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历史的遗憾:差一点两岸就和平统一了

四野子弟 四野子弟 2020-09-13

编者:历史大视野,中华大格局。分享信息,分享观点,只为了一起缅怀先人,铭记历史,启发思维。 

1975年4月5日,警卫人员欢天喜地来告诉毛泽东主席一个天大的好消息 ,出乎意料的是,毛主席听闻之后不仅不高兴,反而神色凝重起来,只是轻轻地说:“知道了。”

身边人的认知竟然和毛主席的反应反差如此之大,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消息?

原来,毛主席的老对手——蒋介石去世了,享年87岁。

据称,毛主席显得很落寞,只吃了一点点东西,就吩咐反复播放南宋张元干的送别词《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的演唱录音。老人家躺在床上,时而静静地倾听,时而激动地用手拍床,击节咏叹,神情悲怆。

梦绕神州路。

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

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

聚万落,千村狐兔。

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

更南浦,送君去。

凉生岸柳催残暑。

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

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

雁不到,书成谁与?

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

举大白,听金缕。

几天之后,为了表明英雄惺惺相惜之心,毛主席特意将最后两句“举大白,听金缕”改为“君且去,不须顾”,并要求重新演唱录音之后送来。这一改,就将原来无奈忧愤的“举酒杯,听词曲,悲辞故人”,升华为大气担当的“有我在,你就放心地去吧,不必忧虑”。

中国现代史上的两位巨人,你死我活地斗了几乎一辈子,为什么在人生的终点,竟然如老友一般?

政治立场可以不同,但是,民族大义的情怀是一样的!

晚年,两人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竞争形势和台独思潮,不约而同地默契起来。

1967年9月7日,蒋介石针对美国政界以及岛内独派的“两个中国”的思潮,明确表态:绝对反对!并表明这也是中共所不能接受的,仅为一种幻想而已。

1972年10月,毛泽东派人邀请“中华民国驻美国大使”顾维钧来大陆访问。1973年春,又派两人的老朋友章士钊老先生抱病飞香港,作为两岸和平统一的使者,可惜章老先生年高体弱,不幸病逝于香港。

1975年春节,心焦的蒋介石派陈立夫作为使者,邀请毛泽东访问台湾。陈立夫心知蒋介石来日无多,又一时未等到中共的回复,心急之下,就借香港报纸公开发表《假如我是毛泽东》:“欢迎毛泽东或者周恩来到台湾访问与蒋介石重开谈判之路,以造福国家人民。”“(希望毛泽东)以大事小,不计前嫌,效仿北伐和抗日国共两度合作的前例,开创再次合作的新局面。”

对此,同样疾病缠身的毛泽东,曾对时任第一副总理邓小平说:两岸要尽快实现“三通”,你可以代表我去台湾访问。

遗憾的是,风烛残年的两岸最高领袖,还未等到和谈正式启动,蒋介石就先一步凋谢了。据说蒋公留下遗言:棺材不落土,将来葬回大陆。

蒋介石生于1887年,祖、父皆为获利丰厚的盐商。蒋不幸八岁丧父。蒋母年轻守寡,艰难持家,对蒋管教甚严,因此,蒋从小受到严格的传统师塾教育和新式教育。

蒋介石十八岁赴日本,在东京认识了革命党人陈英士,接受推翻满清专制皇权的革命思想启蒙。二十三岁从日本士官学校预备教育毕业,分派至高田第十九联队野炮兵队任二等兵。

据蒋回忆,日军治军严明,为了锻炼军人坚忍不拔的精神,凛冽寒冬,大雪纷飞,士兵食不果腹,但必须以冷水洗脸,以稻草擦军马至发热。

日军上下对中国心学宗师王阳明非常推崇,日俄战争名将东乡平八郎随身携带“一生低首拜阳明”的印章。

甲午战争之后,包括蒋介石在内的留日学生,都是抱着又屈辱又崇敬的复杂心情赴日留学的,希望学习日本的先进技术,学成后振兴中华。蒋却在日本意外见到日军海陆军军官都在拜读中国王阳明的名作《传习录》,于是,十八岁的他从此成为王阳明的信徒。直至退守台湾,蒋仍将官邸所在的山改名为阳明山。

蒋介石回国后即追随陈英士参加辛亥革命的上海独立运动。1922年陈炯明叛变孙中山,在孙众叛亲离之际,蒋逆流从上海赶赴广州,与孙共度难关,从此成为孙中山的心腹亲信。

1924年5月3日,孙中山任命蒋介石为黄埔军校校长,校门书写“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

1925年9月9日,蒋对黄埔第二期的毕业生发表演说:“如果对于革命事业起头非常奋发,等到一年不成功,二年不成功便将朝气变为暮气,热血化为冷血,这不但是不革命,而且做了反革命。”

1925年12月24日,蒋在日记中自我批评:余迩来行动,已近于军阀,尚能负革命之责耶?惩之!

……

可惜天不假年,蒋公毛公未能相逢一笑泯恩仇,唯有英雄戚戚留遗愿。

惟愿二公泉下有知,共佑中华!

声明:音像来源于网络仅供交流,版权归作者所有。


至德先声,军旅为家,茫茫人世,自强不息,惟朴惟慈。

时光匆匆,往事渐渐模糊……

大时代下,小人物也有自己的小历史。

欢迎推荐资料,欢迎分享故事、感悟。

想看留言的,可以往下拉拉,如果看不到或者看不过瘾,欢迎留言。

投稿:siyezidi@126.com


【推荐文章】


历史,总应有不同的角度,有容乃大。毛主席说:“党外无党,帝王思想。”如果发现不同的观点,敬请理性分析论证,避免感性宣泄攻击。自己说话,也让别人说话,天塌不下来。
这,才是自信该有的样子。

  点击“在看”,让更多的人来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