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弹道导弹发展史

远望智库 空天大视野 2022-04-11

来源:军工段小虎 塞上军章

中国弹道导弹发展史


弹道导弹是一种导弹,通常没有翼,在烧完燃料后只能保持预定的航向,不可改变,其后的航向由弹道学法则支配。为了覆盖广大的距离,弹道导弹必需发射很高,进入空中或太空,进行亚轨道宇宙飞行;对于洲际导弹,中途高度大约为1200公里。弹道导弹按作战使用分为战略弹道导弹和战术弹道导弹;按发射点与目标位置分为地地弹道导弹和潜地弹道导弹;按射程分为洲际、远程、中程和近程弹道导弹;东风系列导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系列中程和洲际弹道导弹。


东风导弹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国产弹道导弹,我军一共发展了三代战略导弹。第一代战略导弹共6个类型,分别是:东风-1、东风-2、东风-3、东风-4、东风-5、巨浪-1;第二代战略导弹是:东风-21、东风-25、东风-31、东风-41、巨浪-2以及一个型号的中程巡航导弹;第三代战略导弹主要是在核弹头上的改进。


东风-1号(DF-1)近程地地战略导弹

东风-1号是中国根据苏联P-2导弹仿制的近程地地战略导弹。1958年4月开始仿制,1960年11月5日试射成功。导弹全长17.68米,弹径1.65米,起飞重量20.4吨,采用一级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最大射程600公里。可携带1300公斤的高爆弹头。该导弹没有实战部署过。但是中国通过仿制P-2导弹建立了导弹研究体系,培养了一批导弹专家。


东风-2号(DF-2)中程地地战略导弹

东风-2(北约代号:CSS-1)是一种单级、液体推进剂、道路-机动、中程弹道导弹。由中国国防部五院(现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CALT)设计开发。导弹全长20.9米,弹径1.65米,起飞重量29.8吨,采用一级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最大射程1300公里、1500公里(东风-2A)。可携带1500公斤高爆弹头,或1枚1290公斤的威力为2万吨TNT当量的核弹头(东风-2A)。东风二号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种弹道导弹。



开发东风-2始于50年代末。由于苏联于1960年撤走其技术援助,东风-2发展遇到严重困难。1962年3月首次试射东风-2失败。重新设计的东风-2A于1964年6月29日发射成功。1966年10月27日东风-2A导弹携带当量1.2万吨的原子弹弹头从酒泉发射击中800公里以外的罗布泊的目标。东风-2A于1960年代后期正式部署,80年代初完全退出现役。



东风-3号(DF-3)中程地地战略导弹

东风-3是中国第一种中程弹道导弹,也是中国完全自行设计的第一种战略导弹。采用机动发射、单级、液体燃料。东风-3最大射程2700千米,4000公里(东风-3A)。可携带1枚威力为200万吨TNT当量的核弹头,或3枚威力为5-10万吨TNT当量分导核弹头(东风-3A),命中精度1500-3000米。东风-3北约代号CSS-2。



1965年开始研制,1966年12月进行首次飞行试验。1981年开始进行提高射程的改型工作,改型后的导弹于1985年12月和1986年1月成功进行飞行试验。1986年7月,中国开始了对东风-3型多弹头系统的研究。改进后的型号据信可以携带多弹头,当量约5-10万吨,分别攻击不同的目标。


据估计,东风-3型导弹在80年代大约生产了90-120枚,后来逐步被东风-21A型所取代,目前(截止2009年)最多还有40枚部署现役。东风-1/东风-2/东风-3都属于中国第一代弹道导弹。



东风-4号(DF-4)远程地地战略导弹

东风-4是中国第一种两级火箭(使用东风-3作为第一级火箭),北约代号CSS-3。其研制工作要求实现一系列技术突破(如发动机可靠性、性能更好的耐高温材料及改进型制导系统等)。该型导弹是一种采用液氢燃料和捷联式惯性制导系统的中程弹道导弹(IRBM)。东风-4原设计射程超过4000公里,以美军驻关岛的B-52轰炸机基地为目标。此后其射程增至5000公里以上,以将莫斯科及其他苏联西部城市纳入射程范围。



中国于1965年3月正式决定研制该型导弹,并于1970年1月30日试射成功,1980年开始部署。该型导弹是一种陆基机动导弹,但以洞库、隧道或地下发射井为基地,其设计性能可允许其机动至发射台,在加注燃料后发射。大多数东风-4型导弹储藏在山洞里,战时必须先移至露天,花两个小时灌装好液体燃料后才能发射。1986年,东风-4弹道导弹进行了多弹头分导式重返大气层的第一次试验。估计有30枚东风-4型导弹正在服役。东风-4的民用型火箭为长征-1,该型火箭曾在1970年成功地发射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东风-5号(DF-5)洲际地地战略导弹

东风-5洲际弹道导弹是一种储存在固定发射井中的洲际弹道导弹,是中国威慑美国的主要战略武器。东风-5安装使用4台单极发动机用于操纵和在脱离主发动机后进一步持续推进190秒,启动再返回载体在大气层上瞄准目标距离控制。东风-5进一步发展是东风-5A,具有超过13000公里的增大射程和一个改进惯性制导系统。



东风-5于1971年9月在酒泉首次试验,在1979年进行了五次实弹测试(1月7日、7月15日、8月21日、9月4日和可能另外一次在10月),最后测试发射在1980年2月,1981年服役。在1983年,该型导弹经过改进,进一步提高了射程(13000千米),换装了更精确的制导系统,命名为东风-5A。1986年进行了分导弹头试验。


东风-5洲际导弹的历史要追溯到1965年钱学森提出的《地地导弹发展规划》,在那个中国刚刚成功山寨了苏联P-2导弹的时期,第一次提出了中国完整的地地导弹发展体系。这一体系计划要在1965年-1972年八年时间内按照先易后难的顺序研制出中近程弹道导弹、中程导弹、中远程弹道导弹以及远程导弹,这一俗称“八年四弹”计划中的远程导弹,就是1965年正式开始研制,计划射程8000公里的东风-5型。最早的东风-5导弹的假想敌是苏联,由于东风-4中远程导弹的射程勉强能够达到莫斯科,无法对苏联的西部工业区实施核打击,东风-5就成了覆盖整个苏联的大杀器。


东风-5号导弹的研制并不顺利,与“八年四弹”计划中1972年完成东风-5研制的乐观不同,由于国内薄弱的技术积累和“文革”对航天工业的严重破坏,1971年9月10日,第一枚遥测弹才进行首次试飞,随后该型导弹的过程更是充满坎坷。第二枚遥测弹在1972年和1973年两次推上发射台,却在第二次发射时因为质量问题导致43秒后失控自毁;第三枚导弹用于发射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结果也在发射20秒后因为一根导线断裂而坠毁。此后东风-5的研制方大力加强了对产品质量的整理整顿,才使得剩下的3枚01批次的长征-2号火箭全部发射成功。


借助在研制发射长征-2号运载火箭中积累的经验,东风-5导弹的基本设计很快进行了10项重大改进。改进后的02批次东风-5导弹迅速开始进行研制生产,并在1978年至1979年间进行了多次不同弹道的试射,02批的东风-5导弹不仅解决了此前导弹不稳定的技术状态,还通过改变发动机关机方式和给箭体减重的方式,将东风-5的理论射程提升到10000公里,使其从远程导弹升级为洲际导弹。1980年,按照这一射程制造的东风-5号导弹进行了第一次全射程试射,标志着中国具备了洲际导弹发射能力。


此后东风-5号宣布定型,开始以缓慢的速度投产装备部队,而研制单位的工作重心也转到了进一步改进的长征-2号丙型运载火箭上来。在随后多年的研制过程中,长征-2号丙通过改进发动机、减重、使用新的导航系统等手段,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将火箭的运载能力从1800kg提高到2400kg——对于一种洲际导弹出身的火箭而言,这也意味着洲际导弹射程可以获得增加。但中国并没有很快研制东风-5的改进型,连东风-5基本型的生产也异常缓慢。1989年,中国总共只有4枚能够作战的东风-5洲际导弹,1993年,这一数量增加到了8枚,尽管这是美苏之外唯一自行研制的洲际导弹,但这个数量确实缺乏足够的威慑力。这主要是因为中国认定固体燃料导弹将成为未来武器的发展主流,加上本国固体燃料技术获得了一些突破,因此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固体燃料远程导弹(也就是后来的东风-31)的研制上来。为了集中资源,中国甚至取消了原计划研制的新一代机动式液体燃料洲际导弹计划(最终产品可能类似于朝鲜的KN-08)。至于使用第一代可储燃料的东风-5,则被认为技术落后而不被军方看好。不过冷战结束后,中国来自美国的战略压力大大增加,东风-31又无法迅速服役,在这样的情况下,东风-5的改进型方案东风-5A才得以提上日程。


得益于长征2C的技术基础和军队经商获得的经费支持,东风-5A仅用数千万经费、2发测试弹就完成定型,不仅将射程增加到13000公里,还能携带诱饵等设备,增加了导弹的突防能力。这一型号后来成了中国洲际弹道导弹的主力,也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外媒所谓“20枚打到美国本土的洲际导弹”的真身。


此后,东风-5通过长征-2实现了多弹头能力。90年代中期,为了发射美国的铱星,长征-2号丙进行了一次改进,已具备一箭多星发射能力。1997年,首枚长征-2号丙改发射了两枚铱星模拟星,并在随后的5次发射中发射了12枚铱星。这一技术的累积和中国在多弹头技术上的突破,最终造就了2006年中国试射的东风-5B多弹头洲际导弹。



东风-11号(DF-11)近程地地战术导弹

三江空间集团在1970年后期开始中国第一种战术近程弹道导弹计划。1985年开始研制,1992年定型生产并出口。导弹被推销到出口市场,命名为M-11(北约代号:CSS-7)。改进的DF-11A(CSS-7Mod-2)在1990年后期内被引进。导弹特点是改进了精度和更远射程。导弹在1999年进入国内服役。


导弹全长9.75米,弹径0.8米,起飞重量3.8吨,采用一级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公路机动发射,最大射程300公里。可携带一枚800公斤的高爆弹头或9万吨TNT当量热核弹头,命中精度300米、150米(改良型)。



东风-15号(DF-15)近程地地战术导弹

东风-15是中国研制的近程地地战术导弹,其出口型为M-9。1984年开始研制,1988年设计定型,1991年服役。导弹全长9.1米,弹径1米,起飞重量6.2吨,采用一级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公路机动发射,最大射程600公里。可携带一枚500公斤的高爆弹头或9万吨TNT当量热核弹头,命中精度300米、100米(改良型)。


东风-15B弹道导弹是东风-15导弹的改进型,属常规近程弹道导弹,可道路和越野机动,使用单级、固体推进剂,可携带500公斤的核或常规弹头、最大射程600公里。使用惯性及全球定位制导,命中圆概率误差30-50米。可对抗大面积水面目标,包括航空母舰战斗群。



东风-21号(DF-21)中程地地战略导弹

东风-21是中国在巨浪-1号潜地导弹基础上发展的第二代中程地地战略导弹。1985年5月20日试射成功,1989年定型。导弹全长10.7米,弹径1.4米,起飞重量14.7吨,采用二级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公路机动发射,最大射程1800公里,2700公里(东风-21A)。可携带1枚600公斤的威力为30万吨TNT当量的热核弹头,命中精度300-500米。


东风21-D反航母导弹是中国自主研发的一种新型中程弹道导弹,是世界第一种反舰弹道导弹,它主要用于对航母等舰只进行致命的战略战术打击,可以直接远距离击沉移动中的航母,攻击误差仅仅只有十几米,通过发射多枚该类型导弹(以防止“爱国者”导弹的拦截),可使航母或护航舰只失去战斗力。



东风-31号(DF-31)洲际地地战略导弹

东风-31是中国的一种三段固体推进剂洲际弹道导弹,也是中国首种远程固体弹道导弹。作为中国第二代战略武器,应用了许多新技术。与其前辈东风5洲际弹道导弹相比,东风31在体积、打击精度、生存性能和突防能力等方面均有明显突破。


导弹全长13.4米,弹径2.2米,起飞重量17吨,采用三级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公路机动发射和发射井发射,最大射程8000公里。可携带1枚700公斤的威力为100万吨TNT当量的热核弹头或3枚威力为9万吨TNT当量分导热核弹头,命中精度300-500米。



七十年代,移动式液体远程导弹东风22(DF-22)导弹正式立项研制,这宣告我国第二代战略导弹正式提上了日程。1978年底,东风22的方案论证和预研工作开始,代号“202工程”,主要着眼于实现机动、快速发射,提高生存能力、命中精度和突防能力,达到小型化、标准化、系列化和通用化。东风22项目有11项关键技术,包括高性能液体火箭发动机、仪器设备小型化设计、新型结构材料、机动发射模式、全数字化的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很快得到突破,到1984年底,导弹初样的设计、生产和试验任务均已完成。


但很快进展顺利的东风22便告下马,主要原因有二。其一,“七五”计划期间,“以常规武器为主,适当发展战略核武器”的方针意味着重心的倾斜及核武器研制计划的精简。而更适合机动的固体导弹则被挑中。其二,我国自行研制的大直径固体火箭发动机进展顺利。1985年1月,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正式批准终止东风22导弹的研制工作。次年,在经过联合论证组论证后,“大直径、基本型、系列化”方案得到认同。其后,航天工业部正式开始东风31研制工作,并于1995年5月29日试射成功。



东风-41号(DF-41)洲际弹道导弹

东风-41是目前中国军方对外公布的战略核导弹系统中的最先进系统之一,最大射程可达约14000公里,其载车能在公路进行机动,同时具有一定的越野性能。



东风-41于1984年立项,工程编号204工程,目的是研制一种能够打击美国本土任何一地区的固体燃料洲际导弹,用来代替东风-5液体燃料洲际导弹。东风-41研制工作历时十年,于1991年解决固体燃料问题,1994年进行首次高弹道试射成功定型。东风-41原计划参加1999年10月1日的阅兵,但是因为当时载车未能得到解决,所以被中央军委取消。同年又进行过计算机模拟的全程试射,打击美国本土目标,获得成功。


东风41型洲际弹道导弹采用三级固体运载火箭作动力,其载车能在公路进行机动,提高在敌方发动第一次核打击时的幸存力。另一方面,该型导弹采用了电脑控制的惯性制导系统,命中精度得到大幅提高。若配用多弹头分导重返大气层方式进行攻击,以西方技术是无法进行拦截的。由于不像东风-31那样受到核潜艇导弹发射管大小的制约(巨浪-2即东风-31的潜射版),东风-41可以将弹体设计得更长,并且使用更大的第三级火箭推动器。同时配套的机动发射系统将极大提高该导弹的生存能力。

空天大视野热文回顾

吸气式高超声速飞行器控制技术研究综述

理性看待“登月造假”

美国开发世界最强发动机,61吨推力震撼,是中国太行5倍!

日本“隼鸟二号”再次登陆龙宫,并成功采矿,彰显不俗实力!

美军曝出两型高超声速武器保密项目

美军高轨通信卫星系统浅析

“北斗-格洛纳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合作协定即将生效

近二十年来年美军高超声速领域科研投入分析

中国航天秘密试验这一先进技术,未来或将与美帝并驾齐驱!

“牧星”院士李济生走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