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拜人、拜山、拜佛:生前的一次关心,远胜身后的百次拜山

四野子弟 四野子弟 2020-09-13


有的人对待先人的态度是:“生前轻拜人,身后重拜山”。这说明什么呢?先人在时懒理先人,先人不在了反而勤拜坟山,说明先人逝去后良心发现,浪子回头了吗?有可能,但也未必。要讨论这个问题,我们先分享一个笑话。

有个笑话说,男人最专一了,为什么呢?因为男人从18岁开始就喜欢漂亮姑娘,即使到了81岁依然痴心不改,依然喜欢漂亮姑娘,你看,一直没变,多专一啊!需要例子吗,有!知名画家齐白石,57岁时娶了18岁的漂亮姑娘,93岁时有人介绍小他50岁的女人给他续弦,他摇摇头说:太老了!太老了!于是95岁时又张罗着娶22岁的漂亮姑娘。在一次敬老活动上,他紧紧拉着年轻漂亮的戏曲明星新凤霞的手不放,目不转睛地盯着她,强烈要求收为干女儿、干女儿、干女儿……

综上所述,从推理到实例都“完美”证明:男人简直不能再专一了,特别是实例太有说服力了,论证完毕!

好了,我们回头再看看“生前轻拜人,身后重拜山”这个问题。这个问题的实质是什么?实质是——“爱先人”,还是不“爱先人”。

“生前轻拜人”,证明这个人在先人在世时肯定是不“爱先人”的,因为,“爱先人”、“爱自己”不矛盾,完全可以并行不悖,而只有当这个人不“爱先人”,或者“爱自己”远甚于“爱先人”时,才会对先人疏于关心。因为很难想象,一个“爱先人”的人,会不关心先人。

那么,既然“生前轻拜人”,为何又“身后重拜山”呢?事情似乎有了些变化,而要分析清楚真相,需要先确定“拜山”意味着什么。

“拜山”,对于很多人来说,一是遵循社会习俗,二是寄托对于先人的思念,三是希冀先人在冥冥中给予庇护和祝福。这三个目的都很正常,都符合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心理。而且,随着科技和人文的发展,也有很多人在传统习俗的基础上,对拜山的形式赋予了新的理解。例如,不拘泥于实地的网络拜山、心灵拜山、心意拜山等等。其实,无论形式如何变化,内容都应该大于形式,即,真心真意地爱先人、思念先人。另外,确实也不必完全拘泥于习俗的形式,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习俗形式,其实一直在变化,它既不是从一开始就这样,以后也不会永远如此,因为习俗本就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例如,在纸发明之前是不会有纸钱的,在火药发明之前是不会有鞭炮的,就连清明节本身,在春秋时代之前也是不存在的。

上面提到了拜山的正常目的,那么,什么是不正常的目的呢?对于有些“生前轻拜人,身后重拜山”的人来说,拜山就像拜佛,纯粹是希望通过拜山让先人保佑自己,因此,本质上还是“爱自己”,一如先人在世时一样。所以,这样的人就像前面说的笑话那样,是非常专一的。先人在时不关心,先人不在了反而关心起来了,还美其名曰遵守传统,殊不知,生前尽孝才是最大的传统呢。而且,如此功利,如此自私,如果先人地下有知,又会作何感想,作何回应呢?

先人是根,后人为叶,所谓开枝散叶,慎终追远。拜山的本质是什么,在清明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真是值得好好地思考思考。

对先人的爱和思念,不应仅仅限于这一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