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四野南下的准备工作

四野子弟 2020-09-13

四野,即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它的最高统帅是林彪。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贯彻党中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关内大批干部和部队向东北进军。毛泽东反复权衡,提议由林彪出任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统率东北地区的所有部队。到1946年1月,东北人民自治军改称东北民主联军,林彪仍任总司令(后兼任政治委员),部队从13万人发展到27万余人。林彪不负重托,率领东北民主联军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消灭敌人,壮大自己。到1948年秋,已奇迹般的发展到百万余人,其中野战军70余万人。这年9月,国共双方在辽沈地区摆开战场,林彪率百万雄师,与国民党东北“剿总”卫立煌集团14个军约55万人展开决战。在1个多月的时间里,东北野战军下锦州,战辽西,克沈阳,夺营口,歼灭国民党军47万余人。其中,蒋介石号称“五大主力”的新编第1、第6军,也被埋葬于辽沈战场,东北全境宣告解放。

辽沈大局甫定,毛泽东审时度势,决定于1948年11月发起平津战役。林彪奉命于辽沈大战后,不待休整,即挥师入关,会同华北主力展开于平、津、张、唐间,与国民党华北“剿总”傅作义集团个12军50余万人,再次展开决战。人民解放军拿下新保安,歼灭张家口突围之敌,攻克天津。翌年1月,毛泽东决定成立党的总前委,林彪执掌帅印,出任总前委书记,统一指挥平津前线各部,领导平、津、唐、塘地区一切工作。在强大的军事压力与政治争取下,傅作义接受了毛泽东的“八项和平条件”,古都北平宣告和平解放。

辽沈、平津两大战略决战后,四野的声名大震,林彪也如沐春风。他兵多将广,怀四方之志,坐镇于北平当时最高级的饭店北京饭店,与高级将领们商讨大计。对于四野、对于林彪在辽沈、平津战役中的大功,毛泽东称赞有加,他曾对周恩来说:林彪打了辽沈,又马不停蹄南下打平津,再不休整,会有些小意见。

于是,毛泽东发布命令:“平津、淮海、太原、大同诸战役后,几个大的野战军必须休整至少两个月,完成渡江南进的诸项准备工作。然后,有步骤地稳健地向南方进军。”1949年1月15日,中央军委发出指示,各野战军冠以所在地区地名已不合适,决定改为按顺序排列。东北野战军正式改为第四野战军,林彪任司令员,罗荣桓任政治委员,刘亚楼任参谋长,谭政任政治部主任。四野总兵力近90万人。

还要说明的是,已离开东北的林彪,仍旧是东北军区的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以便其继续指挥调度东北雄厚的经济实力,来支持南下作战。

古人云:“师直为壮,曲为老。”林彪是深谙此理的。部队连续征战,疲劳是自然的;连战皆捷,难免出现将骄兵惰的苗头;新成分的增加,又往往会鱼龙混杂。为此,林彪、罗荣桓为贯彻中央军委赋予的战略任务,从思想上、组织上、物质上做好南进准备,首先在京西通县召开政治工作会议。会议由罗荣桓传达中央政治局一月会议精神,林彪到会讲话,阐述了部队整训的目的,提出要解决的问题。

3月27日,林彪又主持召开了四野师以上高级干部会议,重点传达学习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议,继续开展反对无政府、无纪律现象的斗争。会议开幕几天,毛泽东即要接见参加高级干部会议的全体师以上干部。

毛泽东要接见一个野战军的师以上干部,这是首次,一则反映了毛泽东对四野的器重;二则反映了中央对四野所担负战略任务的重视。陪同毛泽东接见的还有收记处另外4位书记: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以及董必武、林伯渠等其他中央领导人。

四野师以上高级干部中,大多是红一方面军出身的干部。在井冈山斗争的艰苦岁月里,在反“围剿”血与火的搏斗中,在漫漫的长征路上,他们中的许多人常常聆听毛泽东的当面教诲。但是卢沟桥的炮声炸响后,八路军挺进敌后,许多人奔赴抗日战争第一线,延安一别,云山万里,能在新生的古都见到毛主席,大家心情自然十分激动。

3月31日,一溜的吉普车载着师以上干部,向北平西北郊驶去。隆隆的马达声,带着大家急于见到毛泽东的焦急心情。车子疾驶,过了颐和园,驶过青龙桥,上了去香山的路面。不大一会儿,即来到了香山小礼堂前。

干部们鱼贯进入小礼堂,同中央机关工作的同志亲切交谈起来。他们中的许多人,本来就是互相熟悉的老战友,相会于此,话题更多。

当毛泽东以及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等进入小礼堂时,热烈的掌声久久不息。

毛泽东显得异常兴奋,拿着香烟的手不住地挥着。他走到前排,同他们一一握手。当他摆摆手示意大家坐下时,清脆的掌声反而更响了。干部们终于坐下来,毛泽东以他那浓重的湖南口音,用缓慢但非常坚定的声调说:好吧,我给大家讲几句吧!

毛泽东开宗明义,概括地讲了讲时局。他说:在两年半的解放战争过程中,我们已经消灭了国民党反动派主要的军事力量,消灭了它的精锐师团。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机构即将土崩瓦解,归于消灭⋯⋯

在简要阐述了形势之后,毛泽东重又点燃了一支烟,他猛吸一口,话锋一转说:你们丝毫也不能松懈你们的战斗意志!要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政治阴谋,把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进行到底。

暴风雨般的掌声再度响起。

毛泽东就要结束他的讲话了。他满面笑容,神采飞扬地说:“同志们,我们刘邓、陈粟、林罗三路大军浩浩荡荡,就要下江南了!气势大得很,气魄大得很呐!

在又一片热烈的掌声中,毛泽东站了起来。他按灭手中的烟头,左手习惯地放在腰际,右手用力一挥,高声说:“同志们,做好准备,下江南去!我们一定要赢得全国的胜利。”暴风雨般的掌声响彻云霄,经久不息。

在香山接见后,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在玉泉山设宴款待四野师以上的干部。

四野师以上干部的车队离开时,已经更深夜阑了。一道道车灯光,似长长利剑,划破了城郊的黑暗。狭窄又不平坦的公路,让长长的车队点缀成一条银色的天河。“五大领袖”的接见,毛泽东的讲话,大军即将南下,何时踏上征程,都是干部们感兴趣的话题。大家议论着,争辩着……

渡江南下,解放全中国。这是党中央、毛泽东的既定方针。百万雄师,渡江南下,从今天的银幕、荧屏上看,千帆竞发,万马奔腾,人民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千军如卷席,那是何等痛快淋漓。但在当时,在刚刚经过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的四野指战员来说,却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对于一个百万之众的野战军来说,后勤保障是一个大问题。作为四野的最高统帅,林彪对于军事后勤自有其一套办法,何况他还是平津前线总前委书记,毛泽东赋予他平、津、唐地区“所有军事、政治、财政、经济、粮食、货币、外交、文化、党务及其他各项重要工作均归其管辖”的巨大权力。在不长的时间里,林彪指挥召开了供给会议、卫生会议、行军沿途的保障会议及铁路运输会议,重点解决了:

南下前每人发单军装、布鞋和胶鞋;营以上干部每人发一件雨衣,连以下人员每人发一块油布;向各军提前拨付了3个月的经费和部分预备费,配足3个月的食盐;印发了开进途中使用的粮、草票证;各军发给3个月的药品。

为做好沿途保障,设立天津留守处,由后勤部第二部长李聚奎兼主任,指挥接转东北物资;成立3个医管处,各领导6所后方野战医院,随各兵团南下;野战军在衡水设立野战医院,6个后勤分部亦各自开设兵站医院。

华北人民政府每隔70华里设一小站,负责柴草供应;每200华里设一大站,负责粮秣供应。并筹集粮食3000万公斤,马料1147万公斤,马草1665万公斤,烧草2883万公斤,以及大批副食品。野战军自己筹集1000万公斤粮食,825万斤东北豆饼(马料),并先期运往郑州、漯河一带。

组成由天津经济南、徐州、郑州至信阳的铁路运输干线,并已发送200多个专列,共7422个车皮。其中,弹药681车皮已运往洛阳、郑州一带。野战军自备1200余辆汽车,以保障短途和不通火车路段的交通运输。

应该说,在党政军民“一切为了前线”的原则下,后勤保障的困难相对较容易克服,而干部战士中暴露出的或潜在的思想问题,更引起了林彪、罗荣桓的重视。当时,蒋介石集团还有百多万军队,凭借长江天险。四野的进军方向,从大别山到五指山,崇山峻岭,道路崎岖;且夏季将到,炎热多雨,虫蚁滋生;加之语言复杂,交往困难,供给不足,等等。不利的因素在干部战士中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吴子兵法云:“战胜易,守胜难。”在连取辽沈、平津两大捷的背景下,四野内部一部分同志中出现了和平松弛、贪图享乐、害怕牺牲的思想,东北、华北等解放区的一些战士和基层干部有恋家情绪。有的不愿南下,想回家娶媳妇;有的文化较低,认为“老粗吃不开”,想找个人出路;有的想到后方工作,不愿到前方打仗。这些思想问题虽然不普遍,但却暗暗滋长,成为南下作战的一个不小的障碍。

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政治工作是个法宝。罗荣桓是掌握这个法宝的行家里手。在他的领导下,四野在整训中展开整顿思想作风的工作,进行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教育,批评“三垧土地一头牛,老婆娃娃热炕头”的思想。通过整训,干部战士们认定必须南下渡江,将革命进行到底。否则,蒋介石的军队将卷土重来,大家要“重受二遍苦,重遭二茬罪”。

溶化、改造起义、解放过来的战士,也是一项艰巨工作。从辽沈战役至平津战役,四野从起义、俘虏国民党士兵中,补充了约26万人。有的连队中,起义、解放战士占一半,有的则超过了一半。溶化这些士兵,主要的办法是进行阶级教育,让受苦最深、又有一定阶级觉悟的起义、解放战士,起来诉家庭的苦难,诉国民党军官打骂的苦难。然后典型引路,普遍发动,引导大家“倒苦水”、“挖苦根”,把仇恨集中到国民党军队及其政权身上。

对于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中存在的问题,罗荣桓狠狠批评了五种恶劣作风:无政府无纪律状态;事前不请示,事后不报告的错误态度;瞒上不瞒下,报好不报坏,报喜不报忧的无原则现象;经验主义和游击主义;将自己领导的区域、工作部门或军队看成好像一个独立王国的危险现象。

林彪对四野高级干部中存在的骄傲自满、功臣自居的现象深恶痛绝。在高级干部会议上,他作了《论团结》的报告,侧重强调了反对骄傲自满和加强集体领导的问题。林彪在剖析了骄傲自满产生的原因后,详细指出了其在四野干部中的表现。他最后说:“今天,我们要做的事情还很多,要打仗,要发动群众,要管理城市,要巩固部队,要练兵。但一切工作都要干部去做,而干部的问题首先就是团结问题。团结的最好办法,一是彼此都很谦虚,不是张牙舞爪的骄傲;再是各单位的领导人要常常会商,凡是对的,大家就要赞成,就要互相撑腰,互相尊重,那么力量就大了。

响鼓不用重锤敲。如果说高级干部的思想作风问题容易解决,而做通下层干部和战士的思想工作,则不是一两次报告就可能完事的。

四野是在北方,主要是在东北发展壮大起来的。它的下层主要成分是北方人。今天的人们,对南方的气候、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有较全面的了解。而在当时,一些人却对渡江南下视为畏途。主要是怕炎热、怕阴雨、怕瘟疫、怕水土不服。有的战士说:玉米面用凉水一掺和,贴到墙上,一会儿就熟了。为了把渡江南下的准备工作引向深入,林彪同罗荣桓、谭政商量,决定请朱德总司令给连以上干部作一次动员报告。要请朱德,林彪的考虑是:朱老总是党中央“五大领袖”之一,是德高望重的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在部队中有崇高的威望。

4月的一天,林彪和谭政一起驱车来到朱德在香山的住处。总司令已经满面笑容地走下台阶,亲切地迎上来。从井冈山斗争时期开始,林彪一直是朱德的部下,两人可谓知根知底。朱德器重林彪,赞赏他优秀的军事才能;而林彪对朱德也还是很尊重的说明来意,朱德略思忖,便满口答应下来。这位带领人民解放军南征北战的总司令,以浓重的四川话说:“兵法说‘用兵之法,教戒为先’;又说‘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部队的思想问题,关键在教育。只要给大家讲清道理,明辨是非,弄清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干部战士的认识会统一的。”随后,政治部主任谭政向朱德报告了动员大会的暂定时间、地点和参加人员。

几天后,已经结束北平警备任务的四野有关部队,陆续投入了紧张的渡江南征的准备工作中为此,林彪决定立即召开党员干部动员大会。

中山公园原是紫禁城这一皇家建筑的一部分,已有570年的历史。按照明朝洪武帝在南京建宫殿的规制,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原则,紫禁城的左边是供奉皇帝列祖列宗的太庙,右边是祭祀土、谷诸神的社稷坛。清帝退位,“社稷”不保,太庙成了劳动人民文化宫,社稷坛便改为中山公园。

4月11日,南征动员大会在中山公园音乐堂召开。当四野干部陆续赶到、进入会场时,朱德已微笑着坐在主席台上了。旁边坐着四野的领导人。大会由谭政主持。

大会开始后,朱德神采奕奕地走向讲台,在雷鸣般的掌声中向大家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他以沉稳的声调说:“同志们,首先让我代表党中央毛主席,向四野的全体指战员,向参加平津战役的全体干部战士致敬!”然后,他说:“大家知道,辽沈、淮海、平津战役之后,我们已经取得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决定性胜利,这就是说,国民党的大部分主力部队已被我们歼灭,剩下的一百多万部队,部署在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进行一线式的防御。由此可见,蒋介石的反动统治不会很久了。全中国的解放很快就要到来了。但是国民党反动派并不甘心他们的失败。他们正在玩弄假和平、真备战的政治阴谋。”朱德号召大家,加强渡江南下的准备工作,“坚定不移,奋勇前进,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将革命进行到底!

朱老总的讲话,极具号召力。坐在台下的干部们也受到莫大的鼓舞。一时间,“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为江南兄弟姐妹报仇!”“向全国进军!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口号声、雷鸣般的掌声交织在一起。

朱德久经风霜的脸上露出了慈祥的笑容。他挪了挪身子,伸出宽大的手徐徐地挥了几下,示意大家停止鼓掌。接着,他话锋一转,风趣地说:“听说有的同志害怕南征艰苦,害怕江南炎热。甚至有的说把苞米面贴在墙上马上就熟了。”说到这里,台下发出一阵笑声。朱德继续说:“你们不要笑啊!这说明了有的同志不了解南方。我可以告诉同志们,祖国的江南也像北方一样可爱,山清水秀,鸟语花香,风景如画,好得很哪!”这位巴蜀出身的老人说到南方,油然而生了思乡之情。他稍许停顿后接着说:“我的家乡就是四川,那里是天府之国,四季翠绿,鱼米之乡,富庶得很哪!南方是人人向往的地方!”台下的听众被总司令的讲话深深地感染了,个个脸上绽出开心的笑容。朱德抓住干部们的思路,趁机将话题引向深入。他先简明扼要地讲清了南下可能遇到的困难,然后巨臂一挥,大声地说:“就是遇到天大的困难,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当前的困难比起红军时的长征,比起抗日战争时的反‘扫荡’,就算不上什么困难了。希望同志们打消顾虑,同时也要作好充分准备,我们就会无往而不胜!”朱德结束了讲话,全场的干部“哗”的一声全部起立。

“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口号声再次在大厅里激荡。

在短短10余天的时间里,“五大领袖”的亲切接见,那顿说不上丰盛、但非常实惠的大碗猪肉,朱老总又亲自动员,四野的政治待遇是其他野战军无法相比的。部队从上到下,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只等毛主席、朱总司令一声令下了。

声明:资料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仅供交流,不代表本号观点。


时光匆匆,往事渐渐模糊……

大时代下,小人物也有自己的小历史。

欢迎推荐资料,欢迎分享故事、感悟。

想看留言的,可以往下拉拉,如果看不到或者看不过瘾,欢迎留言。

投稿:siyezidi@126.com


【推荐文章】



历史,总应有不同的角度,有容乃大。毛主席说:“党外无党,帝王思想。”如果发现不同的观点,敬请理性分析论证,避免感性宣泄攻击。自己说话,也让别人说话,天塌不下来。
这,才是自信该有的样子。


  点击“在看”,让更多的人来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