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诞生于“四野”的铁道部队

四野子弟 2020-09-13


接管东北铁路 


抗战胜利时东北有铁路一万多公里,占全国铁路的百分之四十六,日本投降后,中长路(哈尔滨至大连)和中东路(满州里至绥芬河)由苏军接管。铁路是军事斗争的重要运输工具,我军进入东北后,首要的工作之一就是接管铁路,实行军事管制。我军接管铁路是分两条线进行的:

一方面是率先向中长铁路派驻军事代表。由于日本投降前夕,中华民国政府与苏联政府签订条约,规定中国长春铁路为中苏共有共管的商业铁路。日本投降后,两国政府着手接管经营。1946年4月,苏联撤走时,中共方面以东北人民自治联军的名义立即任命吕正操、郭洪涛为中长铁路军事总代表,并向中长铁路所属各分局派驻军事代表,行使中长路中方所拥有的权力,统管东北铁路干线。后经苏方同意,将东北铁路总局与中长局合署办公,统管东北铁路。

另一方面是对东北境内的其他铁路,则坚持“抓到手就管住”的原则。1945年9月4日我军一解放锦州,9月24日辽西专员公署和冀热辽军区命令,锦州铁路总工会派人进入伪满锦州铁道局,接管了沈阳至山海关的铁路全线。11月又在承德成立了以甘重斗为局长、范儒生为局党委书记的热河铁路局,管辖辽宁、热河两省交界的锦承铁路区段。为保证我大批出关部队和干部的顺利北上,提供铁路运输条件。在西部,1945年11月郭维城受命率部接管齐齐哈尔铁道局,成立西满铁路管理局;在北部,1945年11月接管北安铁路,成立北满铁路管理局,陈大凡为局长,后迁至绥化;在东部,1945年12月初,东北人民自治军驻通化后方司令朱瑞,派徐彬筹建通化铁路局,1946年1月东满军区司令部在梅河口成立东满铁路管理局,郭洪涛为局长兼政委;在哈尔滨,1946年5月,东北民主联军总部进驻哈尔滨,拉滨铁路分局成立,与中长铁路二分局合署办公,刘居英任局长。民主联军发出布告,要求沿线各站铁路员工立即上班,原来的工作和职务不变,要求他们服从军代表的领导,忠于职守,保护好铁路设施,尽快恢复铁路正常运输。这样,东北的铁路大部分被共产党领导的部队接管,成为人民的铁路。 


诞生于白山黑水之间


九一八事变以前,东北铁路总长度6100公里左右,到了1945年,东北铁路的总长度就达到了11000多公里,东北铁路网络基本形成现在的格局,铁路密度居全国首位,东北地区成为中国工业化的开山之地。充足的人口资源使东北成为当时中国重工业最发达的地区和最大的产粮区,富饶的东北是中国不可或缺的中流砥柱。1942年东北城市化水平达到23.8%,东北在1945年时甚至超过日本成为亚洲第一经济体,其生产总值在全球仅次于美、苏、英、等发达国家。

对于任何一场近、现代战争来说,铁路永远都是双方必须予以争夺和控制的“生命线”,谁掌握了铁路,谁也就掌握了一场战争的主动权,“铁道兵”最初在解放战争当中,所承担的就是这一任务。

1945年12月20日,东北人民自治军总部委任洪学智兼任铁路司令,统一指挥各地铁路局及沿线护路部队,实行全面军事管制。

1946年6月,“东北民主联军”成立了“铁道兵司令部”,旨在统一指挥护路部队,以有效保护己方后勤铁路线,“铁道兵司令部”的成立,也就宣告了“铁道兵”这一兵种的初创。

1946年7月25日,在哈尔滨成立东北铁路管理总局。东北铁路总局局长陈云,政委李富春、陈正人,副总局长吕正操和郭洪涛、马钧、陈大凡。总局直接领导在东北组建的各铁路管理局。当时下辖东满铁路局、西满铁路局,绥化、牡丹江、拉宾、林口、通化铁路分局,管辖铁路5300余公里,东北铁路总局直接管理辑安、通化、清原、四平、彰武以北铁路,共7101公里。同时,从延安抗大参谋队、外语队和解放区抽调大批骨干向铁路基层站段派出军事代表负责全面工作,选派有文化的优秀青年充实基层车站,加强铁路各级的工作。

同年8月,东北铁路管理总局改属东北行政委员会,吕正操任总局长兼政委。

▲解放前后东北地区的铁路线路图

早期铁道兵的主要任务,是同袭击后勤线路的流窜匪徒与小股的国民党破坏部队作战,保护、运营解放区内的铁路交通线,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到1948年7月,原有的铁道兵部队不仅吸收了大量的、原国民党铁路系统的技术人员入伍,并且进行了相应程度的扩编。在此基础上,“铁道纵队”成立了,“铁道纵队”一共下辖4个支队,共17000余人。由于技术力量的加强,他们的任务也逐渐从单纯的“护路”发展到了“修路”,在“辽沈”、“平津”两大战役相对“速胜”的背后,铁道兵部队所发挥的后勤作用绝不可以忽视。

▲辽沈战役进程图鏖战三千里江山

经过解放战争的历练,1949年5月,原本隶属于第四野战军麾下的铁道纵队,被进一步扩编升级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原有的各支队后来被统一整编为3个铁道兵师和若干直属团,总兵力10万余人),新生的铁道兵团和其他许多的解放军部队一样,并没有在多年“鏖战”之后,迎来本应属于他们的和平休养,而是很快就跨出国门,参与到了朝鲜战争的征战当中。

▲铁道兵在朝部队获赠荣誉

1950年11月,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第1师跨过鸭绿江,加入到保障志愿军后勤补给畅通的战斗当中,次年2月、5月铁道兵团第3师、2师相继进入战场。至6月,铁道兵以原铁道兵团直属桥梁团为基础,又扩编了铁道兵第4师。至此,铁道兵在朝鲜的兵力总数已经达到了4师、1团又1个援朝铁路工程总队。在整个朝鲜战争期间,铁道兵部队逐渐发展到了10个师,而这10个师的铁道兵,无一例外的全部赴朝参战。毫不夸张的说,在朝鲜战争当中,中国铁道兵发挥出了自己全部的力量。


以全兵种所有部队参与一次境外战争,铁道兵也算是创造了一段解放军的传奇。

▲1950年美军空袭朝鲜新义州桥梁

在朝鲜,铁道兵部队遭遇过的最为严酷的考验,就是同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航空力量,所发动的“空中绞杀战”相较量了。自1951年7月逐渐开始的,长达12个月之久的“空中绞杀战”,让战争双方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根据《抗美援朝战史》的统计,在整个反“绞杀战”期间,志愿军的铁路线一共被整整轰炸了4万余次,但就是这样的轰炸强度,仍然没能阻挡住志愿军后勤军列的滚滚车轮。


在反映“绞杀战”这段历史的影视作品当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激战无名川》和《铁血大动脉》这两部,有兴趣的朋友们不妨一看。在志愿军铁道兵的建设与护卫之下,至战争结束时,北朝鲜的通车里程由低谷时的107公里增加到了1382公里,在此期间,铁道兵官兵共牺牲1136人,负伤2881人。

▲越南烽烟

自1965年开始,美军在中南半岛上的武装干涉逐渐升级,为了支援当时的北越抗美战争,中国铁道兵在当年6月又一次兵出国门,在越北的崇山峻岭与丛林瘴气当中,开始了自己的战斗历程,在越南作战期间,所有援越的干部战士,不着军装,不戴标识,完全以便装示人。

▲多兵种的援越部队

参与抗美援越战争的铁道兵主力,是以铁道兵第2师和第13师为主组成的,中国人民援越工程部队第1和第6支队,他们任务除了原有的维修和新建铁路以外,还包括了兴修铁路,对空作战与培训越南当地的工程技术人员等内容。

▲执行防空作战的铁道兵

自兵出国门到回师国内,在两年多的反轰炸作战期间,抗美援越的铁道兵部队,一共保持了越北主要铁路干线813天的通车时间,约占作战时间总时长的86.3%。在此期间,铁道兵部队一共有392人在越南牺牲,1862人负伤。


将铁路网向全国延伸


1954年,刚刚自朝鲜归来的铁道兵部队又迎来了新的整编调整,这一年3月,隶属于中央军委的铁道兵领导机关成立,铁道兵正式成为了人民解放军序列中的一个兵种,出任首任铁道兵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是1位在解放军战史上大名鼎鼎的战将——王震将军。

▲ 王震将军

在王震将军的亲自主持下,需要填海,且施工条件恶劣的“鹰厦铁路”首先被铁道兵部队“攻克”。在整个和平年代,铁道兵一共先后修建了“黎湛”、“鹰夏”、“包兰”、“贵昆”、“嫩林”、“成昆”、“京原”、“襄渝”、“东北林区”、“南疆”、“青藏”(一期)、“北京地铁”、等多条施工难度极大的铁路及其他交通工程,其中铁路里程超过1.2万公里(占全国同期新建铁路里程的约3分之1强)为了修筑这些交通动脉,约7000名铁道兵官兵(计入战争时期的牺牲,则铁道兵的总牺牲人数超过8000),长眠在了祖国各地的建设工地上。

▲一边战备,一边建设


缩编与转业


在铁道兵建制最为庞大的历史时期(1974年),整个铁道兵部队序列内,一共保有着3个军级指挥部、15个师、3所相关学校,以及其他相关直属单位在内的,总计多达43万余人的庞大队伍。也正是在同一时期,人民解放军的总员额数,达到了创历史记录的661万余人,在部队编制普遍”臃肿“,武器装备又严重落后的情况下,针对全军的裁撤整编,也就成为了一个必须进行的步骤。


自1976年开始,铁道兵部队开始了精简缩编,经过一系列的整编裁撤,至1980年年末,原有15个师,43万余人的铁道兵部队已经裁撤大半,被保留下来的10个建制师,也各减去了一个团,由5团制变成了4团制。1983年,铁道兵领导部门先行并入铁道部,其余铁道兵部队在1984年1月1日,以集体转业的方式,也脱下军装并入了当时的铁道部,至此,铁道兵这个光荣的兵种消失在了人民解放军的序列当中。


附:铁道纵队第一支队


1948年7月5日,经中央军委批准,中共中央东北局、东北军区决定,以护路军为基础,组建东北人民解放军铁道纵队(又称东北铁路修复工程局)。

铁道纵队下辖4个支队,其中第一支队由护路军铁道兵一团和嫩江军区独立第三团组成,铁道纵队一支队就是中铁十一局前身。

1948年8月9日,一支队在热河省阜新县(今属辽宁)组成,下辖第一桥梁大队、第二十一线路大队,运转、通讯、给水3个中队,1个警卫连,后新增第二十五线路大队。于磊任铁道纵队一支队队长,杜国平任政治委员,钱潜任副支队长,张进任参谋长,朱世源任总工程师。

9月1日,一支队在新邱召开排以上干部大会,宣布铁道纵队第一支队正式成立。一支队开始执行新义铁路西阜新至清河门段34公里的抢修任务。

12月7日,支队先后随东北野战军入关,进驻秦皇岛。

12月31日,支队提前抢通北宁铁路北戴河至后封台段线路。其间第二十一线路大队创造铺轨日进5.47公里的优秀记录。

1949年5月16日,成立铁道兵团第一支队

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渡过长江,全国解放在望。为适应全国胜利的形势,修复建设全国铁路,中央军委于5月16日正式发布命令,将第四野战军铁道纵队扩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受军委铁道部直接领导,铁道兵团下辖4个支队,后增编第一工程处和铁甲总队。

铁道兵团第一支队下辖三个大队不变,支队总人数约6700人,较1948年成立时增加48.8%。铁道兵团的成立,标志着铁道部队的抢修任务由一个战区转向全国。

整编结束后,铁道兵团第一支队即投入陇海铁路西段抢修,支队机关驻洛阳。

9月4日,在抢修陇海铁路8号桥时,第一桥梁大队三连职工杨连第利用桥墩侧面突出的铁夹板绑单面脚手架搭成“云梯”登上8号桥2号墩进行抢修作业,荣立一等功。

1950年8月1日,整编为铁道兵团第一师

1950年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中央人民政府一方面在经济战线上采取许多重大举措,一方面决定对军队进行精简整编。8月1日,铁道兵团正式整编,宣布第一支队整编为第一师,第一桥梁大队整编为第一桥梁团,第二十五线路大队整编为第十一桥梁团,第二十一线路大队整编为第二十一线路团,各团均辖6个连。

1950年10月9日,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团第一师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了,美国当局派出武装部队对朝鲜内战进行武装干涉,同时派其海军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空军进占台湾基地,干涉中国内政。对于美国的侵略行为,中央政治局毅然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决定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

10月9日,铁道兵团第一师编入志愿军序列,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团第一师,随即北上,加入到朝鲜战场。

铁一师成为铁道部队中入朝最早的部队,也是第一次出国抢修铁路的部队,在铁道兵历史上书写了光辉的一笔。

1951年3月-1953年11月,进行了三次整编

铁道兵团第一师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序列后,在朝鲜为适应繁重的抢修任务,三年内进行了3次整编(实际上是扩编),其战斗力和 技术水平每次都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仅部队队列员额1953年11月就比1951年11月增加了1.05倍,部队在革命化、正规化建设前进了一大步。

第一次整编:1951年9月15日,铁道兵团指示西南军区不逊团的2300名战士补充给一师,西南军区4588人配属一师,并改称志愿军独立第五团。同时一师开始整编工作。整编的最大变动,就是团恢复营的建制,以适应朝鲜战场工程任务分散的形势。

第二次整编:1952年7月5日,一师进行第二次整编,并将原配属师的独五团正式补编给一师。

第三次整编:为了适应战备抢修和部队正规化建设的需要,加强机关建设,保持部队满员,1953年2月17日至3月10日,就地就行整编,每师辖1个桥梁团和2个线路团。一师番号不变,所属第一桥梁团改称为第一团、所属第十一桥梁团改称为第二团、所属第二十一线路图改称第三团。三次整编结束后,全师队列总额11016人。

1953年11月5日,改称铁道兵第一师

1953年9月9日,中央军委、政务院电复铁道兵团、志愿军司令部、铁道部,同意将志愿军在朝鲜的6个铁道工程师正式划归军委系统,与铁道兵团现有的4个师、一个独立团同意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11月5日,中央军委批准,铁道兵团第一师改称为铁道兵第一师。


声明:资料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长按图形  赞赏四野子弟

【留言精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