遇见一头鲸。与记忆里在海中畅游的鲸不同,眼前的生灵虚弱地躺在沙滩上,背鳍微微抖动,身上还有不少伤口。
“搁浅了?”宋科威的直觉驱使她立即报警求助。不久,来自三亚市海棠区农业农村局、三亚市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三亚海昌水野救助中心、三亚·亚特兰蒂斯等多支力量赶到现场,开始了这场紧张的生命接力。
即便是冬日的三亚,气温仍在20℃以上,加上炙热的阳光,离开水的鲸没有一点活力。“必须马上补水、降温!”多年的鲸豚救治经验,让蒲冰梅迅速决定。
专业的、围观的……一时间,现场的人们迅速行动起来。有人撑起幕布遮阳,有人打来海水湿润毛巾覆盖鲸的身体……“这些措施都能避免鲸因长时间搁浅,皮肤暴露在空气中导致的体温上升和脱水。”蒲冰梅说。
经过兽医的现场检查和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专家视频辨别,确认搁浅的是一头短肢领航鲸。考虑到它太过虚弱,体表又有多处伤口,不能直接放归大海,必须进一步救治。但送到哪里救治?如何转运?
幸运的是,距离搁浅地不远就有一处省农业农村厅认定的水生野生动物救助机构——三亚海昌水野救助中心。“这避免了长时间转运带来的风险,也为短肢领航鲸救治争取了更多时间。”蒲冰梅说。虽说距离不远,转运也并非轻松事,因为现场初步判定,搁浅鲸重达500公斤。
海棠区农业农村局局长霍东华想了个办法——先把搁浅鲸放上担架,再用挖掘机将担架勾起送到救助中心。说干就干,联系挖掘机,协调三亚·亚特兰蒂斯提供担架,由三亚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找来起重吊装带……
“一、二、三”……经过通力配合,搁浅鲸顺利地抬上担架、起重转运,前往救助中心。离开沙滩时,大家还不忘给搁浅鲸铺上湿毛巾,挖掘机驾驶员还在临行前轻轻将搁浅鲸放到浅水里浸泡一下,减轻它的脱水症状。
当天11时40分,搁浅的短肢领航鲸被顺利送往三亚海昌水野救助中心室外池。
团结协作 开启生命接力
因为长时间搁浅,这头短肢领航鲸体力耗尽、身体虚弱,无法自主浮动,需要有人帮它在水中保持身体平衡,以防侧翻呛水。现场的保育员迅速赶制出浮具、三亚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立即发布志愿者招募令、省内外专家先后赶来参与救治……一场生命接力就此开启。
“因为在海棠湾被发现,我们为它取名‘海棠’。当天发出的志愿者招募令也很快得到回应,有人甚至下班后就直接赶了过来,还有专程从陵水赶来,放下手头生意也要参与的……”蒲冰梅说,当天起,志愿者们每4人一班轮值3个小时,配合兽医、保育员完成“海棠”抽血等各项检查,同时观察它的动态,避免它侧翻呛水。
也是在1月3日,三亚固定翼飞机驾驶员李思聪还在“埋怨”相约出海潜水的朋友爽约,便得知了朋友前去救助“海棠”的消息。热心的他立马跟上,一“跟”就是3个多月。“从1月3日到4月初,几乎每天都来,一天不见,还怪想它的。”李思聪说。
1月、2月的水温仍凉意十足,李思聪每天下水至少3个小时,有时人手紧,他还会主动申请值两个班次,下水就是一个通宵。看着“海棠”从需要人工托扶,到依靠浮具游动,再到完全自主游动,李思聪觉得这是他最值得骄傲的事。
不只是李思聪,常给“海棠”送来鱿鱼、为它涂抹凡士林保护皮肤的王悦琪,因为像照顾孩子般地付出,从事美人鱼潜水工作的她被其他志愿者称作“‘海棠’干妈”。今年春节,王悦琪甚至在除夕夜陪伴“海棠”到凌晨2点才回去。
“志愿者在救助‘海棠’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特别是救助初期,‘海棠’需要24小时看护,王悦琪在水里泡了4个多小时,冷得发抖也没抱怨;李思聪曾一次下水6个多小时,是下水时间最长的志愿者。”蒲冰梅说,此次接力救助,有500余人次志愿者参与其中。
而更多爱心人士、爱心企业也在生命接力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有给“海棠”送来鱿鱼等食物的,甚至身处外地也拜托朋友送来;有学校组织义卖活动,所得善款全部用来救助“海棠”……贡献不分大小、关心无论老幼,一个个行动、一次次帮助,都凝聚着人类对“海棠”的爱。
收获良多 救助鲸豚更专业
5月26日,看着空荡荡的室外大池,海昌三亚项目生物保育部水族饲养主管王树森心里空落落的:“‘海棠’很通人性,陪伴了几个月都有感情了,还真舍不得。”虽然嘴上说着舍不得,但他心里还是为“海棠”回归大海感到开心,因为它本来就属于大自然。
放眼古今中外,鲸豚搁浅事件并不鲜见。然而,其中只有少数鲸豚能幸运重回大海。在此次救助“海棠”前,三亚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2011年来共救助79头鲸豚,只有1头印太瓶鼻海豚成功放归,其余全部死亡。“面对如此低的存活率,哪怕只有一线生机,也要全力以赴。”蒲冰梅说。
2019年,短肢领航鲸“丫丫”在三亚搁浅,尽管所有参与者都努力营救,还是没能挽救它的生命;2023年,100多人用近30小时的爱心接力,最终也未能挽救侏儒抹香鲸“蓝宝”的生命……在蒲冰梅看来,只有不断总结和反思,才能为下一头鲸豚救助赢得更多的生机。
“海棠”无疑是幸运的。“发现‘海棠’搁浅的当天我们就召开了多地联动视频会议,与多个生物医疗团队线上交流讨论。救助第二天,海昌海洋公园生物健康负责人乜英奎还专程从上海赶到三亚参与救助,并根据短肢领航鲸的各类身体指标制定针对性的补水、消炎、护肝、护胃等治疗方案,而及时、专业的治疗也为‘海棠’的后续恢复打好了基础。”三亚海昌水野救助中心负责人曹政说。
得益于多方的救治和守护,“海棠”从需要七八个人托举、五六个人搀扶、三四个人守护、一两个人陪伴,到最终可以独立游动,并顺利从医疗池搬入户外大池。5月7日,经专家评估,“海棠”健康状况良好,具备野外放归条件,踏出“回家”第一步。
在没有同物种放归经验的情况下,救助力量群策群力、细致谋划、反复斟酌,科学制定了“海棠”野外放归方案,全力保障“海棠”平安归家。5月26日,在随船志愿者和技术人员的共同协力下,“海棠”被安稳地从船上放归大海。
“刚回到大海时,无人机还能拍摄到‘海棠’下潜的画面,后来它的背鳍从海面上消失,无人机也没再发现它的踪影,我想,它一定是带着大家的祝福,去寻找它的族群了!”蒲冰梅说。
最后
让我们用一组图再看看
回家前的“海棠”吧
1月3日,热心游客在海棠湾沙滩上发现“海棠”。龚旭姣 摄
1月3日,铲车将“海棠”吊起。
1月3日,保育员志愿者用B超设备为“海棠”检查体内器官。
1月3日,志愿者齐心协力掰开“海棠”的嘴巴,为它灌喂流食。
4月24日中午,“海棠”做完体检后,在医疗池中“撒欢”。
1月8日,医疗池中的“海棠”睁着眼睛,盯着水面之上的人类。
1月8日,一名为“海棠”采血的志愿者被咬伤。
1月9日,保育员为“海棠”准备食物。
1月4日,3位志愿者在医疗池中陪伴正在输液的“海棠”。
5月25日,“海棠”被转运至利洋358科考船,准备归家。
5月26日凌晨,志愿者和保育员在观察“海棠”放生前的状态。
相关链接
来源:央视网、三亚发布、海南日报
编辑:陈美莹
审核:向顺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